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区别在音乐方面的表现
自觉的工具人
最喜欢的几首(都很美且震撼人心)
东方典型的比如 『4K60p·Hi-Res』坂本龍一《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祝大家圣诞快乐!_哔哩哔哩_bilibili
日本人习惯用樱花来抒情,比如,看起来残忍的切腹在武士眼中犹如徐徐飘落的樱花般凄美艳绝。中国古代不得志诗人也有类似表达孤芳自赏、自怜自艾的抒情。音乐表现出无奈、绝望和悲壮,有浓烈的悲观主义和自恋色彩。【最后的武士】Red Warrior响起的那一刻,血液沸腾了!_哔哩哔哩_bilibili
同样绝望和悲壮,将顽固自大任性和自我毁灭(绝望板载)伪装成乐观,缺少理性和识时务、妥协精神。
西方的比如《维京传奇》插曲 [维京音乐] Wardruna - Helvegen (Kalandra cover)_哔哩哔哩_bilibili
作为维京战士出征英格兰前厉兵秣马,与家人道别的的背景乐,表达出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当时的挪威环境恶劣、物产贫乏,为了生存维京人不得不以命搏命,习惯于四处劫掠。另一方面,“冥府之路(Helvegen)”也表现出积极、乐观、自信的精神,看淡死亡,微笑着走向英灵殿。就像为了共产主义、解放中国而牺牲的先烈。有时面对困难为了鼓舞人心,需要一些理想化。
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主题曲 El Dorado,象征着人类追求梦想与进取的精神。
日本武士道精神和中国儒家忠君思想本质上都是自恋型人格的表现。包括关于主公、天皇的偶像崇拜(愚忠),各种信条、戒律实质是为了显摆武士的优越性,缺乏自信,注重外界评价和面子。自欺欺人,习惯pua自己和别人,容易被人利用。所谓武士剖腹自尽像樱花一样在最灿烂的时刻凋零,实际是为掩饰因失败产生的过度羞耻感+作秀。
儒家的礼、乐、射、御、书、数,追求形式简洁优美,直观,令人叹为观止。缺点是只注重量变、墨守成规。西方人不太注重形式,偏重于内涵和探索全新领域,强调改良、创新,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显得啰嗦、晦涩难懂,理解起来比较费力。每个行业都有其艺术性,相对来说,东方重形式,西方重内涵。 英语有时过于严谨、低效,可以借鉴古汉语简洁的优点,比如 long time no see,no zuo no die.语言上应该追求形式与内涵的平衡优化 。
东亚历来推崇自恋文化(圣贤、完人),人们心理未完全成熟,依赖精英(父母)思想重。潜力未发掘,能动性发挥受限,加上封建专制,人们往往人云亦云,只谈目标却不谈、想不出办法,限于空谈、抱怨问题。吹毛求疵,贪大求全、理想化,严于律人宽以待己,情绪化。被别人的不客观评价裹挟,就像渴望父母的表扬、害怕批评一样。个人似乎长大了,整个民族还未过青春期。东亚人姓前名后有祖先崇拜的意味。欧美人认为自己的人生主要由自己创造和负责,之后纪念一下祖先,双方人格地位平等。西方人的骄傲源自自身价值而非祖先,争取让祖先以我为荣。还有一个问题,面对别人或自我表扬时,表述可以尽量客观,无需自贬,以免造成误导。谦虚的实质是清醒和进取心,例如:我的目标是**,还需要努力;或者我在其他方面不太行,比如是路盲。
比如网上舆论监督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发挥作用方式。我身边的例子,比如单位电子发票开票系统更新之后,客户要求重发原来的发票会缺章,无法报销。开票同事坚信向税务局反映没用。我不信邪试了一下,对方态度很好,告诉我联系开发公司,问了一下旧发票可以在专门的网站下载。问题就解决了。 还有次吃饭,有个退休老师抱怨学校食堂馒头限购。我想为什么不去咨询一下原因,比如学校食堂补贴仅针对在校师生,怕卖不完等等。提一些建议,比如提前一天预约,加价。这样处理比较人性化,取最大公约数,避免一刀切。
