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医疗社会史研究》课程大纲
sanbilly
本人2024年秋季学期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大纲。这个领域经过30多年的发展,研究的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个人见识和课时所限,暂选这些论著作为课程材料。之后希望能完成一份更为详细的入门研究指南。
《中国近代医疗社会史研究》课程教学大纲(最终版?)
课程介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肆虐让我们亲身体验到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也激发了我们去更多地学习和研究历史上的医疗、卫生、疾病与社会的关系。本课挑选较为典型的中国近代(主要集中在1840年-1949年时段)医疗社会史著作和论文,带领学生进行细致阅读、分析与讨论,来了解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主题、史料和学术成果,为个人开展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这门课程旨在帮助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人文学院、社科学院、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生了解中国近代医疗社会史的主要研究方法、议题、史料和研究著作,为开展具体研究打下基础。本课程采用研讨班的教学形式,在授课老师的带领下,对阅读材料进行细致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中英文阅读、批判性思维、清晰表述、有效论证与自主研究能力。
预期效果:
学生初步掌握中国近代医疗社会史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理解中国近代医疗社会史研究的学科意义和现实功能;能够独立开展中国近代医疗社会史研究。
课程教材:无
参考书目:
邓铁涛、程之范主编:《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余新忠、杜丽红编:《医疗、社会与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吴章、玛丽·布朗·布洛克编:《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在二十世纪的变迁》,蒋育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闵凡祥:《中文医史研究学术成果索引(20世纪初至2019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课程总成绩比例构成:
1.从第二周开始,每一周都有指定的阅读材料。课前学生需在清华网络课堂的课程讨论版上提交书面报告(2页左右),介绍其主要内容与论点,并至少准备一个相关问题以供讨论(占最终成绩的20%);
2.从第二周开始,每一周都有1-2名学生作为讨论主持人(第一周确定),负责组织课堂讨论。所有学生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占最终成绩的20%);
3.书评作业:从推荐书目中选择一本著作撰写书评(3000字左右,占最终成绩的20%)
4.期末作业:撰写一篇有关中国近现代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论文或者研究综述(6000字左右,占最终成绩的40%)。
日程安排
第一周 (2月26日): 课程介绍
第二周(3月4日): 卫生的现代性
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健康与疾病的意义》,向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
书评书目:
Angela Leung and Charlotte Furth eds., Health and Hygiene in Modern Chinese East Asia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第三周(3月11日) 卫生防疫体制
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书评书目:
Ka-che Yip, Health and National Reconstruc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ealth Services, 1928-1937 (Ann Arbor: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1995).
Liping Bu, Public Health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1865–2015 (Abingdon, Oxon Routledge, 2017).
第四周(3月18日):城市公共卫生
杜丽红:《制度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卫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书评书目:
Kerrie McPherson, A Wilderness of Marshes: The Origins of Public Health in Shanghai, 1843-1893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Chieko Nakajima, Body, Society, and Nation: The Creation of Public Health and Urban Culture in Shanghai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8).
Nicole Elizabeth Barnes, Intimate Communities: Wartime Healthcare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China, 1937-1945(Oakland,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8).
第五周(3月25日):传教医学与海关医务
《海关医报》选文 Dr. John DUDGEON’s Report on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of Peking, and the Habits of the Pekingese as Bearing upon Health (First Part), The Medical Report of the Chinese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2 (1872): 73-82.
李尚仁:《健康的道德经济:德贞论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6.3 (2005),第467-509页。
高晞:《德贞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选读引子与下篇第五-八章)。
书评书目:
董少新:《形神之间:早期西洋医学入华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李尚仁:《帝国的医师:万巴德与英国热带医学的创建》,台北:允晨文化,2012年。
崔军锋:《中国博医会与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1886-193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
第六周 (4月1日):中医、西医与医政
Sean Hsiang-lin Lei,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 Introduction, chapters 4-5,7-9,11.
