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女性作家简介

往昔的喵🐯

来自: 往昔的喵🐯 组长
2024-02-28 11:48:08 已编辑 广东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2-28 11:49:33 广东

    弗朗索瓦丝·萨冈(法语:Françoise Sagan,又译:萨冈、莎岗,1935年6月21日—2004年9月24日),本名弗朗索瓦丝·奎雷兹(法语:Françoise Quoirez),出生于法国西南洛特省卡雅尔的富商之家,法国知名女性小说家、剧作家、编辑。以中产阶级爱情故事的主题闻名。萨冈年轻时贪图玩乐,学业不佳,却喜欢独自阅读从普鲁斯特到福克纳等现代作家、特别是萨特等存在主义作家的作品,并由此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她具有写作的天赋,创作道路可谓一帆风顺。

    代表作:萨冈被视为一个时代的青春代言人,她的小说明快、典雅,同时富有乐感和诗意,散发着淡淡的愁绪,文字简洁、聪明而从容,将法语的优美展露无遗。她的代表作包括《你好,忧愁》《某种微笑》《一月后,一年后》《你喜欢勃拉姆斯吗……》《狂乱》等等。

    写作背景: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深重灾难,沉重打击了作家们的人道主义信仰,反映社会现实的鸿篇巨制因此走向衰落。虽然现代派文学气势逼人,但主要还是限于知识分子的范围,难以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同,从50年代开始,题材轻松、形式灵活的通俗小说便繁荣起来。

    写作风格:萨冈的小说大多篇幅不长,描写的都是二人或三人世界里的感情波澜。她既不像现代派作家那样置身于作品之外,又不像现实主义作家那样感情外露,而是用优美的文笔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世界。 她笔下的人物多生活在中产阶级家庭,虽然不愁吃喝,但精神空虚,百无聊赖。他们碰到一起,自然就把爱情游戏作为点缀,从三角恋爱中获得刺激,然而时间一长又依然故我,这正是当代法国社会里相当普遍的精神状态。 萨冈的小说并不感伤,而是用幽默淡化生活的重负,描绘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忧愁,你刻写在天花板的缝隙里,你刻写在我喜欢的眼睛里,你并非就是悲苦,因为最穷困的嘴唇也会把你显露……”这是法国著名女作家弗朗索瓦兹·萨冈的成名作《你好,忧愁》中的词句。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2-29 11:01:46 广东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英语:Margaret Atwood,1939年11月18日—),加拿大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作家、教师、环境保护倡议者与发明家。自1961年开始,陆续出版了18本诗集、18本小说、11本非小说类书籍、9本短篇小说集、8本儿童读物、2本图画小说以及一些独立出版的诗集与小说。其作品屡次获得许多重大奖项的肯定,包含:两次布克奖、阿瑟·克拉克奖、加拿大总督奖、卡夫卡奖、阿斯图里亚斯女亲王奖以及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2]多项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及电视剧。

    作品:1939年11月18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于加拿大的首都渥太华,1969年,她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可以吃的女人》之后,她的作品频频获奖,这也为她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1985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发表幻想小说《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令她一举成名[1],获提名普罗米修斯奖和星云奖,以及英国文坛最高荣誉布克奖,成为20世纪最经典的幻想小说之一。她创作的三部优秀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1985)、《猫眼》(1988)、《别名格雷斯》(1996)曾三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却未能如愿。天道酬勤,她的第十部小说《盲刺客》终于为她摘得了这项最高文学奖的桂冠。

    风格:阿特伍德的文学底蕴深厚,对生活观察敏锐,具备诗人的气质、调侃的智慧与反思的理性。她的诗具有感伤色彩;她的小说展现了当代加拿大人生活的画卷,反映了工业文明给人带来的暴力、压抑、疑虑和恐惧;她的评论笔锋犀利,对文坛和社会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进行有力的批判。

    女性议题:阿特伍德关心妇女的出路问题,主张妇女为平等权利而斗争。作为一名女作家,她在作品中以细腻的笔触与独特的视角揭示现代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男性支配的社会中女性的失落感和对环境、语言的陌生感。阿特伍德批判将女性变成商品的社会与文化,认为女性遭受着被消费掉的威胁。阿特伍德善于捕捉女性的心理,反映她们的生活、成长过程及命运。成长着的女性意识,是阿特伍德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线,她通过女性视角观察女性之间、女性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女人生存至关紧要的性别政治是她在小说和诗歌中反复探讨的重要内容。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01 11:56:12 广东

    埃琳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1943年10月18日—)是一位意大利小说家,自称1943年出生于那不勒斯,代表作品为“那不勒斯四部曲”。

    神秘色彩:埃莱娜·费兰特是一个笔名,其真实身份至今是谜。

    作品:埃莱娜·费兰特1992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讨厌的爱》,很快引起关注,1995年就被意大利导演马里奥·马尔托内拍摄为同名影片;此后她相继出版小说《被抛弃的日子》(2002) 、《迷失的女儿》(2006)、《夜晚的沙滩》(2007)和散文、访谈集《不确定的碎片》(2003)。 2011年至2014年,埃莱娜·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频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这四部情节相关的小说,被称为“那不勒斯四部曲”。它们以史诗般的体例,描述了两个在那不勒斯穷困社区出生的女孩持续半个世纪的友谊。 “那不勒斯四部曲”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费兰特热”,千万读者为书中对女性友谊极度真实、尖锐、毫不粉饰的描述所打动。

    成就:虽然作者从未公开其性别,但媒体和评论家从其“自传性”色彩强烈的写作中判断其为女性。2015年,埃莱娜·费兰特被《金融时报》评为“年度女性”。2016年,《时代》周刊将埃莱娜·费兰特选入“最具影响力的100位艺术家”。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02 21:27:25 广东

    苏珊·桑塔格(英语:Susan Sontag,1933年1月16日—2004年12月28日)是一名美国作家、评论家和女权主义者。她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有争议性的女作家及评论家之一。

    作品:苏珊的写作领域广泛,以其才华、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著称。著作主要有《反对阐释》(Against Interpretation),《激进意志的风格》(Styles of Radical Will),《论摄影》(On Photography),《疾病及其隐喻》(AIDS and Its Metaphors)和小说《火山情人》(The Volcano Lover)。

    除了创作小说,她还创作了大量的评论性作品,涉及对时代以及文化的批评,包括摄影、艺术、文学等,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

    桑塔格许多的所谓的论文集可以称为散文集或者随笔集,因为桑塔格写作风格较为奇特,她以一种散文形式来写论述性质的东西,风格上不受论文的局限,还可以传达出她的女性敏感细腻的感受来。她行文很少有注释,书写完后也没有参考文献,只管放笔而谈,桑塔格酷爱格言式的表达方式,这与她推崇尼采、本雅明以及罗兰·巴特写作风格有很大关系,或者说,她对格言式的喜欢使得她偏爱本雅明以及尼采等人的行文风格。

    “反对阐释”是桑塔格的基本立场,提倡艺术色情学其目的是要达到拓展“新感受力”,而感受力是对形式的感受力。接下来形式就自然而然成为桑塔格选择通向此目的的道路。在桑塔格的论述中,她通常把形式与风格等同视之。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03 16:44:22 广东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夫(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1882年1月25日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Hyde Park Gate)22号,原名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母结婚后又生下四个孩子。伍尔芙在家接受教育。幼年时全家避暑所在的康沃郡的Talland House,在伍尔芙的幻想和作品中起了重要作用。

    从1906年起,弗吉尼亚的兄弟在剑桥结识的朋友们不断来家聚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的中心,也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这里面包括了当时文化界的大批精英,弗吉尼亚·伍尔芙能与这样一批知识精英切磋文学和艺术,无疑是十分幸运的。这个团体不仅给予她友谊、智慧和信心,还将自由平等的精神灌输到她的心灵深处。她的文学创作由此别开生面,更加注重精神含量。

