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纪录片专业领域第一站

iDOCS 2016

来自:iDOCS 2016(眼界改变世界)
2008-04-21 14:28:12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TNZZ

    TNZZ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2008-04-22 13:40:27

    这种课程有啥用么?制片人训练营……不熬过编导这关哪儿有那么容易就去当制片人的。

  • 张劳动

    张劳动 (怎样过一天就会怎样过一生) 2008-04-22 14:20:16

    相信会有所帮助,时间太短了呀

  • mongolialong

    mongolialong (梦见赫尔辛基及其色彩。) 2008-04-22 14:49:49

    “纪录片的拍摄要从国际视角出发”这样的讲课内容就有点乱了撒。

  • iDOCS 2016

    iDOCS 2016 (眼界改变世界) 楼主 2008-04-24 09:54:22

    目前国内的纪录片市场可以说是非常小的,很多优秀的鼎级的纪录片导演 都有很好的实践经验,我们要做的只是要把这些经验在这个“训练营”的平台上传承下去。 希望能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来拍摄更加优秀的纪录片。

  • iDOCS 2016

    iDOCS 2016 (眼界改变世界) 楼主 2008-04-24 09:55:21

    从2008年开始,我们的纪录片导演训练营正式更名为:专业纪录片制作人&制片人训练营。课程涉及了从确定选题到展开田野调查、从如何撰写纪录片剧本到如何完成纪录片提案,从了解筹钱方式到如何申请资金、从作品完成到市场销售的所有环节的专业知识,目的希望建立标准,在专业上跟国际接近。

    七期训练营做下来,学员们的真正需求逐渐明晰,跟海外及台湾优秀纪录片导演的接触,更是让我们明了专业差距在哪里。简单举例,就拿拍摄前的调研工作来说,<性革命在中国>,一个43分钟的加拿大纪录片,前期调研做了5年;07年获加拿大最佳纪录长片的<沿江而上>,调研时间2年;纪录片<路有多长>,台湾导演汤湘竹田野调查做了整整三年!也是同样这位台湾纪录片导演,在拍第一部作品<海有多深>时,为了了解拍摄对象的生活,去体验阿美族原住民自由潜水捕鱼的作业方式,每天不带水肺的在水下憋气,从最初可以一分钟练到到最后可以不带氧气罩持续在水里憋气三分钟……所有这些片子都在本土或国际上获得过很多殊荣,当我们了解片子背后的更多东西时我们也知道了为什么总是他们在获奖,但对于国内即使是资深的从业人员来讲,调研对大多数人都是很陌生的,更不用说调研究竟要怎么做,做什么.

    针对国内整体专业精神和专业作业的方式方法的缺失,我们除了邀请国内顶级的纪录片导演加盟讲课外,还增加了虚构电影导演和海外资深制片人的课程,新的训练营将帮助学员最大限度的了解从非专业到专业以及从想专业到真正专业所有必需的知识和最实际的操作办法.

  • iDOCS 2016

    iDOCS 2016 (眼界改变世界) 楼主 2008-04-24 10:00:59

    纪录影像叙事入门

    -- 李晓山(CCTV纪录片《同饮一江水》总导演)


    纪录片的种类

    你什么意思 要表达什么/纯粹记录/以此为盈利的手段 我是谁(视角问题) 主观和客观/拍摄者的立场/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左和右) 影像叙事 虚构与非虚构的分别/影像叙事的基本基础(参见备忘)/ 过程与状态 经验/对材料的熟悉/技术和纪实/片比 发现 知识构架/思辨能力/再说经验(经历) 纪录片是剪出来的 实际场景和流程/心理长度和实际长度/应该用多长时间 生活不是单调和灰暗的 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基本态度/对人和物、事件的态度 作家电影 影像不是文学/一个更高的要求

