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书籍|自卫or谋杀?一起清代命案的未解之谜(欢迎来推理)

Angelica.

来自:Angelica.
2024-01-23 19:42:05 已编辑 天津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Angelica.

    Angelica. 楼主 2024-01-24 12:58:40 北京

    个人有两个问题啊,可能有点偏题。 首先是这本专著的题目,因为本人是做英国史的,衡平法普通法 个人有两个问题啊,可能有点偏题。 首先是这本专著的题目,因为本人是做英国史的,衡平法普通法倒是经常打交道,但这个东西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下能使用吗?清朝的衡平司法,这个定位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不知道这个专著的作者是否在绪论部分界定了?感觉强行在帝制中国嫁接这么一个英国法的概念是很尴尬的。而且假设这个概念能解释通,那从这个判例来看,我觉得这恰恰是一个反衡平的案例啊。。。 还有一个问题是,虽然我知道现在有很多学者非常想从古代中国找到一点rule of law的因素,但实际上个人感觉还是不应该过度高估帝制中国那一套rule by law的制度运作。尤其是既然借用了衡平这个概念,那就和英国比较一下,大清既不讲神法自然法,也缺乏技艺理性,也没有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更缺少司法的民间参与。最多就是一种皇权的权力穿透在司法程序上的反映。所以这里面夹杂太多偶然性因素。比如地方官不想多生事端就拟了一个最保守的判决,皇上心情不好,或者就压根没细看案件的内容。。。总而言之,在那种社会条件下,地方各级官员和皇帝真的会为了一个草民研究他案件的疑点吗?恐怕很难。 ... H逸凡

    “衡平”一说用在这里恰不恰当我也不太清楚因为是为了写论文片段阅读,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全书。按我阅读一些清代法律史方面的资料来看,其实官府对于一些重大刑事案件还是比较慎重的。但毕竟人不是机器,而且还会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就如上面发的这个案例,按清律是应该“夹签声明”请求皇帝法外开恩的;但下级就是没有这样做(怕担责?或者怀疑另有隐情?)。皇帝在批准的时候也忽略了关键情节。所以当时看着就觉得很怪

  • Angelica.

    Angelica. 楼主 2024-01-24 19:21:41 北京

    其实我觉得从史学的角度出发,与其考证这个案件的细节和内在逻辑,不如先设法佐证这个案件有没有 其实我觉得从史学的角度出发,与其考证这个案件的细节和内在逻辑,不如先设法佐证这个案件有没有考察的价值和必要,(可能要去翻翻笔记地方志之类的,要是没有旁支线索,感觉论了也是白论)。也就是这到底是一个像后来比如杨乃武小白菜案那样足够分量的历史切片,还是只是故纸堆里刨出的一份普通文件。如果是孤证,强行关联制度问题可能会出现问题,尤其是清代中国这种人治社会。至于说人类情感是不是倾向于同情之类的这种问题,在实证的维度上,个人认为这个很难作为论点和论据。😅😅😅 ... H逸凡

    嗯,这个案例所有的记录也就只有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两份题本了,也没有地方档案可以佐证。如果说用它来研究制度,也就只能研究清代刑事审判程序,或家庭关系之类的,而且这种亲属间犯罪的例子本身裁判时就是“尊卑名分”重于是非对错,不具有普遍性。

  • Angelica.

    Angelica. 楼主 2024-01-25 18:45:27 北京

    感觉如果这个案例资料比较少,也许可以从同一时间的别的案例来增加论证?比如如果当时这种类似的 感觉如果这个案例资料比较少,也许可以从同一时间的别的案例来增加论证?比如如果当时这种类似的案子基本都“夹签声明”请求皇帝法外开恩,可能会有一些角度来做一些推论。 ... thinginitself

    对,“法外开恩”的案例都是极端情有可原的,情节比上文中的弟弟姜兆祥还轻很多。例如图片之中这个,哥哥打弟弟,弟弟躲闪,哥哥自己摔死……也是让人无语😓

  • Angelica.