    1907年伍尔芙搬到菲茨罗伊广场(Fitzroy Square)29号,开始着手写第一部小说《远航》(初名Melymbrosia)。1909年,与利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有过短暂的订婚。开始为妇女的选举权努力。1912年8月10日与作家、费边社员、社会政治评论家伦纳德·伍尔芙结婚。1913年第一部小说《远航》完成。4月《远航》被出版社接受,但该书的出版由于伍尔芙的病情和一战的爆发而耽搁。1913年7月伍尔芙一次大型的精神病发作,持续了9个月。

    1921年3月霍加斯出版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或星期二》——收入《墙上的斑点》与《邱园记事》(后来的作品都由霍加斯出版)。1922年10月,出版实验性小说《雅各的房间》。1925年5月出版小说《达洛维夫人》。1927年5月小说《到灯塔去》出版。1928年4月《到灯塔去》获得法国1927-28年度的费米娜奖(Prix Femina)。1931年10月《海浪》出版。1931年开始创作《岁月》(初名The Pargiters)。

    1932年10月《普通读者》第二系列出版,1933年10月《爱犬富莱西》出版,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1935年1月亲友们在姐姐文尼莎画室中上演弗吉尼亚的剧本《淡水》。1937年3月完成并出版小说《岁月》。1938年6月出版长篇散文《三个基尼金币》。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1940年7月《罗杰·弗赖伊传》(Roger Fry: A Bibliography)出版。1940年,弗吉尼亚夫妇在伦敦的住宅被德国飞机轰炸。夫妇俩商量好,如果英国战败,两人即相携自尽,免受法西斯统治之辱。

    1941年2月完成《幕间》写作。1941年3月28日,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芙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温妮莎的短信后,1941年3月28日,她用石头填满口袋,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4]。终年59岁。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03 16:48:27 广东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夫(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夫(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1882年1月25日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Hyde Park Gate)22号,原名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母结婚后又生下四个孩子。伍尔芙在家接受教育。幼年时全家避暑所在的康沃郡的Talland House,在伍尔芙的幻想和作品中起了重要作用。 从1906年起,弗吉尼亚的兄弟在剑桥结识的朋友们不断来家聚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的中心,也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这里面包括了当时文化界的大批精英,弗吉尼亚·伍尔芙能与这样一批知识精英切磋文学和艺术,无疑是十分幸运的。这个团体不仅给予她友谊、智慧和信心,还将自由平等的精神灌输到她的心灵深处。她的文学创作由此别开生面,更加注重精神含量。 1907年伍尔芙搬到菲茨罗伊广场(Fitzroy Square)29号,开始着手写第一部小说《远航》(初名Melymbrosia)。1909年,与利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有过短暂的订婚。开始为妇女的选举权努力。1912年8月10日与作家、费边社员、社会政治评论家伦纳德·伍尔芙结婚。1913年第一部小说《远航》完成。4月《远航》被出版社接受,但该书的出版由于伍尔芙的病情和一战的爆发而耽搁。1913年7月伍尔芙一次大型的精神病发作,持续了9个月。 1921年3月霍加斯出版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或星期二》——收入《墙上的斑点》与《邱园记事》(后来的作品都由霍加斯出版)。1922年10月,出版实验性小说《雅各的房间》。1925年5月出版小说《达洛维夫人》。1927年5月小说《到灯塔去》出版。1928年4月《到灯塔去》获得法国1927-28年度的费米娜奖(Prix Femina)。1931年10月《海浪》出版。1931年开始创作《岁月》(初名The Pargiters)。 1932年10月《普通读者》第二系列出版,1933年10月《爱犬富莱西》出版,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1935年1月亲友们在姐姐文尼莎画室中上演弗吉尼亚的剧本《淡水》。1937年3月完成并出版小说《岁月》。1938年6月出版长篇散文《三个基尼金币》。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1940年7月《罗杰·弗赖伊传》(Roger Fry: A Bibliography)出版。1940年,弗吉尼亚夫妇在伦敦的住宅被德国飞机轰炸。夫妇俩商量好,如果英国战败,两人即相携自尽,免受法西斯统治之辱。 1941年2月完成《幕间》写作。1941年3月28日,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芙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温妮莎的短信后,1941年3月28日,她用石头填满口袋,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4]。终年59岁。 ... 往昔的喵🐯

    伍尔芙的文学创作注重人物的精神世界。她在《论现代小说》一文中指出“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而作家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印象记录下来,从而描绘出“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定、解说的内在精神”,来揭示内心活动的本质。伍尔芙的这种创作理念也决定了海洋这一意象,在《到灯塔去》中正是人物在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反映。 她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开始于小说《雅各的房间》。

    她比较推崇哈代、康拉德等作家,认为他们的作品更加接近于人的内心世界。哈代的作品是自然主义和宿命论的混合。她最推崇的作家当然是詹姆斯·乔伊斯。伍尔芙把乔伊斯的创作称为“精神主义”,事实上,伍尔芙的创作,就是在乔伊斯的影响下完成的。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有人在一篇评论里讲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伍尔芙在写作中逐步确立并完善了意识流小说创作技巧,使之成为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集大成者,也使其本人成为当之无愧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散文方面,伍尔芙以其“谁也模仿不了的英国式的优美洒脱、学识渊博”,而被誉为“英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英国传统散文的大师”以及“新散文的首创者。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现代主义文学与女性主义潮流的先锋,即使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语语言。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

    她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等创作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识流文学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影响。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04 17:28:10 广东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原名张煐。出身上海、后来长年定居于美国的散文家、小说家、剧本作家及剧本评论家。

    生平介绍:她的祖父与外曾祖父分别为张佩纶与李鸿章;他们都曾在清朝中央政府中担任显要职务。她自幼在上海接受双语教育。1943年至1945年间,她在日本控制下的上海取得高度文学成就。1950年后,因面临政治压力等,她迁居香港,后又迁居美国。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她的作品被夏志清等学者重新发掘,她的作品由此开始再次受到来自广大华人社群的欢迎。 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8日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4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专注女性角色创作:在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像张爱玲一样,从女性本体出发,怀着对经济和精神上缺乏独立自主女性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孜孜于女性悲惨命运的写作,通过对一系列女性殊途同归的可悲命运的描写,既揭示了男权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及习俗对女性的摧残,更将笔触深入到女性精神世界,从女人原罪意识出发,对女性自身的人格弱点进行了思索与批判,开启女性批判立场。

    小说叙事的主要聚焦者都是女性,其小说中的女人居住在上海或香港,有知识的女性如白流苏、敦凤等,无知识的如曹七巧、霓喜等。她们考虑的只是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喜怒哀乐,几乎都把婚姻当作了自己的职业和获取金钱、物质的筹码,全然没有女性的自我尊严和独立人格,甚至不自觉地替代男性在家庭中扮演着施害于人的角色。张爱玲认为,外在的社会因素对女性的禁锢固然是造成女性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女性心灵深处的自私、软弱和奴性意识。人的悲剧性命运不仅存在于外界的威胁,更存在于人的本性中,人类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这就使张爱玲小说由对女性悲剧命运成因的剖析,而上升到了对更具普遍意义的人性、人生、命运、历史的感悟与思考。

    作品风格:张爱玲是人物刻画的巧匠,她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变态人物形象和各色人物,尤其是对两性心理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由此反映出人物心理的进展,体现了作者对人物丰富复杂内心的深切理解,揭示出某种社会根源,使小说具有一定的社会深度。小说的叙事方式采用传统的全知视角,并利用反讽和参差对照的写法构成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在时空设置、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等方面的结构安排上独具匠心,使小说呈现出色彩纷繁的面目和悲悯苍凉的美学基调,将读者一步步引进作者营造的苍凉世界里去。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05 10:50:44 广东

    艾丽斯·芒罗(又译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年7月10日-),本名艾丽斯·安·莱德劳,加拿大女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逃离》等。 1968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后来共创作了14部作品并多次获奖,同时作品被翻译成13种文字传遍全球。2013年10月10日,艾丽斯·芒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