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同行往往做不到客观评价自己和对手。儒家文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当于大家都是“同行”---当圣贤。人妒忌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专业分工合作的概念。比如别人展现出某方面特长,就笼统地害怕别人比自己“聪明”、“强”。再聪明的人也有地方迟钝,再平庸的人也有地方敏锐,只是找起来要多费些力气。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诗人往往不得志的原因。
如果求知、创新能力差,一窝蜂模仿、内卷,打惨烈的价格战;而不是一边滋润地收专利费,一边游刃有余地主动研发。别人吃肉你喝汤,东亚人又拜金媚俗,帮人打工所以比较苦。有点类似资本家和工人,工农业国家产品价值剪刀差的关系。物以稀为贵,为了世界的整体发展,贫富差距是正常的,剥削是相对的。竞争优先,兼顾公约数。除非出于爱,比如在夫妻、亲子关系中,自愿将对方利益至于自己之前。人际、国际关系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不同时段和方面的主要表现可能不同。所以需要保持人际、国际关系界限和自主权,没有...只有...。除了打仗,为了应对共同威胁,应该提倡无私、舍己为人,而不是犹豫算计。
过去很多国人一生都跟着指挥棒走,考高分,赚大钱、出人头地,结婚生孩子,再循环。相比西方压力大,比较被动、低效,焦虑、浮躁、肤浅、功利。就像古罗马被迫格斗的奴隶角斗士。从众无个性,没有精力探索和充分发展兴趣特长,面对问题人云亦云,不擅长独立思考,改进、创新难。不过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叛逆,追求自由。拿学术界举例,如果无法客观看待自己的弱点,为了面子、攀比用西方科研标准要求自己的话,必然导致论文灌水、造假、形式主义问题较严重。究其根源,还是不自信。
比如年后返程遇上有旅客「买短乘长」致高铁严重超员无法行驶的麻烦。分析有主客观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是运力需求激增;另一方面是在现有条件限制下,有些人不必要投机,抢不到票又不愿妥协坐绿皮车。中途被赶下来的,建议坐绿皮车,不行就去宾馆住一两天,也算是买个教训。
如何制止这种行为?提前警告,罚款,列入黑名单(一定时间内不能坐高铁)。国外有没有类似的客运淡季旺季差别?为了应对淡旺季需求区别,最好资源共享。飞机已经有租赁公司,高铁、轮渡也可以考虑。或者不同国家、国内不同的公司组成联盟互助。比如以后可以和采用中国高铁技术的国家合作。
人的价值需要通过别人实现,需要当工具人。价值实现越大,带来的幸福、满足感越持久;与之相反,功名利禄只能带来短暂的满足,之后又会陷入空虚。所以人首先应该追求当适合自己特点、相对独特、实用的工具人类型,这也是追求个性、自由的过程。兼顾功名利禄。比如可以当一本工具人手册《论工具人的自我修养》,孤单但不孤独,只要你知道世上有和你一样自觉的工具人。
西方文化的关键领先之处,在于文艺复兴后真正普及了自信这一看似不起眼的概念。如果有些西方人有优越感,说明他们自己都没搞清这一点。人应该接受自身的不足(如有必要可以改进),不(洁癖、强迫症式地)刻意追求完美,走出自恋误区才能客观看待自己和世界。相信自己的看法,标志着人心理真正成熟了。不再需要别人(父母)的鼓励,也不怕贬低。就可以去寻找相对特长、个性自由,享受竞争并有风度地对待结果,充分发挥潜力、个人价值。包容别人的缺点,就像接纳自己的一样,并在必要时帮助纠正。追求和自己有关真相的勇气,是人最宝贵的品质。 激活非西方民族的自信心,是缩小东西、南北差距的关键。应采取共同自信策略,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
认为只有自己能有自信,不是真自信。自信不是到达巅峰才能拥有,而是一种正确的初始心态,有利于人发挥特长、潜力。绝大部分人无论如何努力,和古往今来的优胜者群星比起来都不够出色,但又多少有些光亮。中游水平无需自负自卑,重在参与。即使某个领域你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换个领域就不那么亮了。
中国先秦之前,西方古希腊时期(可能罗马前期)的学术才是追求世界(自然和社会)真相的真学术。大一统后缺少外敌的情况下,统治者去真存伪。中国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西方教廷用神学压制一切。看不清与自己有关世界的真相,人变得自恋起来,心态幼稚化,依赖权威,人云亦云,文明发展长期停滞。自卑又自负的自恋者,所有精力都用在自欺欺人追求完美和优越感,没有什么求知欲、活力、创造力。直到资本主义文艺复兴,人们才重新成熟、自信起来,相信自己的看法,有意愿、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恢复独立思考、创新能力。
