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地学习中国古建筑相关知识 · 苏州拙政园实录2
道一建筑设计
关注▲道一建筑设计▲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古建筑
01
考察初衷
本次拙政园之行,按原计划应在去年11月的金秋来,不巧的是当时刚刚二次感染新冠,加之工作正忙,一直拖到了现在。
虽说去年5月份已经专门过来考察了一次,但到家复盘后,发现还有一些重点要看的被忽略了,于是不得不再来。
这也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有不少小伙伴咨询「学习古建筑是应该先看书呢?还是应该直接实地考察呢?」
我个人的倾向,先看书,了解个大概,再做有针对性的实地考察,而不是在毫无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盲目投入。
提高学习效率,即是提高学习生产力。
因为盲目,消耗的不仅是金钱成本,更是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工作几年,年龄稍大一点,就会明白:机会成本>时间成本>金钱成本。
所以本次考察,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拙政园的古建筑,其次是苏州地区的元代和明代古建筑,再次是网师园的殿春簃小院。
其中元代古建筑主要看「虎丘二山门」和东山「轩辕宫正殿」,明代古建筑主要看东山民居,包括3处国保「怀荫堂、明善堂、凝德堂」,以及1处省保「务本堂」(私人宅院,又名秋官第)。
02
行程安排
2.1 东山民居
考察为期3天,第一天先从东山镇开始。
东山位于苏州西南隅,远离市区,因而公共交通多有不便,首推自驾前往。其四面临太湖,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周末来此度假。
正因远离市区,这里的村庄巷道肌理保存完好。初次来此,强烈建议在地图上做好古建筑的具体定位,街道信息越详细越好,否则还要浪费不必要的找寻时间。
尤其是凝德堂和务本堂,地图上都找不到定位,好多当地人也没听过,相对难找;而轩辕宫正殿、怀荫堂、明善堂则相对集中,都在杨湾古村,且都有明确的指示牌。
这里要说明的是,这5栋古建筑目前都处于封闭状态,能否进入建筑内部需要碰运气。若有渠道,最好联系当地的朋友带队前往。
2.2 拙政园
第二天全天待在拙政园。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旺季,但园内依旧人头攒动,“江南园林之母”的名声不是白给的。
还是那个老毛病,若想拍个无人照,要么最早一波进园,要么最晚一波出园,所以我从早上7点半呆到了下午5点半。

由于本次拙政园之行是属于补充性质的考察,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各项重点要看的条目,按照既定计划执行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期间遇到不少已经放寒假的小朋友,相较于大人,他们更好奇我手中的测距仪、卷尺和画板,时不时盯着我的图纸,搞得我记录数据、订正信息这些举动,都感觉挺异类和难为情的。

2.3 网师园和虎丘二山门
第三天上午坐地铁5号线,到南园北路站下车,经过天薇巷,一直向北,大概十分钟就到了网师园。
一个明显的感受,游客和拙政园不是一个数量级,终于可以稍微安静地看我所想。
我在殿春簃小院呆了很长时间,看了又看,主要原因有2个:
1.这是国内第一个出口版园林美国「明轩」的最初设计蓝本,是苏州园林走向世界的开始,也是引领苏州园林大发展的重要支点;
2.由于张大千兄弟俩曾住于此,加持了近代名人的光环,使其增添了几分文化内涵。

在濯缨水阁旁的假山,碰到几个本科妹子在搞测绘,看那模样,思绪直接拉到了09年大二的初夏,一次冠以「江南园林实习周」名义的旅游,那时欢声笑语,阳光正好。
感慨万千。虽然行业处于下行趋势,打击了很多人的信心和积极性,但它终究不会消失,会有新人涌入,会有人一直坚守,也会有热爱这个行业的人扛起大旗。
下午来到虎丘山风景区,主要时间花在了南门入口处的二山门,又名断梁殿。
可以说,相当喜欢这座结构精巧、历史信息浓厚的小殿,其很多做法和轩辕宫正殿相似。立个flag:后面有时间,争取专门写一篇文章介绍它和轩辕宫正殿。