    芒罗作品的一个常见主题(尤其反映在她的早期作品里)是正在步入成年的女孩子面对自己的家庭和她成长的小镇时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在她的作品中,例如2001年出版的《仇恨、友谊、礼仪、爱、婚姻》和2004年出版的《逃离》中,她的主题转向中年人、独身女人以及老人的劳苦。 由于受到传统父权社会对女性气质定义的影响,

    芒罗笔下的女性具有顺从、柔弱等特征,因而无法获得人格的独立,摆脱婚姻暴力的影响。 芒罗小说刻画了女性经历暴力与磨难之后,在伤痛中寻找自我与人生意义的心理过程,通过对女性意识在婚姻暴力中成长历程的描写,揭示女性自我追寻的深层内涵。一方面,这一系列女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反映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女性走出婚姻的悲剧不仅需要社会的干预与生存环境的变化,更需要积极的自我修复。芒罗的小说体现了她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个体寻求自我人格独立完整过程中难以左右的力量的剖析,对人类普遍心理诉求与复杂人性的探索,具有打动人心的效果。

    心理刻画:艾丽丝·芒罗继承了心理现实主义这一创作方法,她通过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的形象,进而以反映客观世界所处时代的精神面貌。遵循心理现实主义的传统,她把自己的艺术触角深人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动和变化来预示人物的命运。她的心理描写艺术手法特别而深刻,刻画程度与审美视野的深度性、丰富性和多元性,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也被认为是一流水平的。艾丽丝·芒罗将其笔触伸入人物内心,抓住人物内心转瞬即逝的无意识片断,连续地加以动态化描写,将人性中最隐秘、最不容易捕捉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付诸笔端,公之于世,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人物心灵的深度。同时,尽管她是深人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状态,但她的立足点却是现实主义导向的,她的终极目的仍然是通过刻画人物精神领域的渴望与矛盾,展示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的客观性、理性的思想。她始终以理性看待世界,以理性看待性别,以理性看待男人及女人的隐秘内心。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05 10:51:59 广东

    艾丽斯·芒罗(又译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年7月10日-),本名艾丽斯·安·莱德劳,加 艾丽斯·芒罗(又译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年7月10日-),本名艾丽斯·安·莱德劳,加拿大女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逃离》等。 1968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后来共创作了14部作品并多次获奖,同时作品被翻译成13种文字传遍全球。2013年10月10日,艾丽斯·芒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 芒罗作品的一个常见主题(尤其反映在她的早期作品里)是正在步入成年的女孩子面对自己的家庭和她成长的小镇时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在她的作品中,例如2001年出版的《仇恨、友谊、礼仪、爱、婚姻》和2004年出版的《逃离》中,她的主题转向中年人、独身女人以及老人的劳苦。 由于受到传统父权社会对女性气质定义的影响, 芒罗笔下的女性具有顺从、柔弱等特征,因而无法获得人格的独立,摆脱婚姻暴力的影响。 芒罗小说刻画了女性经历暴力与磨难之后,在伤痛中寻找自我与人生意义的心理过程,通过对女性意识在婚姻暴力中成长历程的描写,揭示女性自我追寻的深层内涵。一方面,这一系列女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反映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女性走出婚姻的悲剧不仅需要社会的干预与生存环境的变化,更需要积极的自我修复。芒罗的小说体现了她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个体寻求自我人格独立完整过程中难以左右的力量的剖析,对人类普遍心理诉求与复杂人性的探索,具有打动人心的效果。 心理刻画:艾丽丝·芒罗继承了心理现实主义这一创作方法,她通过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的形象,进而以反映客观世界所处时代的精神面貌。遵循心理现实主义的传统,她把自己的艺术触角深人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动和变化来预示人物的命运。她的心理描写艺术手法特别而深刻,刻画程度与审美视野的深度性、丰富性和多元性,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也被认为是一流水平的。艾丽丝·芒罗将其笔触伸入人物内心,抓住人物内心转瞬即逝的无意识片断,连续地加以动态化描写,将人性中最隐秘、最不容易捕捉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付诸笔端,公之于世,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人物心灵的深度。同时,尽管她是深人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状态,但她的立足点却是现实主义导向的,她的终极目的仍然是通过刻画人物精神领域的渴望与矛盾,展示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的客观性、理性的思想。她始终以理性看待世界,以理性看待性别,以理性看待男人及女人的隐秘内心。 ... 往昔的喵🐯

    作品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06 14:47:25 广东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本名陈平,祖籍浙江舟山市定海区。

    出版经历:1967年,先后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并创作了散文集《雨季不再来》。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随后与荷西结婚。1976年2月,移居加那利群岛;5月,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讲述夫妻二人在沙漠的生活经历。1977年到1979年,先后发表《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等散文集。1980年,荷西意外逝世后回到台湾定居。1981年,出版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1982年,根据中南美洲旅行经历所创作的散文集《万水千山走遍》出版。1987年,出版散文集《我的宝贝》,展示她所收藏的一些物品。1990年,创作的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出版。1991年1月4日,在台湾荣民总医院逝世,终年四十七岁。 作品风格:三毛的作品由内而外地浸染着悲剧的美感。她用看上去平和真纯的笔触向人们一点点展示她内心的疼痛、生活的艰辛、平凡人在人间无助的挣扎,以及对生命的感悟,那些朴素的文字里满是泪水。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

    朴素自然是三毛散文语言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她的语言“讲真话、写真情、绘实景”。三毛散文朴素自然特征的形成与其性格相关:三毛个性洒脱坦荡,率真任性,我行我素,是个富有个性而骨子里又很叛逆的作家。独特的性格影响着她的创作。三毛笔下的生活是一个从没有人写出来的世界,她以自己浪漫而又悲怆的爱情生活和奇异艰辛的流浪生涯为题材,努力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三毛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所以她选择散文作为抒写真情的主要载体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她的散文善于揭示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她的一篇篇坦诚的独白成为内心情感的率真纪实,获得了朴素自然的审美魅力。

    三毛散文语言艺术特色还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这个阶段性变化与三毛的人生经历是有着莫大关系的。比如: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与丈夫荷西婚姻阶段所写的作品,这个阶段的作品语言特色相较于早期作品相对成熟一些,逐渐褪去了青春时期的青涩懵懂转而更知性稳重。一种“乡愁”驱使着她与丈夫来到寂静空旷的沙漠,一直生活了很多年,这是三毛性格中潇洒不拘束的一面,所以面对广阔的沙漠,三毛笔下展现出的语言风格便是十分明快洒脱的,通过散文带领国人一同走进异国他乡感受异域风情的趣味。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三毛散文中转变最大的一部。这是在丈夫荷西意外去世后所作,整体色彩一个“悲”字可以概括。因此三毛的散文语言风格从荷西的意外身亡之后具有巨大转变,这是一条分界线。童年的境遇和爱情的经历都影响着三毛的写作,语言风格上也有所改变,所以说三毛的语言特色并不是局限的,而是广泛体现在散文的各个角落,每个阶段的主体风格在不同时期散文中的交融也时有所见。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07 16:46:12 广东

    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国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女权主义家、社会主义家、社会理论家。她的思想、学说等,对女权主义式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理论都产生重大影响。她以论文《第二性》闻名,该论文详细分析女性受压迫的情况,以及当代女权主义的基础。