所以中国的文艺复兴,也是恢复人的自信心,复兴先秦文化的百家争鸣、观点自由竞争局面。在辩论中互相启发,更广泛、深入、准确地探索主客观世界。把中间的糟粕--两千多年停滞不前的伪文化扔掉(特别是与近代西方文化格格不入的地方),除了少数真知灼见。青出于蓝胜于蓝,既然西方有一些真学、真经,我们就应该取过来,提高发展起点,没必要闭门造车自己再来一遍。但要用辩证法甄别伪学,尤其是现代的一些观点、理论。
福兮祸之所倚,自信也有自信的问题。如果掌握不好自信与虚心的矛盾,就会犯错。自信优先,兼顾虚心。人的自信心越高,也越顽固,犯错要改过来就越难(特别是在擅长的领域)。就像潘多拉打开盒子,一切灾难和痛苦统统飞向人间,但最终"希望"也飞了出来。所以在竞争压力下,不应该因为害怕错误的不利影响而限制人的成长和潜力发挥。无论从个人、民族还是全人类角度来看,有些成长代价是必须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无法家拂士,出无敌国外患(内忧外患),国恒亡。人类摆脱不了这两条规律。
另一方面,也不应害怕错信会经历泡沫破灭般的虚无感,又担心没有足够的反思能力摆脱疑惑,就拒绝反思、再相信,成为怀疑论者。困惑、抑郁情绪这些看似消极的东西也有积极面。包括人身上看似不体面的攻击性,虽然导致霸凌行为,也是勇气和血性的来源,人是矛盾的综合体。
因为没有接受自信的概念,不相信自己的看法,所以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从众,怀疑论,也无所谓反省。像无脑迷信父母(权威)的儿童,需要别人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信念是勇气和力量之源。首先应该选择相信,然后可以改进、修正信念。不能因为害怕付出成长代价就拒绝长大。
与自信紧密相关的概念是自我,我的看法,我的需要,我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没有完整独立的自我概念,就会情绪化,一捧就乐,一贬就怒。或者缺少边界感,干涉他人自由。肤浅功利媚俗从众焦虑没个性不自由,比如拜金(钱本位),就是关于金钱、权力和面子的焦虑与偏见;以前的官本位类似。所谓的社交,重点放在互相给面子、恭维,而非观点交流,没主见也无法真正交流。相对而言,难以建立亲密关系,所以有塑料友谊之说。
非西方国家传统文化缺少自信和自我概念,多少都有类似问题。 东方文化相对于西方是全面落后,不止科技。首先要敢于接受关于自己的不利事实,降低不切实际的自尊心,摆脱自卑-自负的心理包袱才能有自信,选择高起点才能高效发展、追赶。同时运用辩证法,发现自己文化的少数长处,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信,从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予以改进。
先熟的(释放乙烯)催熟后熟的,先醒的叫醒后醒的,最终达到共同成熟、自信。特别是在教育下一代方面。
自恋的实质就是因无法客观认识、看清自己,环境刺激下产生的应激反应---自卑或自负感,欺骗自己和别人,将自己理想化,歧视真实的自己,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旁人看来有偏执和强迫感。
如何治?独处,先不用欺骗别人,再认识到无需欺骗自己。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人共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Maggie.)
- 抽象与具体 (成迦)
-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 (Camus)
- 来一个吵不散的求同存异的群聊 (豆友ANFEqBUIEY)
- 中国古代潜规则的整体结构 (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