看完此殿,这3天的主要目的已经达成,心情自然放松了,遂以一名纯游客的心态,沿着景区的中路和东路走了一遍,由于太累,西路暂且没去。
到虎丘塔下,围塔座转了一圈,回想2015年设计过一座小型的砖塔,很多细节做法的原型即参考于它,不过当时只学了皮毛,甚是遗憾。

03
若干收获
每次外出考察总有收获,于我而言,现阶段最大的感受,是破除「唯书论」。
什么意思?
初学古建筑时,书本几乎是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客观原因是没有基础知识,也不具备很强的分辨能力,只能相信书中的内容。
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落地项目的增多,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书中的内容,会带着思考辩证看待。
我曾经也是一枚古建小白,入行后摸爬滚打,逐渐摸到一点学习的门槛。这过程中踩过的坑、趟过的雷,历历在目。
如今行业环境下行,35+职业危机已经到来,但人不能消极、坐以待毙,总得找点事情干干,提前破局。
这也是我业余时间,一直在筹划的事情。从2022年10月起,我想写关于「如何系统地学习中国古建筑」的内容,总结个人的学习心得,若有对古建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持续关注我。
以下分享若干条考察中的所见所闻所想。
3.1 四角亭屋顶构造
通常四角亭的屋顶构造,会在檐桁上做45°的搭角梁,再立童柱支撑上搭角梁,老戗即架设于桁条交汇点,如此构成一个方形套方形的稳定结构。
而在虎丘山风景区看到的月驾轩(实际是四角亭),只有4根老戗做主要结构构件。老戗前端出挑形成翘角,后尾直接交汇于灯芯木,内部完全没有其他桁条和童柱作支撑,不得不说这种做法很大胆。

虽说这种做法理论上可行,但实际落地项目中很少采用,为啥?因为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比如屋顶可能会整体垮塌!
方案阶段我曾多次尝试过这种做法,尤其是圆形亭子的设计,其屋顶构造非常相似,不过考虑当下推行的「建筑师终身责任制」,在收入和风险完全不对等的情况下,冒这种风险毫无必要,那些常规、稳妥的做法必然是首选。
3.2 抽柱
有时为追求大空间,方案阶段会刻意减少承重木柱的使用,如常见的戏台,需要更多的舞台表演空间,通常只做2根边柱。
由于木结构体系的跨度限制,若强行拉大跨度,会造成安全隐患,如屋顶的重量会导致桁条中部下挠。
正如下图,你会发现中间2根木柱被抽掉,挂落和木枋有明显向下弯曲、拔榫的迹象。

2017年我在设计某戏台时,也曾遇到过这个问题,戏台跨度达到8.5m,超过了常规尺度。
在坚持使用木结构的前提下,也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法,方案加大了桁条、木枋的用料尺寸,好在不影响视觉效果。

3.3 木雕、砖雕
木雕是古建筑的点睛之笔,能体现时代的审美趋势,本次考察就看到了两种风格迥异的雕刻艺术倾向。
在东山民居中,明代风格的木雕,线条十分简洁,但不失韵味;而在拙政园,清代风格的木雕,图案复杂,线条繁复。

本次考察,亦看到了不少砖雕艺术,最常见的是院墙门楼,如网师园万卷堂南侧的「藻耀高翔」砖雕门楼,而最震撼的当属「明善堂」的砖雕影壁群,雕刻精美,极具艺术价值。

3.4 柱础
在东山民居看到各种造型的柱础,如靴角式、鼓镜式、圆形、方形等,材质也有木质和石质之分。
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处造型接近的鼓镜式柱础,一个是拙政园远香堂,另一个是明善堂,都有荷叶边造型。