    生平:波伏娃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作品主题:人的生命存在状况即本体论,一直是波伏娃关心的首要问题。她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死存亡的关系来考察精神与肉体的融合与撞击。孤独感刺激波伏娃思考人的身体与思想、死亡和存在的偶然性。波伏娃运用爱的特例表明情感与永恒难以相互转化。爱的双方为了追求对方的超越把希望都寄托在:无法超越的处境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以超越他人作为晋升自我的阶梯。然而,超越是有限度的。使用“绝对自由”的特权任意逾越,以实现自我的永恒,这种过于理想化的行为表面看似超越,实质上是走捷径。“长生不老”的东西,应该在生活中找到。依照波伏娃小说中的论断,人既无法实现意识和情感的超越,又不能寄希望于永恒,最后走向无尽的孤独。波伏娃不仅在人的个体生命观上是悲观的,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绝望的。人生是孤独的,生命和社会都没有出口和前途。人们必须通过不断地遗忘,更新存在的感觉在对前辈的否定和克服中前行。永生的痛苦是人类的悲哀,这是个人与社会的悲剧。

    存在主义:作为“存在主义教母”的波伏娃,本着对人自身的基本问题的深切关怀进行文学创作。人是什么,人怎样的生存,人应该如何生存,始终是她小说百奏不变的主旋律。 她更关心的是作为个体的人,而不是社会,历史政治的描写是为个人的自我实现而设置的:更关心人的“自由”,而不是他们的“幸福”,帮助人们从浑噩无知或孤芳自赏中走出来,去发掘对处境有意识、有承担、有超越的“真正自我”。 在自我与他人关系方面,波伏娃展示了意识冲突的恐怖,提倡平等的交互作用和相互认知功能:理解与构造。每个人都是主体,应该接受、宽容、理解不同于自我的意识,尊重他人的价值,不能忽略个人自由主体的存在。当意识间构成抵触时,应该及时疏导、调整、平衡“自我”与“他人”、“主体”与“我们”的关系,小心维护每个不同的主体“我”,才能达到人际关系和意识关系的平衡。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10 16:15:09 广东

    阿加莎·玛丽·克莱丽莎·克里斯蒂女爵士,DBE(Dame Agatha Mary Clarissa Christie,又译阿加莎·克里斯蒂、艾嘉泰·克里斯蒂,1890年9月15日—1976年1月12日),另外又称马洛温爵士夫人(Lady Mallowan),原姓氏为米勒(Miller),是英国侦探小说作家。玛丽·维斯马科特则是她写浪漫爱情小说所用的笔名。 89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尔奎,原名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Agatha Mary Clarissa Miller)。阿加莎·克里斯蒂16岁时到巴黎学习声乐,但文学的爱好使她最终放弃了走歌唱家的道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参加了英国和红十字志愿队,从事救护工作。1920年发表《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该书第一次出现了侦探波洛这个人物形象。1930年,阿加莎在《牧师家的谋杀案》中起用新的侦探形象,来自英国乡村的女侦探玛普尔小姐。1947年,应BBC之邀为玛丽王太后的八十寿辰创作了广播剧《三只瞎老鼠》。1956年,获得“不列颠帝国勋章”和埃克塞特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71年,她又获得女爵士封号。她因创作侦探小说的成就,被吸收为英国皇家文学会的会员,后被英国女王授予”侦探女王”的桂冠。1973年,她写完了老年汤米和塔蓬丝的故事《命运之门》后便搁笔了。1975年,波洛系列最后一部小说《帷幕》出版。1976年1月12日,她在英国沃林福特去世,享年85岁。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在布局与情节上很有特点。作品一开卷就疑云密布,奇事迭出,让读者产生了迷惑与好奇心。读克里斯蒂的作品,高潮迭起,令读者欲罢不能,紧紧盯着她时,也猜不出克里斯蒂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当读者稍一疏忽,她就会让你大吃一惊。作者熟悉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在两次世界大战时她还在医院中工作过,对药剂(尤其是毒药)很有研究,这也为克里斯蒂设计凶手作案提供了条件。在有名侦探作为主角的作品当中,往往结局是由名侦探召集所有活着的人来揭示真相,这一模式被广为采用。但是作者众多的作品当中也有不少题材重复的,特别是谋求遗产这一杀人动机几乎在她所有的作品当中屡试不爽。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每部侦探小说都是心理学在文学上的巧妙运用。她笔下的波洛的头脑里有无数“灰色细胞”,“灰色细胞”就是这位矮个子侦探对每个人的心理到动作科学推理的因子。波洛擅长从对方的服饰、举止、爱好、经历和人生观诸方面作综合分析,然后进行逻辑推理。波洛几乎没有与任何凶犯搏斗过,他总是慢吞吞很悠闲,像一只经验丰富的老猫观察一群嘻闹的老鼠,从中找到作案是哪一只“老鼠”,把它绳之以法。克里斯蒂笔下另一位女侦探马普尔小姐,表面上是一位爱扯闹的老姑娘,外号叫“老猫”,其实,马普尔小姐利用闲扯来进行推理,她总是把无关紧要的闲话与有意的谋杀联系在一起,透过罪犯的某些细节与不寻常的举止来窥视其内心的秘密。她和波洛一样,都是心理学家。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洛对12个旅客的心理活动作了推测,并了解了每个人历史,从中得出了杀死雷切特的正是12个人共同作的案,原来他们是要为无辜的孩子复仇。在《迷雾》一书,雪柏医生表演得极其出色,但波洛并没有被假象所迷惑,他精于推理,终于将雪柏医生绳之以法。在《偷宝石的猫》中,波洛对梅多班克学校作详细调查,运用严密的推理揭露了真凶安·沙普兰的真面目。马普尔小姐则在《牧师住宅凶杀案》和《书房的死尸》两案中,有惊人的表现,以她的智慧与心理学知识,让迷雾中的真凶从幕后走到了幕前,充分显示心理推理在侦探小说中的魅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尽管写了凶杀与男女之情,但她创作的态度是严肃的,没有渲染暴行,更没有色情描写,文笔相当洁净。

  • 想吃小橘子

    想吃小橘子 2024-03-10 19:22:32 江苏

    韩国女作家还很喜欢金草叶,现在简中出了三本《地球尽头的温室》(长篇科幻),《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行》(短篇科幻小说集),还有一本《行星语书店》(这本好像还在预售),前两本读过都很喜欢,女性之间的互助/连结,而且主角基本上都是女性~非常友好 推理作家最近读的方丈贵惠也很喜欢,出的三本简中都是设定系推理,比起日推那些男作家友好太多了(不过好像主角都是男性)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10 19:32:16 广东

    韩国女作家还很喜欢金草叶,现在简中出了三本《地球尽头的温室》(长篇科幻),《如果我们无法以 韩国女作家还很喜欢金草叶,现在简中出了三本《地球尽头的温室》(长篇科幻),《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行》(短篇科幻小说集),还有一本《行星语书店》(这本好像还在预售),前两本读过都很喜欢,女性之间的互助/连结,而且主角基本上都是女性~非常友好 推理作家最近读的方丈贵惠也很喜欢,出的三本简中都是设定系推理,比起日推那些男作家友好太多了(不过好像主角都是男性) ... 想吃小橘子

    金草叶的书也在我的待看书单里啦~推理小说看得比较少,感谢推荐!

