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甄别小组里的旅游攻略、出行约伴等信息真伪,如遇非法行为可向站方举报。
關於我的臺灣交換之旅
来自:Very efficient.
现在是2024年1月17日星期三,距离第一次入境台湾已过去四个多月,也离顺利返汉过去了一周多的时间。回想起来,一百二十余天的交换之旅仿佛一场不真实的梦,古早的街道,悠闲的生活节奏,大街小巷里满到快要溢出来的人情味,以及交换日子里来自世界各地友善的朋友们,各大内地高校的交换生们……无论过去多久,这场旅途的记忆总能在不经意之间显露。
所以交换学习的回忆在哪里呢?是在热点的新闻里,在带有宝岛风情的小店里,在一张张照片,互换的纪念物里,也在两面旗帜的碰撞和大大小小的历史节点里,各种记忆碎片相互交织,组成了我交换学习的关键词:奇幻。
一、初抵
台湾的初印象自然是满怀着兴奋与好奇的。九月四号的十二点零五分,飞机落地桃园机场,在海关处见到这辈子最集中的日本人后,我也顺利入境台湾,正式开启了我的交换学期。

出了接运站,经过门口一小段的路途,便是我和辅仁大学的第一次会面。与华师不同,辅大没有高大气派的校门,唯有一根高耸的理石柱竖立门口,宋体的繁体字清晰排列:天主教辅仁大学(FU-JEN CATHOLIC UNIVERSITY)。校内绿意盎然,植被丰富,的确,九月初的台湾,依旧是一片盛夏的情景,完全没有一丝秋意与凉爽。除了路过的几位修女,辅大还有一些关于圣经的碑文,刻有“真善美圣”的石碑,以及第一位神父先生的塑像,这是与大陆学校区别极大的一点,初来乍到的我也着实感到新奇,拖着两个行李箱也要忙碌地边走边看。

第一天到辅大,与室友共同整理完寝室,到学校旁的514巷吃了人生第一顿“雪城麻辣烫”,感叹宝岛也有这么好吃的麻辣烫之余,也初步了解了北部的基础物价。

之后的日子,我也迫不及待的开始周游北部。“国家”戏剧院、自由广场、中正纪念堂和台湾大学,是我落地第二天的目的地。再之后,便是国父纪念馆、101大楼、久闻大名的意大利沙县——萨莉亚,二二八纪念馆、二二八和平公园、介寿公园以及“总统”府。









在九月,我登上了象山,看到最美的台北夜景;吃遍了士林、宁夏夜市,在台北市立美术馆见证了杨德昌先生的作品展览;也走进台北故宫、原住民博物馆、钱穆故居和原住民公园,与历史面对面交谈,更参访了东吴、铭传两校,实地感受两岸高校教学异同。









