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展示|《我为什么写作》
木木好开心吖
《我为什么写作》由乔治·奥威尔所著,豆瓣评分8.7分。董乐山译,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1903-1950)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作者生平事迹:本名埃里克·布莱尔,出生于印度,早年入读英国的著名私立学校伊顿公学,并获的伊顿学校的奖学金。离开学校后,加入印度皇家警察驻缅甸部队服役,1922~1927年,在缅甸服役的5年时间里,耳闻目睹了英国殖民主义的暴政,被殖民者的悲惨生活,但又不得不为英国帝国主义服务,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与内疚。而后以此段经历为素材,完成多部自传体散文《射象》、《绞刑》和《西班牙内战回顾》等,并收录在本书中。奥威尔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从事过多种工作,47岁死于肺病。乔治·奥威尔的政治讽刺小说《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中震颤。他将悲喜剧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他创造出的“老大哥”、“思想警察”等一系列细思恐极的词汇也早已深入人心。被英国评论家普利切特称赞为“一代人冷峻的良心”。 本书概述:这本书是奥威尔的一部文学随笔集,其中收录了从他幼年入学到缅甸见闻、流浪巴黎,而后参军写作贯穿一生的文章,横跨了奥威尔整个创作生涯。谈写作、谈童年、谈托尔斯泰、谈马克吐温。 《如此欢乐童年》 本篇讲述作者早年在圣塞浦里安学校的寄宿生涯,在作者看来,与本篇文章题目不一样的是,该段经历并没有如此欢乐,与这相对称为是悲惨童年经历也不为过。寄宿学校带有许多极权主义社会的特点:鞭子教育,等级制,持强凌弱,规范化,敌视智力,奥威尔对此有着深刻而痛苦的忆述。 《收容所》 记录了作者被关在收容所内的所见所闻,讽刺等级制,因为作者的口音,被收容所所长认出了是“上等人”,收容所所长,便对其另眼相待,有些同情,甚至尊敬。 《绞刑》 故事发生在缅甸,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作者目睹了一个死刑犯从牢房被押到刑场再到行刑的整个过程以及行刑之后人们的种种反应。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用原始而客观的眼光观察、透视整个绞刑的经过,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奥威尔的写作特点以及其对人的重视和关怀,对生命的同情与悲悯。 《射象》 记录了他在缅甸时候射杀大象的经历。这件事给奥威尔造成了持续的痛苦且通过此事他也看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奥威尔认为,射杀大象的时刻,他已不仅仅是个人,代表的是权力机构。如果他表现软弱,意味着对权力机构的整体损害。他提出:“一旦白人开始变成暴君,他就毁了自己的自由。他成了一个空虚的、装模作样的木头人,非得做‘土著’期望他做的事不可。” 《书店回忆》 记录了作者在书店的工作经历,且耗尽了其对书籍的热爱。作者清醒的认识到一个卖书人编织了种种关于书的谎言,这让他对书籍倒足了胃口。 《我为什么写作》 我为什么写作?奥威尔说,如果撇开谋生的需求,写作至少有四大动机。所有作家都是如此,只是程度有深有浅,且会随着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变化。一是纯粹的自我中心;二是审美方面的热情,欣赏词组正确组合的美;三是真实还原历史的冲动,历史的每个瞬间都值得记录与思考;四是出于政治目的,宣传或反对自己的政治见解。对于奥维尔而言,政治目的是其最强的动机,正如他所说:“回顾我的作品,我发现在我缺乏政治目的的时候,我写的书毫无例外的总是没有生命力的,结果写出来的是华而不实的空洞文章,尽是没有意义的句子、词藻的堆砌和通篇的假话。”奥威尔所谈的政治,不是一种理念,一种附加物,而是生命本身,是自由的呼吸;一旦脱离政治,便意味着结束他作为一个作家的艺术生命。他以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文字来创作,以其诚实的信念和简朴的语言来阐释着他的社会认识以及政治见解,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思考和揭露真实的谎言,并让读者受到启发。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书评展示|《回响》书评 (蓝格格)
- 《皮囊》读后感 (欲言又止)
- 【赠书约评】美术史家巫鸿“中国绘画”收官之作《中国绘画:... (空空)
- 书评展示|政商关系的制度性解构之作——评袁灿兴著《政商现... (过河卒)
- 小众田园生活散文集约评(目前还有几个名额2025.5) (rose 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