  • 想吃小橘子

    想吃小橘子 2024-03-10 19:36:31 江苏

    厄休拉勒古恩,科幻女作家,读过她的《变化的位面》《世界的词语是森林》《失去一切的人》《寻获与失落》,特别特别有想象力,就是好像采访勒古恩她自己说不太会写女主角,好可惜😭 林棹,现在一共出了《潮汐图》《流溪》两本,潮汐图非常非常好,瑰丽奇异,异彩纷呈😍😍 安吉拉卡特,好特别的故事🥵,《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染血之室》 其实还有一些只看过一本两本的()虹影的《饥饿的女儿》,李昂的《杀夫》,黎紫书的《流俗地》都很喜欢,, 如果不限于小说的话,田晓菲老师的《烽火与流星》,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看过一本就想补全集,,)

  • ⠀( ・᷄-・᷅ )

    ⠀( ・᷄-・᷅ ) (大雨里的乌云啊请带我离开) 2024-03-10 22:17:05 广东

    最近在看《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作者 弗兰纳里·奥康纳,也是女性。文字犀利,充满嘲讽意味。

  • 想吃小橘子

    想吃小橘子 2024-03-11 05:14:04 江苏

    怎么昨天没发出去🥵

  • momo

    momo 2024-03-11 13:33:50 北京

    萨利鲁尼!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11 14:27:32 广东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年2月3日—1943年8月23日),犹太裔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家。 出生在巴黎一个文化教养很高的富裕的犹太中产阶级家庭。在亨利四世中学曾受教于当时著名法国哲学家阿兰(E.A.Chartier dit Alain 1868—1951)门下,深受其影响。

    1934~1936年,她先后到阿尔斯通工厂、巴斯-安德尔冶金厂和雷诺汽车公司去当一个普通工人。她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写成的工厂日记在她去世后出版,标题是《工人的状况》(1951),被A.加缪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伟大和最精彩的作品”。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她来到巴塞罗那前线支持共和派的斗争。当战火蔓延到法国的时候,她由于是犹太人而不得不躲到阿尔代什省去当农业工人。1942年她逃出法国到了英国伦敦,参加了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她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加上长期甘于贫困而营养不良,结果被结核病夺去了生命。

    作品:《重负与神恩》《被拯救的威尼斯》《伦敦文稿》《在期待之中》《工厂日记》《扎根:人类责任宣言》

    主要思想: 1.苦难哲学 - 韦伊认为人类不可避免要经历苦难,但通过接受苦难和同理心,人可以超越自身,与宇宙和神性合而为一。她本人就曾主动体验工人阶级的辛劳生活。 2.注意力理论 - 她认为专注的注意力是认识事物的先决条件,只有通过完全投入的注意力,人才能与被认识的对象合一。 3.非暴力主义 - 她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和暴力,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薇依的身上始终有两面:抽离而冷静的哲学家的一面,和动情而狂热的殉道者的一面。在她看来,痛苦不是可以被消灭的,而恰恰是有限之人的印记,构成了人所能体认的一切意义的通道。换言之,尽管意义的来源多种多样,它们却必须通过痛苦而打动人;这种“切肤”的体验确保了意义的直接、真实和完整。相比之下,那种在优渥生活中不痛不痒地寻到的所谓意义,则苍白而虚假。可以说,薇依笔下的“工人境况”(la condition ouvrière,《工厂日记》法文原版标题),正是阿伦特所说的“人的境况”(the human condition)的最突出的体现。每个人在其生存的最深处都是工人,因为其生活的意义来自这种“虽然艰苦,同时也带来胜利”的与物的冲突。那些在现实中以体力工作为业的人,因而是人性的集中体现。工人问题不是一个局域性问题;它只是集中地反映出了人的问题。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12 16:52:19 广东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作家、电影编导。代表作有《广岛之恋》《情人》等。 十八岁时定居巴黎。自1942年开始发表小说,1950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使杜拉斯成名。这段时期的作品富有自传色彩。自1953年的《塔基尼亚的小马群》起,杜拉斯探索新的叙事语言,逐渐抹去小说情节,更强调主观感受和心理变化。1955-1965年是她创作上的高峰期,代表作有小说《如歌的中板》《副领事》,以及剧本《广岛之恋》等。1984年发表《情人》,获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杜拉斯本人虽然在谈话中否认自己是女权运动的领袖,但她确实参加过争取女性权利的各种活动。“我写作不是为了写女人,我写女人是为了写我自己,写那个穿越了多少个世纪中的我自己”。从她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典型的完全的女权主义作家,但是她确实在书中写了众多跟她一样的女人,她“总是作为女人来面对一切,来看待无论什么问题”。她的作品中渗透着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吸引大量女性批评目光的主要原因。

    当人感受到孤独时,第一个反应便是远避,不假思索的逃避,因为人是群体性的动物。杜拉斯不回避人面对孤独时的恐慌,她抓住了人面对孤独时那种急欲逃脱的心理,对孤独的回避方式进行了夸张的展现。她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面对无法克服的孤独时常常表现得异常的极端,这种极端的方式有遗忘、嗜睡等等,饱受孤独折磨的人经常表现出魂不守舍的样子,如行尸走肉,更甚者就是完全的癫疯。杜拉斯的作品无一例外地使人感到压抑,情节的扑朔迷离,结构的支离破碎,语言的晦涩难懂,使得她的作品蒙上了阴森恐怖的面纱,然而杜拉斯的黑色小说却带给人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杜拉斯的小说认可了人类不可逃避孤独的宿命,她认为孤独是个具有吸引力的老东西,积极乐观的面对它。使得被动的感受转换成为积极主动的生命体验。杜拉斯让一群身处孤独中的人们在精神上颠覆了孤独,使得那被认为是压抑的孤独感受转变成主动感知生命的内驱力。人在孤独中变得赋有生命力和战斗力,孤独像兴奋剂,刺激人们努力去寻求和接近生命的本质。

    对于传统的小说来说,叙述意味着情节的产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一切都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而这些在杜拉斯的小说中都不具备,情节淡化到几乎没有,而且往往是破碎的、无序的,彻底远离了传统的“全知全能式”的叙述方式。杜拉斯的作品时就会发现,故事极其平淡简单,寥寥几句话就可概括。淡化故事情节的结果,必然是强化人物的心灵刻画和心理分析。

    杜拉斯的作品中,电影化手法的运用,加强了作品的画面感,却可能带来支离破碎的感觉。但杜拉斯凭借着她在小说中成功营造的某种情绪和气氛,赋予了貌似残缺、不连续的画面后一种内在的流畅。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13 12:12:11 广东

    金爱烂(韩语:김애란,1980年—),韩国女作家。 生于仁川,长于忠清南道瑞山市。韩国艺术综合大学毕业。2003年起发表小说,内容反映了当代韩国青年的生活处境,被称为“韩国都市生态观察员”。

    出版经历:2005年以小说《奔跑吧,爸爸》获得韩国日报文学奖。作者以特有的直白性语言描绘了贫穷者真实的主体性和自律性。同年金爱烂出版了小说集《奔跑了,爸爸》,其中收录了包括《奔跑吧,爸爸》等9篇小说。2007年出版了第二本小说集《口水凝聚》,其中收录的小说《刀痕》获得了李孝石文学奖,《刀痕》描述了一位新时代坚强的母亲,在家庭中代替了无能的父亲支持着家庭生活。2009年获得了申东晔文学奖和万海文学奖。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如此具有分量的文学奖,金爱烂成为了21世纪初韩国最受瞩目的年轻作家。

    作品风格:金爱烂的创作已经突破了女性作家创作的基准,作品中的人物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在抵抗自身所经历的苦难。因此因为不同的性别,在特定的环境下,他们并没有消沉,反而以他们特有的性格化解,也可以看出作者金爱烂的明朗。金爱烂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是父亲。在作品中登场的父亲形象,大多数都很无能。他们的无能不仅仅体现在工业化生活的压迫当中,并且本身的性格也是一个无所谓的存在。而他们的子女,极力否认被父亲遗弃的事,而是以自己抛弃了父亲而自付.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在琐碎平凡的素材中金爱烂发觉了新点,去除华丽的修饰语和传统的描写方式,构造简短而相互呼应的文字,得到了大家的喜欢。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14 19:04:56 广东

    李娟,1979年7月21日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籍贯四川乐至,中国当代作家。

    1999年开始写作,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报纸开设专栏。2003年1月,出版首部散文集《九篇雪》。2010年6月,出版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2011年,获得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2012年,相继出版长篇散文《冬牧场》与《羊道》系列散文。2017年,出版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后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在《羊道》系列散文中,李娟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民风民俗呈现给读者,并在叙事写景的同时,带出对自我、对人生的真切思考。游牧生活是贯穿哈萨克族多年的生存方式,如今随着牧民大量的定居及畜牧业的工业化,这种持续了千年的传统正面临着被消解的境况。对于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来说,定居点的兴建将会改变他们四季转场的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当他们不再经历转场时,与之相关的习俗、节日、宗教仪式等也将失去其依附基础。先进生产工具的运用代替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城市的繁荣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进军都市。作者娓娓道出了自己的焦虑与不安,对牧场的变迁,传统生活的消解,作者亲身感受着高速发展的社会给这种原始、古老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并从文化的层面进行自我审视,对现代性进行着反思。

