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常识》 | 初识理性主义
温和网友
在一个天气晴朗,微风吹拂的日子写下这些笔记真是一件心旷神怡的事。再读陈嘉映,这一遍我是想找一些指引。
在这本书的导论,首先讨论了现代科学的特点和地位。
- 现在的科学专指现代科学,具有去人性化的特点。科学所揭示的宇宙是一个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宇宙。在前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待生活有统一的、富有意义的态度,因而可以把世界理解为一个统一的、充满意义的整体。(26)当给予世界整体解释的神话和宗教被科学撕裂之后,人类追问意义的焦虑弥散在生活之中无处安放。
- 科学和真理几乎是互相替代的。科学这个词本身具有排他的正确性、真理性等基本含义。(12)
- 科学的逻辑是因果联系。由于世界不再被看作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而是被当作一种具有因果联系的场所,对世界的宰制才成为可能,工具理性的行为因而才能兴盛起来。(13)工具理性在文中没有展开。
导论之后,我们大约了解到作者想要提供什么,当我们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也可以找到作者的落脚点:在如今人们相信科学等同于真理的背景下,科学不能解决什么,留给哲学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要关注现代科学能不能帮助我们追寻生活中的意义?看起来,在这个问题提出之前,我们已经完全地接受了科学给我们的世界观带来的一些改变,如“客观”在中文语境中的广泛应用,又比如说寻找一些可以观察的外部变量去“定量分析”一些不可以直接测量的主观感受。然而,人的感受在人的问题中不是坏的、不能完全避免,甚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这就意味着以去人性的科学世界观来处理关于人的问题时,会出现极大的矛盾。我们根本不可能以一个完全去除人的感觉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论星相学或梦中征兆,大多不过是理智上的怀旧,但感应认知还以远为重要的方式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感应认知弥漫在感性中。在我们的感情中,在梦境的象征中,在我们的思维深处的隐喻中,感应认知依然起着极为重要的乃至根本的作用。”(37)在今天,我们还抱有这种原初的感应思维,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房子的朝向指示了财路的线索,在游戏里要到幸运位置抽卡,参加重要考试需要带上幸运物……尽管我们接受了足够长时间的科学训练,我们如此清楚,在这些例子中的对象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但我们依然相信它们可以存在联系。
“所有文化都从这样的联系来理解世界,我们简直无法不从这样的联系来理解世界。”(40)
在前现代社会,这种感应思维寄托在神话和宗教之中。神话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世界起源的统一解释,尽管它并不是物理世界中的真实演化,人们寻找不到的原因都可以借由神话指派给超自然力量(41)。此外,神话框架下的统一世界为人的生活提供规范,氏族之中有仪式和禁忌,在神话的框架之中,氏族拥有自己运行的机制,人们借此进行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到这里,作者对宗教的讨论比较少,西方世界的上帝,也许也是承担着这种给人的生活赋予意义、解释和秩序的作用。
在今天的认识里,“房子的风水会影响运势”显得太过于迷信荒唐。然而,我们和过去的人的思维并不是在某个时间点上发生突变的。“我们须努力发现如今看似荒唐的东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何种合理性。”(44),我相信这是一本合格的科学史应该要做的事情。
感应思维给我们的自然语言带来了大量的隐喻,日出和希望,午夜和危险,大地和母亲……不管科学做出何种努力,它都无法离开隐喻的认知原型(51),因此可以说,只用科学视角去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因为哪怕科学自身的基本概念,也要依靠感应思维达成理解,想想看,我们是怎么认识电流这个概念的呢?
如今我们理解的理性与过去人们所说的理性已经大有不同。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变化的过程来看,“理性”是在轴心时代之后出现的,区别于初民感应思维的一种思考方式。因此,理性这个词被解释为“着眼于现世、重经验、重常识、冷静而不狂迷。理性态度是一种重常识、重经验的态度。”(58)理性态度的第一个特征是反思,在他者的背景下看待自己,反思的特征给理性态度带来了宽容,“在看到了别人的东西之后,发现自己的东西没有这么好”(63)。
但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性,首先指的是“客观实在”——为了对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提供大一统的理论,我们必须离开人的视角。因此,“客观实在”是一种理论的态度,它与理性没有联系。从科学发展的过程看,大一统理论是物理学上的终极目标。全世界这么多地方,但科学只在希腊得到了孕育。希腊人就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假说,民主和辩论的氛围使得这些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牛顿、伽利略和笛卡尔之后,“科学从根本上挑战我们对世界的日常看法。科学热衷于实验和观测仪器为我们提供的事实,这些事实不再是我们直接经验到的,它们不曾参与塑造我们的心智,相应地,旧有的心智也不能理解这些现象。要解释这些新现象,以往的概念和理论远不敷用。科学家们改造旧概念,营造新概念,用这些概念建构新理论。这些概念不是直接从我们的经验中生长出来的,它们的意义在于解释观察资料和实验结果,而不是理解我们的直接经验。它们是些技术性的概念,逐渐不受自然语言的束缚,而在一个理论体系中互相定义。”(161)
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个事物都有了自己的位置,唯独人失去了位置。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克林索尔最后的夏天》|我是一个游牧人,不是农夫。 (Wanderlust)
- 茶馆|鲁迅的这段话好准确地描述了当代文艺作品接受的现状 (黄皮书)
-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音乐家最忍不了的事 (温和网友)
- 《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行》|“我是在由此证明自己没有诞生... (青河)
- 《论不服从》丨段落摘录 (后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