    备忘 一种手段:正面宣传就是只说好的不说坏的,摄像机只去拍摄光明的而不去拍黑暗的。这种解释简单明了,可以不动脑子而处理任何题材。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不负责任,效果是常常事与愿违。最简单明了说好的例子是文革中的一首歌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就是好!”好在哪里呢?“红旗飘”、“传捷报”。可当时唱歌的人回了家却要去排大队买配给的鸡蛋,好在那里不知道。而钻空子的外国坏人就把买鸡蛋的队伍拍摄下来,再配上“就是好”的歌曲,效果观众自然明白。 强化光明的结果是授人以柄,这可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改革开放的今天,这种只讲光明而出现的问题也并不是没有。 赞美的弊病:把事物简单地分成光明的和黑暗的、好的和坏的,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只讲好的不讲坏的,决非真的就是正面宣传了。另外,在资讯业日益发达甚至无孔不入避犹不及的今天,用这种“只说好不说不好”之类的做法显然也非常不现实。受众已经接收了各种渠道传播的众多的观点,以至可能已经形成了其自认为明确且合理的看法,简单而视野窄的信息传达只会使受众质疑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而否认其观点的正确性。最令人沮丧的是受众会因为信息本身的缺陷而忽略这条信息。不幸的是,我们电视节目常常就陷于这样的境地。 其实,这种简单的做法缘于一个简单的动机:赞美。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力图通过抹煞被表现对象具有的缺陷而凸现该对象具有的优点。有些理论把这种做法归类为绘画或其他的艺术形式所使用的表现方式,将对象“筛选、浓缩、提炼、升华”,于是作品就美丽了。问题在于,作品的美丽并不代表被表现对象的美丽,电视节目并非艺术作品,电视节目的制作也不是艺术创造。任何人都很难否认电视节目据有艺术性,然而电视的本质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作品本身形态的可观赏程度并非受众的主要诉求对象。电视观众更多的是希望电视节目给他们带来全面、准确的信息,并且了解制作者依据这些信息得出的合理结论或者有新意的看法。因此,很多时候艺术手段并不完全适用于大众传播体系内的电视节目。当然,电视节目要好看、有可视性,无法排除艺术手段在其中的作用。我只是说,艺术的手法仅是做电视节目手艺中的一部分。 任何事物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因此,用抹煞被表现对象的缺陷来赞美它的做法是既幼稚又愚蠢的,同时由于要掩盖那些缺陷而被迫放弃尊重基本事实的原则。批评同样也有这个问题和缺点。 基于意识形态的主观判断都会有失之偏颇的问题。 ........ http://www.bjdoc.com/dayanpeixun/zxtz/zxtz-8-2.htm

  • iDOCS 2016

    iDOCS 2016 (眼界改变世界) 楼主 2008-04-24 10:01:34

    银熊奖电影《左右》制片人Isabelle Glachant 加盟专业纪录片制作人&制片人训练营


    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影片《左右》法籍制片人伊莎(Isabelle Glachant)将加盟第八期专业制作人&制片人训练营,教授制片课程,跟学员分享多部国际大奖电影的制片经验。

    伊莎有7年在法国电视台担任记者和制片人的工作,曾担任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

    多次和王小帅、李玉、杨天乙等国内著名导演合作担任制片工作,多次获得嘎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大奖。

    制片人作品:《青红》《苹果》《左右》《老安的爱情》

    Isabelle started as a journalist and producer for French TV channel Canal + (1992-1998), before moving to Beijing as audiovisual attach¨ of the French embassy (1998-2003). She started in film production as Executive Producer of Shanghai Dreams (directed by Wang Xiaoshuai,Jury Price,Cannes Film Festival 2005) and Associate Producer of Lost in Beijing (directed by Li Yu,Competition Berlinale 2007). Most recently,she was the producer of In Love We Trust directed by Wang Xiaoshuai, Competition Berlinale 2008),The Love of Mr.An (documentary,directed by Yang Lina), My Neighbours and their Japanese Ghosts (documentary in post-production,directed by YANG

    Lina),and The Back (in pre-production,directed by LIU Bingjian). 详情请关注: http://www.bjdoc.com/dayanpeixun/zxtz.htm / http://blog.sina.com.cn/bjdoc123

  • 层出

    层出 2008-06-03 13:14:24

    记号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62118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