    作为一个汉族人,李娟长年累月地生活在少数民族聚集地,除了得到一些新鲜、客观的异质性体验外,更多的是难以对自己文化身份定位的困惑。家庭成员的残缺与生活条件的恶劣,在李娟的成长过程中也不时困扰着她。沉迷于大自然的美景中,是解脱自我的美妙之法,但宇宙的永恒与人类的渺小总会在不经意间使人感到一丝落寞。李娟在面对生命的孤独时,并非沉溺在自己的小生活中不能自拔,更多的是以一种淡然姿态去接纳生活,用自己对世界、对生命的爱,拥抱生活。

    《阿勒泰的角落》记录了李娟一家在阿勒泰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书中除了一家人浓厚的生活气息之外,更能发现李娟与生活的坦然相处。她不发表关于生活的意见,她感受生活。因此,读者看到的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对生活的坦然与欣喜。明明住的是四面透风被人遗弃的房子,作者还乐滋滋地想着自己住的是套大房子。之后又搬进一间用土块盖起的小房子,也觉得温馨无比。裁缝铺的店面只有十来个平方,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吃饭。对李娟来说,这样的环境下,墙皮突然掉下来一块,也是被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酥下来的。外面的女孩子都不愿意嫁过来的地方,李娟却能在这片红土地上自得其乐。

    李娟的作品多以“在场”的方式和纪实手法,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文中作者不但是个讲述者,更是牧民主要生活和书中事件的参与者。双重身份的书写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天然的现场感,无论是她的身体还是心灵,都做到了完全的“在场”。从她的初作《九篇雪》到《羊道》系列散文,这种反映现实生活的“在场”写作始终贯穿其中。作者以“在场”的姿态切入,进而对身边的事物以及自己的生活情况展开描写。生病的黑牛、有趣的骆驼、摇篮里的婴儿、剽悍的扎克拜妈妈、粗犷豪放的哈萨克男人。在那里,她以亲身经历为线索来收集原生态素材,了解他们的生活;与他们一道做家务、背雪、赶羊,加入日常劳动。作者以在场者的姿态状写着生活的琐事,无论是就李娟来说还是就创作内容而言,都有着共同的价值期待和追求。这种追求,不掺杂利益成分,不借助外在技术手段,而是根据牛羊习性和草原的四季变化,顺应自然规律。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16 18:43:29 广东

    迟子建,女,汉族,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1991年,出版长篇小说《茫茫前程》。1993年,获得庄重文文学奖。1996年,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伪满洲国》。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2009年,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出版长篇小说《白雪乌鸦》。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群山之巅》。2019年9月23日,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20年1月15日,当选为黑龙江省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席。2020年9月,长篇小说《烟火漫卷》出版[8]。2021年12月16日,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迟子建在作品中偏爱呈现死亡,借以死亡的方式呈现出世上的人性、人情。常态死亡指的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现象,正如人的出生与衰老,在迟子建作品中,处于常态中的是人的衰老与死亡,而宿命般的死亡方式也是常态版图下的一种。对生命的关怀使迟子建终究不忍心让这一矛盾演化为一场血腥的暴力。迟子建深知只有当生命饱受死亡的威胁时,人性之中“恶”的成分才会被剥离,因为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迟子建笔下的人物形象多是“自然人”,顺乎自然天性的成长,顺乎合理的发展,顺应天命的死亡,其中尤其以边缘女人为代表,这类人或是处于偏远地区,或是处于文化冲突之下,或贫困,或饱经磨难。而她们的共同面对着生命中的衰老,在衰老笼罩之下,步入人生的尾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老女人虽面对人生之痛衰老与死亡的困境,但仍然表现出一种宽容和善的达观态度。在物欲膨胀的大都市里,古老的道德观正经受着挑战,传统美德正一点一滴被人抛弃,人身上美好的品质也逐渐丧失。

    迟子建在她的小说中竭力批判城市阴暗的一面,渴望以乡土文明的纯净来抵抗城市文明的浮华,但态度较为缓和。归根结底,其实是城乡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造成了包括迟子建在内的一批由农村走入城市的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痛苦和迷茫。所以,他们的身影总是在城市和故乡之间徘徊,他们的笔也在城乡之间游离。精神上的苦闷促使他们想要在文学作品中构筑一个完美的乡土世界。这个充满了理想化色彩的故乡实际上是他们精神上的故乡。

    迟子建的绝大部分小说都采用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这一视角也是中外传统小说中比较常见的叙事视角。在全知叙述中,叙述者的地位高于故事中的一切人物,叙述者往往处于所讲述的故事之外,他并不是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叙述者的视角不受任何限制,叙述者是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他或她既能够看到人物、事件的外部状态,也能够深入到所有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他们的所思所想进行感知,可以说,这是全知视角的最大优势。在迟子建的这些完全以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的小说中,叙述者是积极干预叙事的,或者说叙述者对文本的干预是十分明显的,他或她积极的介入文本试图对人物的言行作出道德评价,以此来引导读者的价值取向。有时候为了追求特殊的表达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小说的主题和内蕴,作家还会在一部小说中从多个视角出发来对文本进行叙述。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19 12:27:42 广东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月,参加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两幅粉笔画。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小说《弃儿》,是萧红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随后发表诸多作品,踏上文学征程。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署名“萧红”。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作品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一举成名。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9月,萧红、萧军撤往武汉,结识著名青年诗人蒋锡金,住进他在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5号的寓所。不久,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来与他们同住。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烽、孔罗荪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萧红创作了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等散文的发表,对宣传推动人民抗战起到积极作用。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12月20日完稿;12月27日连载完毕。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24 12:09:06 广东

    厄修拉·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1929年10月21日—2018年1月22日)美国重要科幻、奇幻与女性主义与青少年儿童文学作家。著有小说20余部,以及诗集、散文集、游记、文学评论与多本童书。

    厄修拉·勒古恩出身学术家庭,父亲是人类学家,母亲是心理学家及作家,三位兄长都成为学者,均非常关注美国原住民文化。家中时常高朋满座,除了知名学者、研究生之外,还有许多印第安人,套句厄修拉·勒古恩母亲说的话,他们家就是“一整个世界”。在这样富有学术气氛的环境成长,厄修拉·勒古恩年纪轻轻即开始写作,在11岁时便已向Magazine, 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投稿,虽然不幸被退稿。1951年于哈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取得学士学位,1952年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 她早期的作品并非科幻或奇幻小说,而是根基于真实世界的虚构国度(Fictional Country)。大部分这些小说在当时都没有被出版,但后来以合集方式收录于Orsinian Tales与Malafrena中。因为不受出版商青睐,她转而尝试她早期较感兴趣的科幻小说,在1960年代渐渐写出名声。1969年《黑暗的左手》出版,获颁雨果奖与星云奖,同时奠定她在文坛的地位。

    她的重要奇幻作品《地海传说》系列,一举奠定她在西方奇幻文学上的经典地位,此作品常与另两部西方奇幻经典——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与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相提并论。她最重要的科幻小说之一《黑暗的左手》,因其对两性问题的全新思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文学成就,被公认为“划时代的伟大作品”,同时获得了两项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和星云奖。她的另一部科幻小说《一无所有》重新界定了乌托邦小说的范畴和风格,同样荣获了雨果奖和星云奖两项世界大奖。

