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一剂治愈母女关系的良药
来自:莫莫女士
上个月,我重读了奥丽亚娜·法拉奇的名著《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书中怀孕的母亲犀利的自我剖白以及她和腹中孩子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平凡母亲复杂又坚韧的内心世界,也让我意识到:或许只有将母亲和女儿从父权家庭中剥离出来、当作两个独立的女人看待,才能找到母女关系的答案。所以,我决定从这本书出发,试着跳出父权家庭的框架,从女性个体的角度重新思考我们和母亲的关系。

1. 我就是我:我们是命运交织的陌生人
“我们是两个命运交织的陌生人,是同时存在于一个身体中的两个生命,相距遥远,彼此互不相识。”法拉奇笔下的女人这样描述自己和腹中孩子的关系,这也是全文最触动我的一句话。事实上,女儿和母亲正如无边宇宙中两颗独立运转的星辰,沿着各自的轨迹在漫无边际的星海中独自遨游、闪烁。虽然我们所在的星球嘈杂又拥挤,但生命的绽放与消弭终究只是一个人的表演。
法拉奇认为,生命是一场「摆脱奴役」的反叛之旅,它或许是从我们质疑父权骗局的那一刻开始,抑或是从我们质疑威权和资本主义的生存法则开始。这颗叛逆的种子从我们与母体分离的那一刻起就已扎根在我们的基因里,我们往往拼搏一生只为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虽然我们借母亲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但脐带切断的那一刻也预示着我们和母亲终究要成为两个拥有独立灵魂和「自我」的个体。我们要独自面对世界上的苦难,探索对虚无的恐惧以及生命的奥义——这是母亲和女儿都应该明白的道理。

2. 我不是你:明天会比昨日更美好
在书中,法拉奇毫无保留地对“未出生的孩子”道出这个世界的残酷:她曾目睹男人残忍地将女人摔死在木兰花树下,便说「生存即是暴力」;她想到童年时期买不起的巧克力被贵妇人扔给鸽子,便告诉孩子「平等只存在于子宫」;她讲到战乱和贫困中的人们期盼着不会到来的明天,说道「世界一直在变,却仍然保持原状」。这个历经困苦的女人用锐利的眼光审视世上的不公,也在怀疑中浮沉、最终陷入了无边的绝望。
法拉奇的自白让我们看见了千千万万母亲的执着、迷茫、苦痛,以及时代重压下顽强的生命力,也让我意识到自己没有权利指责母亲的选择,因为一个身处严冬的人无法为她人搭建温床,一个不曾为自己活过的人很难想象自由为何物。父权社会如同一片一望无际的冰原,刺骨的风霜在每个人身上留下大大小小的创伤,而在这里顽强求生的每一位女性都是勇者,母亲也不例外。我们不该苛责身为受害者的每一位女性,也无法要求母亲逆风而行,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雌”、为我们遮风挡雨。所以,如果要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爱具体的女人,我们就要接受母亲的局限性,正视她的绝望、伤痛,不苛责她的妥协和懦弱,也不否定她在结构之中艰难求生的勇气。
然而,承认母亲的困境不代表我们要燃烧自己为她驱逐严寒。学会自愈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女儿没有责任成为母亲的依靠,更不可能成为给母亲阵痛的良药。我们不指责母亲的选择,却也没有义务分担她的痛苦、抚平她的创伤,更不应该出于同情或愧疚和她捆绑在一起、郁郁终生。我们会在冰原告别母亲,大胆地选择一条光芒万丈的前路、走向心中那片春意盎然的盛景。正如“未出生的孩子”反驳母亲时所说的那样,“你从来不曾告诉我,一个人可以安然采撷木兰花而并不会死,一个人可以不受羞辱地享用巧克力,而明天可以比昨日更美好。”所以,去冒险、发现、反叛,去颠覆母亲眼中的世界吧。我们会向她们证明——“生存即是自由,平等终将遍布世界,而明天会比昨日更美好。”

本文转自gzh:两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解|请大家提名故事跌宕起伏、情节精彩纷呈、一看就让人停... (燕飏)
- 哪本书是你看过后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求推荐 (1206小行星)
- 拔草|【公开】针对《卿本著者》致江苏人民出版社的诉求与建议书 (王哪逃)
- 座谈|有没有一本书让你反复阅读,想安利给所有爱读书的人? (姜郁)
- 求推荐像《杀夫》《金锁记》这种寒凉感侵袭后背的作品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