书评书目:
马秋莎:《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Bridie Andrews,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1850-1960 (Vancouver: UBC Press, 2014).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19年。
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第七周 (4月8日):瘟疫与社会
班凯乐:《十九世纪中国鼠疫》,朱慧颖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Mark Gamsa, “The Epidemic of Pneumonic Plague in Manchuria, 1910-1911,” Past and Present, no. 190(2006):147-183.
书评书目:
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饭岛涉:《鼠疫与近代中国:卫生的制度化和社会变迁》,朴彦、余新忠、姜滨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皮国立:《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国的真相:一段抗疫历史与中西医学的奋斗》 时报出版,2022年。
杜丽红:《东北大鼠疫:西法防疫在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即出)
第八周 (4月15日):框架疾病
梁其姿:《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朱慧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Angela Ki Che Leung, “Weak Men and Barren Women: Framing Beriberi/Jiaoqi /Kakké in Modern East Asia, ca. 1830–1940,” in Angela Ki Che Leung and Izumi Nakayama eds., Gender, Health, and History in Modern East Asi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195-215.
书评书目:
Hilary A. Smith, Forgotten Disease: Illnesses Transformed in Chinese Medicin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第九周 (4月22日):动物、植物、环境与疾病
李玉尚《三江闸与1537年以来萧绍平原的姜片虫病》,《中国农史》2011年第4期,页93-106;《感潮区变化与青浦沿湖地区的血吸虫病——以任屯为中心》,《南开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5期,第40-50页。
Sakura Christmas, “Japanese Imperialism and Environmental Disease on a Soy Frontier, 1890–1940,” in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78, no. 4 (November 2019), 809–836.
张哲嘉:《“大黄谜思”:清代制裁西洋禁运大黄的策略思维及文化意涵》, 余新忠、杜丽红编:《医疗、社会与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73-313页。
书评书目:
周琼:《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Christos Lynteris, Ethnographic Plague: Configuring Disease on the Chinese-Russian Frontier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6).
班凯乐:《中国烟草史》,皇甫秋实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He Bian, Know Your Remedies: Pharmac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高晞、何安娜主编:《本草环球记:5世纪以来全球市场上的药物、贸易与健康知识生产》 北京: 中华书局,2023年。
陈学仁:《龙王之怒: 1931年长江水灾》,耿金译,上海:光启书局,2023年。
Di Lu, The Global Circul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1700–1949: A Microhistory of the Caterpillar Fungus(Palgrave Macmillan, 2023)
第十周 (4月29日):医学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在地化
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选读导论、第一、四章)
吴章:《肺结核与细菌学说在中国的在地化》,余新忠、杜丽红主编:《医疗、社会与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 217-244页。
Hugh Shapiro, “The Puzzle of Spermatorrhea in Republican China,”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1998)6: 551-596.
书评书目:
姜学豪编:《历史认识论与现代中医的建构》,田静、蔡仲译,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年。
姬凌辉:《晚清民初细菌学说与卫生防疫》,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
赵婧:《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
第十一周 (5月6日):药/妆、身体与消费文化
黄克武:《从申报医药广告看民初上海的医疗文化与社会生活, 1912-1926》,《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下册(1988年),第141-194页。
张宁:《阿司匹林在中国:民国时期中国新药业与德国拜耳药厂间的商标争讼》,《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9 期(2008年),第97-155页。
张宁:《脑为一身之主:从“艾罗补脑汁”看近代中国身体观的变化》,《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4期,2011年,第1-40页。
Susan L. Burns, “The Japanese Patent Medicine Trade in East Asia: Women’s Medicines and the Tensions of Empire”, in Gender, Health, and History in Modern East Asi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195-215.
书评书目:
高家龙:《中华药商中国和东南亚的消费文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
Timothy M. Yang,A Medicated Empire: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Modern Japa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1).