    厄修拉·勒古恩的小说最有特色的是她对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关怀。在厄修拉·勒古恩的科幻作品中,她经常架空出一个相当真实但又与地球不相似的世界,与相当人性化的族群,并以这些完全迥异于地球的文化流畅地带出她的主题。 她作品为分析对象的文学评论众多,甚至出版专书探讨。举凡《地海传说》的成长主题与道家思想、《黑暗的左手》的叙事方式与性别议题、《一无所有》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等等,皆对主流文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厄修拉·勒古恩除了创作,更投入老子《道德经》的英译注解工作,耗时四十年之久,此版本推出之后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她将老子思想融入创作,在一向以西方文明为骨干的奇幻、科幻小说中,发挥东方哲学的无为、相生与均衡概念。此外,《地海传说》中的岛屿世界(相对于欧美的大陆世界)与骨架纤细、黑发深肤的民族(相对于西方人种的外貌),以及隐喻西方文明的侵略与破坏性格,这种“去西方中心”的叙述观点与一般西洋奇幻文学形成强烈对比。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3-29 18:24:47 广东

    王安忆,1954年3月6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同安,现居上海,中国当代作家、文学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1976年,发表散文《向前进》。1986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1987年,调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长恨歌》,后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12月,短篇小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2]2012年7月,长篇小说《天香》获第四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3]2013年9月,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20年10月,发表长篇小说《一把刀,千个字》。

    作品主题: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非常注重挖掘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在艺术表现上,她早期的小说创作多倾向于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从王安忆的作品里,读者还可以较为明显地感受到一种宽厚的爱,她赋予故事中的人物以“英雄性”,着重表现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换言之,王安忆的小说讲的多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但她深入探讨的却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得她的作品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同时,王安忆的作品中又时刻表现出女性的温柔,以及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

    20世纪80年代初,寻根文学一时间成为文学界关注的对象。王安忆也创作出了《小鲍庄》与《大刘庄》,这两篇作品立足于乡村世界,反思传统文化。其中《小鲍庄》在文坛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作者以自己早期在安徽插队的经历为创作素材,讲述了小鲍庄的仁义之子捞渣的故事。捞渣因搭救洪水中的鲍五爷而失去生命,去世后的捞渣仍旧造福于小鲍庄,全村人因捞渣的死而继续获益。村人不同程度地改善了生活,村庄因捞渣受到了社会关注,继而摆脱了贫困。这篇文章表面上看似褒奖捞渣,但实则具有讽刺意味。捞渣作为全村最有仁义品质的人,是全村人的未来。捞渣的去世象征仁义在小鲍庄的消逝,而村人把捞渣作为榜样的动机,仅仅是为了从捞渣身上获利。

    女性情感:20世纪80年代后期,王安忆创作出了“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三恋”因其大胆涉及性爱而在文坛上引起广泛关注。在“三恋”中,王安忆颠覆了传统的女性禁忌,深刻地展现了性爱在女性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小城之恋》揭示了处于青春期的女孩所受到“自然本能”与社会道德的双重压迫,最终“自然本能”战胜了社会道德。《荒山之恋》中的“金谷巷女孩”不安于现状,象征了人本能欲望的强大力量。《锦绣谷之恋》描述了女编辑在一次笔会中与一位男作家的婚外恋故事,五天会议结束后,女编辑重返现实世界,成为理性规范中的女性形象。在作品中,王安忆表达了“毫无起色”的婚姻生活对女性生命力的磨损,使女性在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婚姻生活中丧失生命的活力。

    叙事风格:王安忆一直坚持着以“小”见“大”的日常叙事,以一个人物的命运映射一个时代的发展轨迹。从《长恨歌》到《考工记》,从沪上名媛王琦瑶到世家子弟陈书玉,他们都是被历史席卷着向前奔去的凡人,他们虽然不是时代舞台中心的人物,但都以自己的视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并将一切宏大的命题都融进了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日常离不开人们身处其中的生活空间。《长恨歌》开篇,王安忆便用将近2万字的篇幅写了主人公王琦瑶的生活空间弄堂,并由此延伸开去,讲述了上海三种不同住房空间的各自特征。到了《考工记》,王安忆选择将镜头对准老宅,对它的里里外外、历史渊源进行了精细的考量。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4-03 18:26:49 广东

    玛丽安娜·恩里克斯。这位阿根廷女作家于1973 年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她被认为是“阿根廷新叙事文学”的一员。她的惊悚故事被刊登在各大国际杂志上,如《格兰塔》《Electric Literature》《渐近线》《纽约人》《弗吉尼亚季刊》等。

    1995年凭借处女作《堕落最糟糕》(Bajar es lo peor)在西班牙语文坛崭露头角,其后又发表了多部小说和短篇小说集,跻身拉美重要作家之列, 被誉为“惊悚小说公主”。恩里克斯的作品充满戏剧张力,内容新颖,构思大胆,极富地域文化特色,并带有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她将阿根廷当代社会现象与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完美继承了博尔赫斯和胡里奥•科塔萨尔的风格,又带有些许爱伦•坡的奇诡之风,受到欧美文学界的好评。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4-06 16:48:44 广东

    赫塔·米勒出生于罗马尼亚蒂米什县尼茨基多尔夫乡,其父母都是罗马尼亚的施瓦本(德国裔)农民。她的父亲曾在二战中参加了德国党卫军。罗马尼亚共产党在1945年以后把她的母亲驱逐到了苏联的劳工营。1973年至1976年,米勒在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学专修德国研究与罗马尼亚文学。1976年,开始进入一家工程公司当翻译员,但1979年时因不愿与当时罗马尼亚共产党政权的秘密警察合作而被开除。此后曾以当幼教老师及经营德语私塾为生。当时在罗马尼亚,几乎所有作品都必须经审查删选后才能出版。1982年,她的第一本书《低地》也因批判现实而只能以删节版发表。 由于她多次对罗马尼亚政府提出批评,并且担心秘密警察的侵扰,1987年,米勒与她当时的丈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纳离开罗马尼亚移居德国。之后,作为一位曾经生活在罗马尼亚的德国作家,她得到了一系列国内外大学讲学的机会。2005年,米勒成为柏林自由大学的客座教授,现居柏林。 2009年,通过罗伯特-博世基金会的奖学金资助,米勒的小说《呼吸秋千》获德国书籍奖提名,并入选最后的6本最佳小说。该小说描述了一个年轻人被流放到俄罗斯的旅程和生活,这也映射了二战后德国人在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命运。作为小说的原型,米勒曾采访并记录下奥斯卡-帕斯蒂尔的一些亲身经历。帕斯蒂尔是一名词作者,诗人,曾获布什耐文学奖,死于2006年。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4-06 16:49:33 广东

    赫塔·米勒出生于罗马尼亚蒂米什县尼茨基多尔夫乡,其父母都是罗马尼亚的施瓦本(德国裔)农民。 赫塔·米勒出生于罗马尼亚蒂米什县尼茨基多尔夫乡,其父母都是罗马尼亚的施瓦本(德国裔)农民。她的父亲曾在二战中参加了德国党卫军。罗马尼亚共产党在1945年以后把她的母亲驱逐到了苏联的劳工营。1973年至1976年,米勒在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学专修德国研究与罗马尼亚文学。1976年,开始进入一家工程公司当翻译员,但1979年时因不愿与当时罗马尼亚共产党政权的秘密警察合作而被开除。此后曾以当幼教老师及经营德语私塾为生。当时在罗马尼亚,几乎所有作品都必须经审查删选后才能出版。1982年,她的第一本书《低地》也因批判现实而只能以删节版发表。 由于她多次对罗马尼亚政府提出批评,并且担心秘密警察的侵扰,1987年,米勒与她当时的丈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纳离开罗马尼亚移居德国。之后,作为一位曾经生活在罗马尼亚的德国作家,她得到了一系列国内外大学讲学的机会。2005年,米勒成为柏林自由大学的客座教授,现居柏林。 2009年,通过罗伯特-博世基金会的奖学金资助,米勒的小说《呼吸秋千》获德国书籍奖提名,并入选最后的6本最佳小说。该小说描述了一个年轻人被流放到俄罗斯的旅程和生活,这也映射了二战后德国人在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命运。作为小说的原型,米勒曾采访并记录下奥斯卡-帕斯蒂尔的一些亲身经历。帕斯蒂尔是一名词作者,诗人,曾获布什耐文学奖,死于2006年。 ... 往昔的喵🐯