    Angelica. 楼主 2024-01-26 11:38:05 北京

    我不专长法律史但是第一眼就觉得这个案件很有意思!首先感谢楼主分享!我之前用法律档案时发现清 我不专长法律史但是第一眼就觉得这个案件很有意思!首先感谢楼主分享!我之前用法律档案时发现清代伪装成失手杀人的案件不在少数,地方和刑部官员有这个怀疑意识很正常。姜兆祥的供述确实是有疑点的,但不在那一套诛心之论里。他目睹姜珍祥持枪追逐姜世化时正在“安锄头”,也就是说此时锄头与锄柄是分离的。在后续供述中,他也说是用“镢柄抵格”。按照常理,应双手握柄,所以此时锄头应在别处。姜珍祥的武器可是“枪”,攻击方法是“用枪向扎”,按照常理,应当只能双手握柄,由内向外、由下向上抵挡扎过来的枪,也就是向上卸力。要用一把没有金属镢头的镢柄来抵挡枪头,应当只是勉强应付才对,怎么能至左侧肋骨骨折呢?仵作的验尸单在哪里,或者说根本没有验尸?“一史馆”档案省略号部分可能还有一些重要信息,我觉得到“似无遁饰”这里似乎还是轻判的口风,怎么后面突然得出了个斩立决的结论?还有,一般这种有没有“携怨”一般地方官会去问族里或乡里,随便一问大家都知道,这两则材料也没体现。这个案子确实有些奇怪。 ... 🍟

    👍👍您分析得有道理。那天我在第一历史档案馆查档的时候也没有特别仔细地去看,但我记得案件“题本”里前面记录了验尸报告,哥哥确实是肋骨骨折而死。如何形成这种伤痕、以及斗殴的过程可能还需要更细地查阅原档,有机会再去看看。

  • Angelica.

    Angelica. 楼主 2024-02-01 13:21:06 北京

    之前听复旦一位教授讲到古代的司法是立法从严,令百姓畏惧不敢触犯,然后司法从宽,往往在实践中开各种各样的“活门”,也很能说明问题。

  • Angelica.

    Angelica. 楼主 2024-05-20 11:09:49 天津

    又读到类似的一个案例,被告人一会儿说起意谋害,一会儿又说不意戳中,最后定谋杀罪。虽然有那么严谨的复核程序但还是很怀疑古代的司法状况😢

  • Angelica.

    Angelica. 楼主 2024-05-22 00:19:39 天津

    我也不是做法律史的,但最近在看《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还有《叫魂》,都涉及到一些法 我也不是做法律史的,但最近在看《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还有《叫魂》,都涉及到一些法律案件。我发现清朝法律对于儒家传统道德(三纲五常、家庭秩序等)非常重视,甚至将它与对国家的忠诚度联系在一起。这个案件中涉及到“弟弑兄”,即使有特殊原因,也违反了“昆弟有亲”“敬诸父兄”的原则,往大了说,就是要造传统伦理秩序的反。可能这点不为官府接受吧。(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 ... Süskind

    确实,我也有这种想法。毕竟古代尊卑等级秩序第一,主观上的偏见很有可能对审判造成影响。但就还有我在上一楼发的那种案例,古代断案时的逻辑有时候很怪。从清代法律来看,楼上那种仅凭口供就区分犯人是否有预谋犯罪也是不允许的,但有官员就是那么判了。规范和现实一直是脱节的。

  • Angelica.

    Angelica. 楼主 2024-12-01 08:29:38 天津

    最近读张本照教授的《清代刑罚研究》说清代刑案上报的文书中经常出现各种……好听点是修饰,难听点就是“给你看的只是我想给你看的”😅 或许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 Angelica.

    Angelica. 楼主 2024-12-01 08:31:38 天津

    另外和同好讨论的时候还提到楼里发的这个案件中有“同父异母”的情节,姜家大家长应该娶了妾,两兄弟估计还有嫡庶上的问题。然后既然娶妾,他家真的像文书里讲的那样贫穷吗?也值得质疑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372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