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惰性为什么在进化中保存了下来?

咖    啡

来自:咖 啡(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2012-06-02 21:30:46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喝杯茶

    喝杯茶 2012-06-08 17:35:17

    应该是为休息考虑的

  • ?

    2012-06-11 11:12:36

    任何一种挥霍能量却没有意义的行为都将提高个体被淘汰的几率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2-06-11 13:37:04

    [内容不可见]

  • 所以

    所以 2012-06-11 14:04:27

    抵制熵增

  • Geisha

    Geisha (说个笑话 纪念我) 2012-06-11 14:24:59

    因为惰性是有利的啊

  • 虫可语冰

    虫可语冰 2012-06-12 14:50:18

    惰性可不是单单是坐着不动哦,拒绝行为模式的改变才是真正意义的惰性,在人类生活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惰性可以防止人类因为随意改变日程的生活习惯,从而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旺盛的好奇心在远古可是极其危险的。

  • 咖    啡

    咖 啡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楼主 2012-06-13 14:22:10

    但是我觉得一个人不是勤劳才会生活的更好吗。而且对于子女的付出和保护,对自己的健康也会更有利的。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2-06-13 17:40:16

    [内容不可见]

  • 春夏秋

    春夏秋 2012-06-18 18:49:11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已注销]

    先提出一个假设,然后总结一些相关文献的观点也未尝不可。

  • Leo

    Leo 2012-07-19 16:53:28

    你想呀,石器时代获取食物是多困难的事,只要肚子不饿,歇着是最好滴。 哪像现在,随便找个餐厅、超市就能买到食物啊。 石器时代大都是饿了找吃的,渴了找水喝之类的短期任务。 没有什么高中三年只为一次考试的超长期任务。所以,懒惰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适应不良啊。以上纯属主观猜测。

  • 豆友59041927

    豆友59041927 2012-08-02 19:12:45

    任何一种挥霍能量却没有意义的行为都将提高个体被淘汰的几率 任何一种挥霍能量却没有意义的行为都将提高个体被淘汰的几率

    [内容不可见]

  • kokoni

    kokoni (Liberalism权界主义) 2012-08-09 15:20:47

    一个控制系统既要有正反馈也要有负反馈,否则就崩溃了。

  • DrBlackWatson

    DrBlackWatson (Watson。) 2012-08-11 09:25:25

    这非常复杂,惰性在某种无生存压力的情况下可以算是“享受美好”。

  • 咖    啡

    咖 啡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楼主 2012-09-05 12:44:11

    你想呀,石器时代获取食物是多困难的事,只要肚子不饿,歇着是最好滴。 哪像现在,随便找个餐厅 你想呀,石器时代获取食物是多困难的事,只要肚子不饿,歇着是最好滴。 哪像现在,随便找个餐厅、超市就能买到食物啊。 石器时代大都是饿了找吃的,渴了找水喝之类的短期任务。 没有什么高中三年只为一次考试的超长期任务。所以,懒惰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适应不良啊。以上纯属主观猜测。 ... Leo

    很有启发。说的在理。

  • 咖    啡

    咖 啡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楼主 2012-09-05 12:54:06

    在如今的快节奏和高追求的社会里,大部分时候懒惰已不再是生存的“智慧”,而成了前进的绊脚石。勤劳和懒惰会在漫长的进化中被怎样遗传保留?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2-12-16 21:06:31

    [内容不可见]

  • 走来走去

    走来走去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2013-01-01 09:55:54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已注销]

    很大原因是大脑的惰性吧

  • 苏兰特

    苏兰特 (一定是你施了魔法吧) 2013-01-08 19:21:35

    也许是惯性呢

  • 咖    啡

    咖 啡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楼主 2013-01-10 13:13:26

    也许是惯性呢 也许是惯性呢 苏兰特

    原因呢?进化心理学有这一说吗?

  • 苏式生活

    苏式生活 2013-04-17 07:21:20

    应该是为休息考虑的 应该是为休息考虑的 喝杯茶

    也许

  • 切

    2013-04-17 09:02:39

    这里的小朋友加这个组是为了被教育还是真是本专业的…

  • 至诚至坚

    至诚至坚 2013-04-17 09:25:02

    基于基因多样性,惰性基因也有显性隐性之分。按照自然选择,惰性基因会被自然淘汰,勤奋者会被选择。古今帝王,励精图治者子嗣昌盛基因得以传承,贪图安逸者正好相反。人类的心理进化,也是向着适应自然以求生存的方向演化的。

