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分享近期读到的好书:“我起床。我行走。我跌倒。同时,我一直在跳舞。”
来自:兔纸灿
分享一下俺一月读到的,对我而言像是在这个充满二氧化碳和汽车尾气的世界里,新鲜空气一样的书。(也请uu们一定把最近看到的好书尽情砸给我!!
1. 《疼痛部》
杜布拉夫卡令人惊叹。读到最后一章,所有的隐喻和词句噼里啪啦全部炸开的时候,才知道通过前面章节居然还埋了那么多情感和伏笔。 用语言写语言的走失分离和认同感的缺失,也许这件事本身就像在路灯下试图踩自己的影子,能捕捉的只有落笔的地方……试图用语言去理解也是如此,太贪心的人总会一脚踏空。会喜欢带有现代性意味的小说,破碎的踌躇的迷茫的,像是有人踩着不再合脚的拖鞋固执地在空旷的走廊发出“提提踏踏”的回响。
2. 《Where reasons end》
这本书里,李翊云更像是语言学家而非小说家,她要把所有词再造一遍去描述她的悲伤,因为“It’s so sad I have no other adjectives left”,除了“sad”。所以她把单词和语言模式陌生化,把他们掰开了揉碎了,和进自己的伤痛和止不住的缺口,然后再把他们摆出来给我们看。看着她无数次想挣脱出来,却又不得不回到那个满是棉絮的文字里。所以在这本书里,即使是毫无意义的儿歌,即使是蜂蜜奶油肉桂的香气,也是悲伤的。很想说一句“陈词滥调的温床”--祝愿她能宽恕自己。
3. 《对我无害之人》
是要深吸一口气才敢读下一篇的书,像是灰扑扑的人,拼尽全力,把心中一团乱麻滚成长长的车辙以后,写下的文字。那些回不去的明亮干净的日子,突然明白彼此早已疏离时的尴尬别扭的瞬间,几度想要开口却还是咽下去的话语……读的时候,觉得我们都是一具具强撑起皮肉的骨骼,被书中的故事轻轻一碰就会散落一地……忍不住想拍一拍身上的尘土,也许明天会更晴朗吧。
4. 《苏珊•桑塔格访谈录》
苏珊桑塔格真的好迷人。总会有人不喜欢太过聪明太过敏锐的人--会觉得她太古怪,太过跳跃,太不郑重其事,太过捉摸不定,从而质疑她的思想。但这正是我喜欢苏珊桑塔格的地方--我痴迷于忽明忽暗的云,拨弄阳光的柳絮,我喜欢看风卷着落叶老神在在地从我面前经过而我却捉不到她。
5. 《Dear Life》
门罗写得太好了,是让人失语的好,是在她的文字里一不留神就会撞见自己生活的好,是所有具体的景象都斑驳掉落但还是被留下的阴霾的色调和轮廓狠狠击中的好。 她把情感藏到了单词的音节的节奏里,以至于人们甚至能从吐词发音里依稀捕捉到一丝隐隐约约的思绪。 非常喜欢标题--Dear life,像是把庞大的复杂的生活拉到文字的对面,摊开纸张开始给它写信。她是让故事自己发生的作家,她确实不会写什么波澜壮阔大起大落的故事,她只是在描述“现实”。我们说描述现实时总会下意识地夸大“苦痛”的部分,但是门罗却让这份苦痛从普通的故事的缝隙里漫不经心地泄露出来,等到回过味来的时候被一击即中。
6. 《复调》
我的咏叹调振翅高飞。如果说文学性就是音乐性,那么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无疑奏响了好几个声部。音乐与作者紧密相连,作者从小开始练琴长大后也从事音乐相关的工作,音乐对于作者而言是与生命无法割舍的存在,所以作者在用他的巨大的生命的体验来写这本书。也正因如此,作者在写练习哥德堡变奏曲的过程的同时,是如此自然地写出了自己的哲思,对音乐的体悟,和在音乐中度过的人生。读的过程中,它们在我的脑海里不断交织,这让我即使完全不懂音乐,也分明听到了复调。
7.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
是一本关于写作技巧的书。神奇的是,读的过程中,更多的不是从作者所讲述的技巧而是从作者讲述技巧的方式中领悟到了一点如何写作--是更绵延且宽广的特质,是把脑海里所有的葫芦都按了下去以后还是会固执地冒出水面的瓢。 如果把写作的冲动比作一颗蛀牙的话,她不是合格的牙科医生会快准狠地处理它,她甚至会一脸慈爱地看着它说:“瞧这小家伙……让它再长会儿吧,还没有痛到你不得不开始处理它呢。” “我起床。我行走。我跌倒。同时,我一直在跳舞。”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座谈|如何理解萨特所说的“存在即虚无”? (带葡萄串门)
- 组务|榜组举报楼 (Futaba🍃)
- 座谈|大家说一本当下正在读的书! (绿色,绿色)
- 求解|有喜欢《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朋友们吗 (凶柿猴头菇浓汤)
- 《单向度的人》看不懂 (鯻澧鬱麤竇藁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