小故事(此坑轻易不断,必躬身精心挑选。在故事中获得知识;在知识里深华思想)
来自:D囧小姐(Hunt or be hunted)
《孔子篇》 (PS:欢迎大伙盖楼,由于目前故事较少,我会从历朝挑选经典人物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欢迎大伙针对故事发表意见,不过别偏太多撒,危楼不长存0.0) 故事一: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这“项橐”何许人也?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这项橐是燕国一少年。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圣人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说:“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从上面“孔子猜谜”中,我们应有两点启悟: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是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的手下呢? 自己的感悟:文字陷阱: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孔老夫子为始,诉说着趣味的历史故事~~~ 故事二: 有一次,孔子他们被两个小国家围困,长达七天都没有吃到东西。后来较为富裕的子贡拿自己的钱财好不容易换来了很少的一点米,就让颜回给大家拿来煮粥喝。子贡无意间经过煮粥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拿着满满一勺粥在喝。子贡很不高兴,就去了老师那里。他问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子贡又问若是颜回会如何,孔子说颜回绝对不会改变的。子贡这才告诉老师他看到的事。 于是,孔子为了向大家证实,带着众弟子来到粥房。孔子说:颜回啊,我想要先用这得之不易的粥来祭祖,你来操办吧。颜回摇头道:不行啊,老师。这粥在煮的时候,房顶上有一块泥落了进去,扔了太可惜,所以我已经把污染了的那块粥吃了,这样还可以省出一个人的饭。但是这样的粥是不能祭祖了啊。孔子听了,看了一眼子贡,就离开了。 自己的感悟:眼见未必为实。无论友情,亲情,爱情中跟着自己的心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杆秤。谣言止于智者~~ 故事三: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自己的感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故事四: 近读《孟子》,看到一则趣闻:齐王想见孟轲,派人上孟家传话:我本应该来看你,但是感冒了,不能吹风。如果你肯来朝,我便也临朝办公,不晓得我能够看到你吗……齐王来请,这是天大的面子,但孟老夫子居然不去。他本来身体好好的,却对齐王使者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到朝廷去。可是,第二天孟子又到东郭大夫家吊丧。公孙丑劝他:昨天您说有病谢绝齐王的召见,今天又去吊丧,大概不可以吧?孟子答:昨天生了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去吊丧呢?事也凑巧,孟子刚走,齐王打发人来探病,并且有医生同来。孟子的弟弟孟仲子看到要露馅,就随机应变说:昨天齐王有命令来,孟子得了小病,不能奉命上朝。今天刚好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能不能到达。接着,孟仲子派出好几个人,分别去孟子归家的路上拦截: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一定要赶快上朝廷去!无奈之下,孟子躲到朋友景丑家中借宿。景丑劝孟子赶紧入朝晋见齐王,孟子不但不听,反而讲了通“歪理”:“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意思是: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德;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道义,我并不比他齐王少什么。天下最尊贵的东西有三样:爵位是一个,年龄是一个,道德是一个。在朝廷中,先论爵位;在乡里,先论年龄;至于辅助君主统治百姓,自然以道德为最重要。他哪能凭着爵位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一句话,齐王应虚心向他孟轲学习,屈尊前来孟府请教。 自己的感悟:天下以民为本,孟子乃是战国中期的人,比同时期希腊的柏拉图小三十几岁。孟子也有自己的“理想国”,在他的理想国里,民贵君轻,编篮子的、做小买卖的和农夫倒在了第一级;第二级是“仁者”,就是能照顾别人利益的人,孟子认为“唯仁者直在高位”,如果仁者的贤超过了君主,那么君主就应禅让。于是,他屡屡称颂尧、舜的禅让。第三级是“社稷”,乃就是祖宗传下来的基业。第四级才是君主。 故事四: 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来续娶了一个年方十八的妾叫姣娘。姣娘出身名门,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由于王安石身为宰相,整天忙于朝中之事,经常不回家。姣娘正值妙龄,独居空房,便跟府里的年轻仆人私下偷情。这事传到了王安石那儿,入夜,他潜入卧室外窃听,果然听见姣娘与仆人床上调情。他气得火冒三丈,但“忍”让他冷静下来,转念一想,自己是堂堂当朝宰相,为一女如此动怒实在犯不上。他把这口气咽了回去,转身走了。不料,没留神撞上了院中的大树,一抬头,见树上有个老鸹窝。他灵机一动,随手抄起一根竹竿,捅了老鸹窝几下,老鸹惊叫而飞,屋里的仆人闻声慌忙跳后窗而逃。事后,王安石装作若无其事。 一晃儿到了中秋节,王安石邀姣娘花前赏月。酒过三巡,王安石即席吟诗一首:“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是个才女,不用细讲,已品出这首诗的寓意,知道自己跟仆人偷情的事被老爷知道了。想到这儿她顿感无地自容。可她灵机一动,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细细一想,自己年已花甲,姣娘正值豆蔻年华,偷情之事不能全怪她,还是来个两全其美吧。过了中秋节,王安石赠给姣娘白银千两,让她跟那个仆人成亲,一起生活,远离他乡。这事传出去后,人们对王安石“忍”字当头的宽宏大量深感敬佩。“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也就成了宽宏大量的代名词。 自己的感悟: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出处惟今知晓。这句话称谓宽宏大量的代名词在我看来稍带讽刺意味。其一以现代人眼光来看,其一这王安石这一行为实属老牛吃嫩草,就跟那对82、28配一般。再者在古代妙龄女子这一行为有悖女子三从四德之条规(咱是否可以把她比作新时代开放女性?囧),而王安石对此的做法也不合乎常理,实属老眼昏花,眼拙心拙,心力不足之典范。也从侧面反映王安石色迷心窍,秉持着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原则,为自己人生平增一滩污渍。 故事五: 清末开始,觊觎东北的日本人开始向东北进行大规模渗透和殖民,在9.18东北沦陷后更是达到高峰。而要进行殖民最重要的就是移民,尤其初期日本在华人员多数是军人,日常统治和管理也需要人!但限于日本本国自然状况,也是因路途遥远和经费等问题,所以从日本本土不可能调来足够的人手,于是,日本 就从当时早就与日本“合并”的朝鲜半岛征调大量的韩国人(当时叫什么的大韩帝国,屁大点的地方还能称为大韩?)来华,这些韩国人在接受了所谓“日韩同祖” 的教育后,来华后开始为虎作伥。但是日本人对韩国人根本不信任,所以这些朝鲜警察手里没有任何武器,还不如中国的伪警察,伪警察还发一根警棍呢。无奈之 下,这些二鬼子就用朝鲜妇女洗衣服的洗衣棒当打人的武器。由于这些二鬼子比日本人还凶,所以老百姓背地叫他们棒子 。那些韩国警察,就随身带根棒子,稍见国人不顺眼,就用棒子一顿毒打。已经无法算清当年多少国人惨死于韩国人的棒下。无奈之余,国人背后把他们称做“高li棒子”! (这个是我在大学贴吧找着的,应该算是真的吧。这个词并不见于古代史籍,而是起源于近代。生活在东北的、上岁数的老人们都知道这个词的真正起源! )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泰为什么被过继给李玄霸? (白玉茶)
- 吴王李恪的生母杨妃卒年考证 (白玉茶)
- 历史上长孙皇后与韦贵妃的真实关系如何? (白玉茶)
- 唐太宗贵妃韦珪与嫡母杨智度之间的关系有多僵硬? (白玉茶)
- 凌烟阁功臣屈突通之子屈突诠到底是嫡出还是庶出? (白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