  • 咖    啡

    咖 啡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楼主 2013-04-19 19:00:12

    这里的小朋友加这个组是为了被教育还是真是本专业的… 这里的小朋友加这个组是为了被教育还是真是本专业的…

    本人是爱好 进化心理学很有意思。

  • 大志若鱼

    大志若鱼 2013-06-28 20:19:12

    我感觉现在电器的发明和功能越来越进步,也是顺应人的惰性来发展的,让机器代替人,让人从各类以前必须亲手做的事物中解放出来。

  • 游荡的骷髅

    游荡的骷髅 2013-07-01 12:17:48

    从近代的人类生活习性来看,似乎“懒惰”是对生存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只能推断“懒惰”在远古时代恰好适应人类的生存。我觉得一种可能性是,远古时代食物以狩猎为主,而肉食是不可储备物资,也就是说,哪怕你今天再“勤奋”,杀了100只野猪,获得的肉食也就最多够吃几天而已,大部分还是腐烂浪费掉,而狩猎本身是要冒风险的。这种情况下,显然过度勤奋对生存不利,最好的策略是得过且过,等饿了再考虑找吃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懒惰”。可见,决定“勤奋是否有利生存”的关键条件很可能是“劳动是否可以转换为可储备物资”。一些侧面的例子是,“得过且过”的策略在动物身上仍然普遍出现,比如,树懒。冬眠也算“懒惰”的极端了。具有储备机制的动物则相对“勤劳”,比如,蜜蜂,松鼠,不过这种储备机制仍然是短期的。而人类在农耕时代时候之后,这个可储备条件就部分达到了(但储备期仍然不够长,且很多劳动仍然无法储备)。“储备劳动”最终可以通过储备“可以兑换他人劳动的信用”来完成,所以到现代金融制度出现之后,可储备条件就相当充分的达到了(这时大部分劳动都可转换为可储备物资,即,金融资产,且储备有效期延长到可以覆盖很多代人,也就是,可以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这些近代才产生的条件恐怕会彻底扭转进化的方向。所以!!!必须要努力啊!!!即使我们骨子都深深的刻着懒惰的基因,也必须意识到未来的长期趋势必然会淘汰掉懒惰,我们只有与自己本性为敌才能幸存下来

  • 陈楚涛

    陈楚涛 2013-07-07 20:37:56

    这里的小朋友加这个组是为了被教育还是真是本专业的… 这里的小朋友加这个组是为了被教育还是真是本专业的…

    心理专业但不是研究进化心理学的......

  • 一芥华

    一芥华 2013-11-20 17:07:14

    我认为有很多发明是惰性促成的,人为了更方便自己,而促进科技的发展

  • 感官盛宴

    感官盛宴 (贪多求快) 2014-06-25 00:30:45

    可能是在洞理睡觉的人不会面临外面的野兽

  • 崔航

    崔航 2014-08-23 11:52:40

    从近代的人类生活习性来看,似乎“懒惰”是对生存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只能推断“懒惰”在远古时 从近代的人类生活习性来看,似乎“懒惰”是对生存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只能推断“懒惰”在远古时代恰好适应人类的生存。我觉得一种可能性是,远古时代食物以狩猎为主,而肉食是不可储备物资,也就是说,哪怕你今天再“勤奋”,杀了100只野猪,获得的肉食也就最多够吃几天而已,大部分还是腐烂浪费掉,而狩猎本身是要冒风险的。这种情况下,显然过度勤奋对生存不利,最好的策略是得过且过,等饿了再考虑找吃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懒惰”。可见,决定“勤奋是否有利生存”的关键条件很可能是“劳动是否可以转换为可储备物资”。一些侧面的例子是,“得过且过”的策略在动物身上仍然普遍出现,比如,树懒。冬眠也算“懒惰”的极端了。具有储备机制的动物则相对“勤劳”,比如,蜜蜂,松鼠,不过这种储备机制仍然是短期的。而人类在农耕时代时候之后,这个可储备条件就部分达到了(但储备期仍然不够长,且很多劳动仍然无法储备)。“储备劳动”最终可以通过储备“可以兑换他人劳动的信用”来完成,所以到现代金融制度出现之后,可储备条件就相当充分的达到了(这时大部分劳动都可转换为可储备物资,即,金融资产,且储备有效期延长到可以覆盖很多代人,也就是,可以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这些近代才产生的条件恐怕会彻底扭转进化的方向。所以!!!必须要努力啊!!!即使我们骨子都深深的刻着懒惰的基因,也必须意识到未来的长期趋势必然会淘汰掉懒惰,我们只有与自己本性为敌才能幸存下来 ... 游荡的骷髅