在九月,在辅大开学之初,我深深感受到台湾人不紧不追的生活节奏,时间凝滞感在这里尤其强烈。对于这种特别的感受,我把他称之为一种异于东亚文化外的“松弛感”。
“松弛感”是一种生活风格。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不管上学还是工作,散步还是赴约,所有人都处于一种不慌不忙的状态中。在台湾,你会误认为大家对时间的把控都闲庭信若,好像所有人都是能掌控时间的法师。在台湾,时间像是条不急不缓的小溪,一切事件的发生都似乎恰到好处。
一次上课快迟到的路上,跑步中的我遇到了同样去上课的台湾同学,与焦急的我不同,他们依然在不紧不慢的走着。我问:“你们不怕迟到吗?”我以为他们会回答“没事的,反正老师会迟到更久。”但他们出乎意料地回复“怕啊。”“那怎么不跑起来呢?”“为什么要跑啊?”
那时候我忽然明白,台湾人不全都是慢性子,也不是对所有的事情都保持一种淡然处之的态度,只是在一种特有的状态中逐渐养成了习惯。
“松弛感”也是一种处事模式。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周围的人大部分时候都是粗犷的,豪爽的,急性子的,这和台湾人的处事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其实算是台陆之间的一种处事差异,因为就连相距甚近福建,在这一方面上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当他人告知你,你自己需要完成什么事情时,他们会说“你可不可以帮我……”,从而体现出一种委婉的要求方式;又比如,在台湾坐公车或是打出租,上车下车之前乘客都会和司机说谢谢,出租车司机在收钱时和乘客离开时也要对其回复两次“谢谢”表示感恩,所以在台湾的大街小巷,都能清晰地听到人人都在毫不吝惜地说“谢谢”。这种频繁感谢,对待礼节处处谨慎的态度不免让人想起日本。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日常中台湾人的处事模式相对于大陆更接近于日本,也是日治时期留下来的历史遗留影响之一,在这一方面上与我之前的认知产生了较大差异,也给初来乍到的我也产生了一定冲击。而对于近几年的台湾,人们也极为热忱于寻找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文化,兼收并蓄大陆、日本以及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的同时,衍生出一种拥有“台湾模式”、“台湾认知”的行为模式和本土文化,并且此类行为也得到了台湾当局的极大支持。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以一种居安思危的慎重态度严肃面对,积极引导,以一种不单以统战为唯一目的的方式与手段,逐步宣传、唤醒台湾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坚守好作为中国人不可动摇的文化根基。
二、适应
九月中旬到整个十月,是我在台湾逐渐适应和融入的时间。其中,九月十七号是个特别的日子。
这一天,我第一次走出双北,来到台湾最北部的基隆,在北海岸看到最美的礁石,也在野柳地质公园留下属于我的记号;这一天,我参加抵台后的第一场音乐节,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傻白”、“老王”等台团乐队的演出。更重要的,这是我结识众多交换生的一天,是我们友谊的起点,十四人的微信群聊由此建立,友谊的联结一直延续至今。也正是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我才能如此顺利的融入台湾社会,才能在校内外感受到来自家乡、来自大陆各个地方同学们的温暖与关怀,宝岛九十月的阳光依旧火热,海边日落总有我们的身影,热情与善良环顾在我的四周。





我第一次离开家乡上学,宝岛的点滴也与大陆有很多的不同,但出乎意料的,初来乍到的我并没有感到很多的不适。在社交中探索,在旅行中学习,是我这段时期的主旋律。适应期的我仍有很多未知,所幸我还算富有活力。遇见社团展览,我就对感兴趣的逐一询问;老师课上提到了殷海光故居,我下了课便火速赶往拜访;想念故乡味道,我搭车一个半小时也要品尝热干面的滋味。忠烈祠、经国七海文化园区、龟山岛、滑翔伞、西门町步行街和众多文学讲座,适应的过程靠的是脚也是心。









适应的这段时期里,我看演唱会、听音乐节,拜访各种学术大牛。白先勇老师的讲座是我常去观摩的,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见了三次面。比起身边充斥着的台湾腔,白老师偏向普通话的口音更让我感到亲切。要知道在大陆,和白老师同等资历的作家面对面交流可不容易,因此更加珍惜每一次访谈的机会。在台大图书馆,是我和白老师的第一次会面,那时我在读《游园惊梦》,读罢,掩卷阖目,思绪纷乱,忽地从脑海深处荡出一句掷地有声的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再一睁眼,这位半部民国史般的老人已然坐在我的跟前。“你从哪里来哇?”“白老师,我从武汉来。”“武汉?哈哈哈哈,我去过武汉,武汉是个好地方!”八十六岁的白先勇仍旧精气十足,除了神情大气,这位老人还脚下生风,一股中国传统的儒家气息从不经意之间显露,和八月时我在武大老图书馆见到的马英九先生如出一辙,可叹,无论台陆两岸,能有这般书生气与儒者风范的人,少矣。
三、克制
在台的情绪转折点发生在十一月的二十二号,那几天我刚从嘉义北上,在阿里山度过来来台以来最快乐的几天,心情正处于高峰时段。不料一晚手机钱包全被盗窃,加上当地警方的消极态度,期中考试的紧张氛围,随后的流感侵袭以及华师同学们的忙碌与收获,内与外的压力纷至沓来,我第一次打电话和妈妈倾诉说想家,也是第一次预约了心理医生,想通过各种方式缓解压力。最终效果甚微,每天都游离在崩溃的边缘。消极、焦虑、压力,做事情提不起兴趣,一个人时会无比难过,恰逢台北正逐步入秋,有时候路过学校的花园,看到路边的树落下一片叶子我就难过的想哭。所以我每天都在克制,克制这种即将崩溃的情感,克制自己的行为,努力不让它再这样随意生长下去。
记得第一次进行咨询时,心理室的利老师没给我具体意见。但走出国玺楼,想起老师刚刚的安慰,同学们发来的消息,视频时奶奶做的饭菜,我终究是松了一口气。第一次的会谈时间不长,很轻松,利老师也很温柔,他说我在逐渐发觉和开辟自己的内在性质,我想也是,我应该努力接受自己的人格分支。
“人生好长诶,不只有很快能作出决定的事,有时我们也许花掉几个月的时间,才能逐渐适应一种生活状态。”是啊,回想起来,那时间的确是我在逐渐接纳这种不踏实感的过程,而那种在家乡的背靠背的感觉,并不会永远存在于我的人生。
“想念各位。”我在心理默念。