顺便多说几句,之所以在木柱下设置柱础,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潮、保护柱脚。
实际案例中也不一定非要做柱础,尤其是一些园林古建筑,经常不做任何保护措施,即木柱直接墩在地上,如拙政园的笠亭。
木柱与柱础的连接做法,大概有2种情况,一种是柱脚平齐,直接搁在上表面光滑的柱础上;另一种是柱脚做管脚榫,插入柱础中心的海眼,形成榫卯结构。


3.5 山面
同为厅堂类型的远香堂和虎丘二山门,山面做法极其相似。落翼均为小青瓦,而排山则用筒瓦;其下均钉方砖形成搏风砖,内侧垫山木板均采用竖线装饰线条。
不同的是,二山门没有搏风砖。远香堂的赶宕脊紧贴着垫山板,形成一条直线;而二山门的赶宕脊,则是由外向内收缩,形成凹口。

3.6 防御门窗
为了保护个人安全和财产安全,一般会在民居的木窗外,增设一个木栅栏,起到防御功能。
而在务本堂的某一进,有幸看到一种非常规做法,即在入户院门和采光木窗上订方砖,四角用铁钉钉入木门,起到一定的防盗、防火功能,如下图。

无独有偶,网师园的「藻耀高翔」门楼,采用同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古代版的防盗门、防火门。

3.7 明瓦
2023年5月来拙政园时,宜两亭的门窗外侧都是玻璃,此次再来,恰遇一大叔正在现场制作明瓦,遂驻足远观。拙政园里同样做了明瓦的,还有见山楼和倒影楼。

同样在务本堂,门窗依旧保留了大量的明瓦。大致的做法是,把一片片的明瓦用特殊的胶粘在玻璃外侧,用竹片固定,每隔一段距离,再用竹栓压住,竹栓两端固定在窗扇上预留的铁环中。

这种材料常用贝壳制作,成本昂贵,一般只有大户人家用得起。从室外看,视线无法穿透明瓦,有保护隐私的作用;而在室内侧,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透光。
说到这里,自然想到了一些古装电视剧中,经常有刺客到王府打探消息,手指沾一点唾液,轻轻点一下,就能透过小孔向室内吹迷魂药。

小时候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直到后来学习了古建筑构造原理,才明白这只是影视剧的表演效果,并不是真实的。
王府大院的门窗要么用油纸,要么用明瓦,这两种材料可不是随便一点就破的。
另外,还有一些刺客经常跑到屋顶上偷窥,只要揭开瓦片,即可看到室内的密谋,真相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种情况同样不可能出现在王府大院里,因为他们住的房子建造考究,屋顶做法相对规矩,瓦片下通常会有灰背层和望砖(或望板),揭开了瓦啥也看不到!
只有穷苦老百姓家的屋顶,实在没钱,才会用冷摊瓦的做法,即瓦片直接搁在椽子上。反过来说,哪个刺客会无聊到穷苦老百姓家的屋顶上打探消息呢?
回到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如何系统地学习中国古建筑相关知识·避坑》(点击蓝字查阅),表达过一个观点:不赞同通过影视剧的方式来学习古建筑,其效果可能弄巧成拙。
3.8 挑斡
古建筑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就是透过一座座伟大而恢弘的实体,感受古代匠人的智慧,尤其是一些精妙的结构处理,至今令人赞叹不已。
比如,虎丘二山门和轩辕宫正殿的斗栱采用了同样的「挑斡」做法,这类斜向受力构件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在江南宗庙建筑中比较常见,再如上海真如寺,苏州文庙大成殿,玄妙观等。

这种构造方式,不仅符合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从美学角度看,彻上明造的处理手法,也将木结构独特的可塑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3.9 琵琶撑与斗栱化斜撑
园林建筑中为了支撑雀宿檐,檐下通常会做琵琶撑,即通常说的斜撑。比如浮翠阁的二层屋檐和倚虹亭的屋檐,都采用形式优美的竹节式琵琶撑。