  • 咖    啡

    咖 啡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楼主 2014-09-29 17:09:38

    “本能近乎无穷无尽,意志力则极为有限。本能藏在脑深处的边缘系统,自动运行,随时监控;意志力则居于前额叶皮质,非常耗能,动辄罢工。虽是可再生资源,但意志力消耗的速度远快于再生速度,且条件恶劣时再生速度还会加倍变慢——睡眠不足再生慢,血糖低下再生慢,压力太大再生慢……更糟糕的是,哪怕在经历充沛的理想状况下,一旦诱惑直观地摆在面前,我们仍然立刻全线崩溃,沉溺于一次次短暂的享乐中。”(摘自《意志力再生指南》游识猷)

    懒惰就是本能 勤奋则是意志力。

  • 幸福驿站

    幸福驿站 2014-11-23 20:09:22

    惰性,是一个被环境激发的心理现象,其实不只是惰性,很多心理过程都是因环境变化而打开开关。。。我们生活在生存资源获取相对容易的环境,这种氛围会激发惰性的开关,使人产生懒惰的情绪,利于保存体能来应对不利环境,这一机制对于人体至关重要。

  • 石珀海兴

    石珀海兴 2014-11-25 07:09:49

    惰性基因应该会慢慢减少吧,楼主应该看看非洲的黑叔叔,就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惰性了

  • 沐辰

    沐辰 2015-01-07 15:47:15

    人一直在进化,懒惰是因为找不到值得奋斗的目标。这也跟行为模式有关。当人在为自己渴望的目标奋斗的时候,专注,不会有懒惰这种想法产生的。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9-08-30 16:00:50

    [内容不可见]

  • Luna

    Luna 2020-03-04 00:38:39

    生存和繁衍 太动物化了

  • Adrian

    Adrian (Davka) 2020-05-07 16:23:47

    从近代的人类生活习性来看,似乎“懒惰”是对生存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只能推断“懒惰”在远古时 从近代的人类生活习性来看,似乎“懒惰”是对生存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只能推断“懒惰”在远古时代恰好适应人类的生存。我觉得一种可能性是,远古时代食物以狩猎为主,而肉食是不可储备物资,也就是说,哪怕你今天再“勤奋”,杀了100只野猪,获得的肉食也就最多够吃几天而已,大部分还是腐烂浪费掉,而狩猎本身是要冒风险的。这种情况下,显然过度勤奋对生存不利,最好的策略是得过且过,等饿了再考虑找吃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懒惰”。可见,决定“勤奋是否有利生存”的关键条件很可能是“劳动是否可以转换为可储备物资”。一些侧面的例子是,“得过且过”的策略在动物身上仍然普遍出现,比如,树懒。冬眠也算“懒惰”的极端了。具有储备机制的动物则相对“勤劳”,比如,蜜蜂,松鼠,不过这种储备机制仍然是短期的。而人类在农耕时代时候之后,这个可储备条件就部分达到了(但储备期仍然不够长,且很多劳动仍然无法储备)。“储备劳动”最终可以通过储备“可以兑换他人劳动的信用”来完成,所以到现代金融制度出现之后,可储备条件就相当充分的达到了(这时大部分劳动都可转换为可储备物资,即,金融资产,且储备有效期延长到可以覆盖很多代人,也就是,可以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这些近代才产生的条件恐怕会彻底扭转进化的方向。所以!!!必须要努力啊!!!即使我们骨子都深深的刻着懒惰的基因,也必须意识到未来的长期趋势必然会淘汰掉懒惰,我们只有与自己本性为敌才能幸存下来 ... 游荡的骷髅

    在刚开始看到这个回复的时候,不禁恍然大悟,但仔细一想,还是有问题。

    问题在于,古代(从哺乳动物出现开始算)虽然没有货币制度,但有等级制、交换制度,一个十分勤奋的人,TA如果获取的猎物或谷物等比较多,保护生存资源的能力强,那么这些资源可以通过等级荣誉(声望)、交换(友谊)等形式得以保留。这可能也是朴素的继承制(继承社会地位、关系网等)的由来。

    而如果一个人特别勤奋,会发生的情况是:TA会累死。尤其在个体竞争的情况下,个体是需要不断努力的,如果没有一种限制条件,那么必然会发生最勤奋的人占据大多资源,懒惰的人被淘汰。

    所以,懒惰没有被进化淘汰掉,很有可能因为单一个体能力受到生物限制,而个体数量并不触及资源天花板,从而使得整体生存资源并不足以消灭懒惰(懒惰也不至于饿死)。

    可能可以佐证是:在越寒冷的地区,人的块头越大,资源较少,相对于热带地区的人,比较更勤奋一些。这没有找到相关的实证数据,仅出于朴素观察。(也有可能是温度导致)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4774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