    赫塔·米勒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自传性特征。米勒的自传性写作是有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童年的特殊经历成为其日后创作的源泉,另一方面自传性写作时现代女性作家写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女性作家往往在文本中流露出自我经历和对生活的深切感受。串珠式叙事手法是米勒小说中表现出的最突出的叙事策略。

    串珠式叙事手法是我给米勒的小说叙事策略的界定,灵感来源于碎片式叙事风格。碎片式叙事风格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比较重要的叙事手法,它主要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叙事方式的解构——任何传统的创作秩序或统一的企图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混乱、支离破碎和消亡。

    米勒的小说叙事手法,具有碎片式叙事风格,她小说的每一个部分都自成体系,上下部分的衔接并不是很紧密。用碎片式叙事来形容米勒的叙事方法,似乎又不能形容她的风格之美。 米勒小说中的每一个部分都会有一个精心设计的名字。这些名字取自动物或者静物,由此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统摄着每个小部分,使各个小部分成为像珍珠一样精巧、圆融的独立个体。这些珍珠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小说,因此把她这种独特而精巧的叙事手法界定为串珠式叙事。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4-11 22:21:43 广东

    亦舒,原名倪亦舒,1946年9月25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镇海,中国香港作家。 亦舒1962年(一说于十四岁那年),在《西点》杂志上刊登第一篇小说《暑假过去了》,开始写作生涯,1963年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甜呓》,并应一家报纸之约撰写连载小说,十五岁时便在《中国学生周报》上发表文章。十七岁时,发表短篇小说《王子》及其姐妹篇《满园荷花帘不卷》,引起读者关注。

    思想:亦舒的爱情观乍看来是恋爱至上、享乐主义、游戏人生,一旦爱情消逝便旧欢如梦,新欢可觅,不迷恋过去、只追求现在;其实在她看来香港社会本质以男人为中心,人人自私、个个钻营,唯利是图,虚伪、奸诈,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爱情,任何人都不足信,只有靠自己。她通过种种爱情故事告诫读者(特别是女读者),唯一的出路在于自己保护自己,最有效的自我保护就是养成独立性格和谋生能力;真正男女平等在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要独立自主,不依靠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自在享受人生。她坦率,说真话,不粉饰生活,不美化现实,唱尽假恶丑的爱情哀歌,并寄寓她的理想与追求。在看清香港少情薄义的社会现实、教育求人不如求己等方面有其现实意义。

    亦舒小说与其它流行小说最不同的地方,大概是她强烈的女性意识。亦舒的女主角,大半是早早放弃了古典浪漫主义深情的女人,只以自爱自立为本。爱情是可疑的,亦舒笔下的男人大多令人失望,友谊——女性间的友谊——却被亦舒推到了至重的位置。她的女主角大都有至少一个女性挚友,或是姐妹,或是母亲,或是女儿,或是同学、同事,甚至陌生人、情敌,和她站在同一战线,欣赏她、鼓励她、帮助她。在这里,女性友谊是女性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尊重与热爱,是感情的需要,甚至是对另一性别的不公正对待的联合反抗。

    亦舒塑造了很多的女性角色。成熟女性是亦舒笔下描写得极为传神的一个族群,她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被亦舒的一枝生花妙笔淋漓尽致地写了个透彻。亦舒自己,其实也仍然向往照顾女人的老式男人,只是一边倒的依赖在亦舒笔下最终总会幻灭(如《我的前半生》)。一个人,可以依靠的不过只有她自己(《胭脂》),这是亦舒的常用语,也是她笔下所有女主人公自强自爱的动力,即使寂寞孤苦,至少高贵骄傲,没有男人也可以活下去,并活得不坏。

    亦舒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女性命运和独立价值的探讨。亦舒对笔下都市中产阶级女性的命运持同情立场,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女性深层的复杂情感以及人性的悲剧。在女性自由和解放的主题上,《我的前半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自由道路的思考,令主人公彻底意识到女性独立的重要,因而改写了《伤逝》中子君的悲剧道路。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4-15 16:25:17 广东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女,原名蒋祎文。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

    丁玲发表小说的时间要晚一些,《梦坷》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的1927年和1928年,冰心、庐隐、冯沅君诸人早已名声闻达于世,但是后来者异军突起。以表现五四落潮时期一种时代的苦闷和刻画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复杂性格而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别人没有能够写出,而新文学史上也无可替代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还有《梦坷》《暑假中》等一批作品,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一举成名的丁玲写作十分勤奋,短短两年间她就有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小说集出版。这些作品题材内容不尽相同,,思想艺术水平有高有低,但都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苦难中寻求出路的社会反叛情绪和社会批判意识。尤其是,其中那些表现青年知识女性生活的作品,透过五四以后到五卅前夜凝重的时代,氛围的描写,楔入主人公心灵的深处,开掘出一种深深的时代的失望和痛苦。表现出热烈的个性,解放精神,和对于未来的朦胧,而热切的憧憬。

    丁玲没有辜负时代的厚望。她从描写知识,女性的苦闷和,痛苦的狭隘天地里挣脱出来,开始正面描写社会革命斗争,表现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1930年初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接着,又以《1930年春上海之一》和《1930年春上海之二》作为参加左联后向读者的献礼。这些作品诚然未能摆脱早期革命文学革命加恋爱的公式,但是,放在左联时期,许多同类性质的作品中作一比较,小说对于革命者心理的描写和性格的刻画却是比较真实自然,也比较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家对于自己笔下的生活和人物,并非仅仅有理性的认识而没有生活的真实的体验,两篇《1930年春上海》,尤其如此。这说明作者陷入恋爱与革命的冲突里去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以自己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描写超越和突破了既有的创作模式,对于丁玲来说,这种创作上的转变,无疑是宣告了她的创作将和时代一同前进的可喜信息,宣告了丁玲对于创作危机的超越。丁玲从此跨进革命文学作家的行列。

  • 往昔的喵🐯

    往昔的喵🐯 组长 楼主 2024-04-19 11:37:03 广东

    严歌苓1958年出生于上海,自小生活在书香世家。 严歌苓于1978年发表童话诗《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9年赴美留学。1990年进入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就读,获写作硕士学位。 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一个女人的史诗》、《花儿与少年》、《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床畔》等,中篇小说有《女房东》、《人寰》。根据严歌苓电影剧本创作的电影获得多项大奖,包括《扶桑》、《天浴》(根据此作改编的电影获美国影评人协会奖以及金马奖的七项大奖)、《少女小渔》(根据此作改编的电影获亚太电影展六项大奖,电影主演为台湾女演员刘若英)。她的英文版小说The Banquet Bug(《赴宴者》)由国立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的郭强生教授翻译成中文版本并出版。

    《天浴》在华人文学的星空里,严歌苓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存在。 和许多擅长抒情和回忆的女作家不同,她特别擅长讲故事。这使她的小说可读性强,好读,好看。从《少女小渔》、《天浴》、《白蛇》、《扶桑》、《第九个寡妇》等小说一路走来,严歌苓的小说形成了一个有关好故事的星河。这与她的编剧身份不可分离。

    严歌苓的小说大多与女人有关,被归为女性写作也不为过。但与我们通常以为的那种女性写作不同。她小说中的女主角们生活坎坷,她小说中的女人们历尽苦难坚忍生活,她小说中的女人们生活空间辽远,决不会对着镜子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踱来踱去有些神经质。

    严歌苓给予她的女主人公更为宽阔的世界和人生——这些女性经历的世事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世事,还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世事。她们,与她们的生存背景血肉相连。所以,我们读到的这些故事变得可亲,这些人物们变得可亲——她们不再只是纸片上的人物,她们有了现实生命力。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298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