林郁沁:《美妆帝国蝴蝶牌:一部近代中国民间工业史》,陶磊译,上海:光启书局,2023年。
张仲民:《弄假成真:近代上海医药广告造假现象透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
第十二周 (5月13日): 知识-身体-权力:从医学到人类科学(the Human Sciences)
Howard Chiang ed., The Making of the Human Sciences in China: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 (Brill, 2019) (introduction)
Frank Dikötter, Sex, Culture, and Modernity in China: Medical Sci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xual Identities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London: Hurst,1995).
书评书目:
优生学:Yuehtsen Juliette Chung, Struggle for National Survival: Eugenics in Sino-Japanese Contexts, 1896-1945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法医学:Daniel Asen, Death in Beijing: Murder and Forensic Science in Republica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变性:Howard Chiang, After Eunuchs: Science, Medicin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x in Moder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8).
疯狂:Emily Baum, The Invention of Madness: State, Society, and the Insane in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8) .
营养学:Jia-Chen Fu, The Other Milk: Reinventing Soy in Republican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8);王公:《抗战时期营养保障体系的创建与中国营养学的建制化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
催眠术 张邦彦:《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第十三周 (5月20日):医疗空间与技术
梁其姿:《近代中国医院的诞生》,祝平一编,《健康与社会:华人卫生新史》,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3年,第41-68页。
Andrew Cunningham, “Transforming Plague: The Laboratory and the Identity of Infectious Disease,” in Andrew Cunningham and Perry Williams (eds.), The Laboratory Revolution in Medicin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09-244.
Wayne Soon, “Blood, Soy Milk, and Vitality: The Wartime Origins of Blood Banking in China, 1943–45,”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90, Issue 3 (2016): 424-45.
张蒙:《“伍氏口罩”的由来》,《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2期,第148-159页。
书评书目:
Elizabeth Sinn, Power and Charity: A Chinese Merchant Elite in Colonial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杨祥银:《殖民权力与医疗空间:香港东华三院中西医服务变迁(1894-1941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Mary Augusta Brazelton, Mass Vaccination: Citizens’ Bodies and State Power in Modern Chin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9).
张大庆、陈琦等:《近代西医技术的引入和传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
Robert Peckham and David M. Pomfret eds., Imperial Contagions: Medicine, Hygiene, and Cultures of Planning in Asia(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13).
第十四周 (5月27日)从殖民医学到全球卫生
刘士永、王文基主编,《东亚医疗史:殖民、性别与现代性》,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7年,第101-144.(李尚仁:《帝国、殖民与西方医学》、刘士永:《日本殖民医学的特征与开展》)
Mary Augusta Brazelton, China in Global Health: Past and Pres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3), chapters 1-2.
Wayne Soon, Global Medicine in China: A Diasporic Histor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introduction)
书评书目:
李尚仁主编:《帝国与现代医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刘士永:《武士刀与柳叶刀:日本西洋医学的形成与扩散》,上海:中西书局,2018年。
Michael Shiyung Liu, 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The Role of Medical Practices and Policies in Japan-Ruled Taiwan, 1895-1945 (Ann Arbor: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2009).
罗婉娴:《香港西医发展史》,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8年。
黄贤强:《伍连德新论:南洋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医卫》,台大出版中心,2023年。
Yi-Tang Lin, Statistics and the Language of Global Health: International Actors and Local Agencies, 1917-196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第十五周 (6月3日)全球-在地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医疗史
胡成:《医疗、卫生与世界之中国(1820-1937):跨国和跨文化视野下的历史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
书评书目:
梁其姿:《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Xiaoping Fang, Barefoot Doctors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12).
马秋莎:《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Robert Peckham, Epidemics in Modern Asi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胡成:《迈向“智识世界主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在华事业(1914-1966)》,台北:联经,即出。
第十六周 (6月10日 端午节放假)书评作业截止日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博医会报》电子版全文 (稼轩)
- Nathan Sivin (sanbilly)
- 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First Research Article”奖助金开放... (sanbilly)
- 《中国近现代医疗社会史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2025) (sanbilly)
- 《中国近代医疗社会史研究》课程大纲 (sanbi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