四、紧凑
或许是期末的紧张让我分散了注意力,也可能是已经看得见归期,十二月中旬开始,我逐渐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并把注意力着重放在了课堂与学习上。


本人在大陆学校所修专业为播音与主持艺术,到辅大进修的是新闻传播学,两者虽不完全相同,但总归类于新闻大类,互通之处也有不少。除了本专业的学习,我还依照个人兴趣选修了部分历史、文学相关的课程,因此虽然研究尚浅,但通过一学期的浅薄学习,我对于台湾总体的社科类、人文类学习框架有了初步的认识。
总的来说,台湾的学习压力要远小于大陆,这不仅和我所修习的课程数量有关,也和老师、同学们对待专业学习的态度想法,周身的学习大环境相关。
首先,台湾的课程压力相对较小,老师同学对于课程的学习相对更加随性,并不拘泥于对某一阶段特定任务的完成;并且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活跃,我切实地感受到课堂的主体不光是讲台上的老师,也是在座的所有学生;老师和同学对上课的态度也相对更“随意”,对时间的把控,尤其是上课时间的控制出乎意料的随意,老师同学迟到成了一件常见的事情(当然这也与各个学校学习氛围有关,我谨代表个人感受),相反,对于下课时间而言,无论老师还是同学,倒是都不想多耽误一分钟的时间。我认为这是个人主义的一部分展现,老师相对大陆更愿意将教书作为一种个人职业,而缺少了一分职业追求;学生则受从小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的影响,认为“生活中有太多东西比学习重要”,所以大多数人愿意把时间精力放到生活和感兴趣的事情上,而非简单地进行单一化重复化的学习任务。台湾在东亚内部是受到西方思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一点在台湾生活一段时间后感触更为深刻。
与此同时,新闻行业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体现,台陆两岸的教学风格也大为不同。相对大陆而言,台湾的新闻风格更加激进,每个人都激烈地发表个人观点,这也更加考验新闻受众的辨识水平。而大陆的新闻媒体,尤其是官方的新闻发布则更加严谨,群众阅读无需像阅读台媒一样还要自我审查。而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习者,无论是面对哪个地区,哪种风格的新闻,都应坚定理想与信念,增加自我辨识意识,深度理解“新闻是一种最容易腐烂的商品”的意义内涵,坚持瞄定真相,踏实走好道路,为做真实的新闻,人民的新闻不懈奋斗。
五、返乡
跨过2023,到澎湖群岛游玩一趟,从桃园机场返程,杭州转机,最终顺利到达武汉,我的交换学期就这样正式宣告结束。





台湾因台湾人而伟大。感谢这段日子以来遇见的所有台湾朋友,人情味在宝岛被放大,交心之后的道别,饱含数不尽的不舍与感动。祝福各位。

一月七号落地武汉,当我再一次打开相册,打开一张台北地图,才发现已几乎走遍基北北桃的大街小巷。上网一查,发现北部竟有181条以大陆各个城市或地区命名的街道,仿佛我走遍的不是台北,而是中国的大江南北。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这头与那头”,永远割舍不断的血脉相连。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热情,熟悉又陌生的台湾腔、闽南语,正体现着我们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脉联系。
一湾浅浅的海峡,不是分隔的距离,而是共枕的涛声;一座小小的岛屿,不是孤独的存在,而是同赏的风景。百川异源,皆归于海;陆岛对望,根脉相连。无论现在和未来,我们都愿意相信,大陆与宝岛,永远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祝福台湾。
杨思辑
2024年1月17日 于华中师范大学记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在台灣的友鄰嗎 (babyblue)
- 入台证办理 (台灣咨詢)
- 想交几个台湾的朋友 (卡皮巴拉)
- 情绪稳定,尊重女性,想认识一个台湾女生 (U)
- 想请教台湾朋友,在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台湾是怎么做... (Ae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