还有一些早期的做法,将斜撑形式斗栱化,即昂下端与丁头栱结合,上端置小斗、插角,再承挑檐桁。
比如东山的怀荫堂,一层木柱外侧采用形式复杂的斗栱斜撑;凝德堂的院门也是类似的处理手法,不过具体构造和怀荫堂略有区别。

在南京煦园(今总统府)和莫愁湖公园,同样看到了斗栱化的斜撑,如下图。

这种典型的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征的构造做法,也在我的某些仿古建筑设计中采用过。

3.10 杀梭柱、侧脚、升起
在某些时代较早的大殿类建筑中,通常会看到木柱上、下两端有明显的卷杀做法,这在梁思成所绘的“大木作制度图样二十”有明确的图示。
现存实际案例中,更常见的是在木柱上端做卷杀,柱脚部位不常做,本次在轩辕宫正殿,有幸看到法式实例,木柱上下两端均做卷杀,两头细,中间粗,具有一种别样的美感。

同样,其所有木柱均做了侧脚处理,增强了结构稳定性;且外围边柱做了升起,这两点在“大木作制度图样二十一”中也有图示。

3.11 椽
明代民居类古建筑的椽,其用料尺寸相较于清代更大,形状多为长方形,飞椽端部略作卷杀,通常不做封檐板,搭接方式多为「搭接掌」,即每根椽子收尾相接;而虎丘二山门的椽子搭接方式为「乱搭头」,即每根椽子错位搭接。

3.12 油漆、彩绘
拙政园中的古建筑油漆颜色,通常为栗壳色或荸荠色,类似于酱油色。远观木构件好像糊在一起,分不清层次,尤其在阴影下,很难分辨檐下的构造。
东山地区的明代建筑,有些木构架多为原木,未施油漆,外观质朴;有些则施苏式彩画,细腻精美,如凝德堂大殿的彩绘,非常精彩。

据当地老人说,他年轻时桁条上的彩绘还很光鲜,也就是近20年才慢慢变得暗淡,很遗憾缺乏有效的保养维护。
另,若对苏式彩画感兴趣,可以查阅东南大学陈薇教授写的《江南包袱彩画》一书。
3.13 别有洞天
园林建筑中为了增加游园的情趣,通常会在廊子中部、尽端等地特意转折,设计一个小天地,这种转折多以垂直线、斜线为主。
而在明善堂看到了一处实实在在的「死角」,一个“S”型曲线的游廊,给整座方正的宅院增添了几分优雅。

曲廊尽端封闭的手法,让我想到了王澍曾经设计的某个作品,他特地在室内做了一个没法走通的楼梯,或许两者有某种联系。
3.14 杂记
在测绘殿春簃小院的冷泉亭时,发现北侧和南侧椽子的数量并不一致,北边是15根,南边是14根,相差1根。

这让我想起建筑测绘中常见的一个问题,看似对称的建筑也可能略有区别,即不能想当然认为完全镜像。
其原因,可能是在没有图纸的年代,木匠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或是历次修缮中导致了细微的差别。
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我们测绘时偶尔也会偷懒,很难做到每个地方都全面测绘,通常对称的建筑习惯性认为是一样的,如此绘图时也省下不少时间。
04
尾声
本来此次考察是想带着老婆孩子一起的,算是年前给全家的奖励,尤其是儿子学会了《枫桥夜泊》这首诗,特想去看看寒山寺。
不巧的是她俩都生病了,加之工作上需要来苏州,只能我一人独行。
来的次数越多,越发觉苏州的旅游资源太过丰富,想要深度游,感觉至少5天起步,也就是说2024年某个时期,我们应该还会来!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应大家的需求,给小组建了个古建筑交流群 (熙渼)
- 圆觉寺和自贡的古建筑 (黄黄)
- 探幽寻古|正定古城真的不错 清明节记录一下 (善战的夜之梅)
- 资料|古建筑中的须弥座 (青黛)
- 精品小团| 山西古建、长城探秘之旅,有要一起的吗 (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