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文,一个慢热型的探索
闻熙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很有意思,转给各位。理念我很欣赏,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其中对工作的思考送给最近为工作纠结的各位亲。 文/维娃荷 踏进30岁门槛,回首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发现一直是一条“万金油”(generalist)的道路。肯定不适合所有人,但可能适合向我这样慢热型的人。中国一句古话叫“学贵博而专”,我深为以然,觉得这用在个人规划上也是一样。 宽口径 读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我很迷茫,不知道要选什么,十七八岁的我根本想不清楚。中国的教育当时还没有今天所推行的通才制或大文科概念,爸爸说那就选个以后都可以用到上的专业。于是我读理而投文,选择了英美文学。当时觉得女孩子家读个英语不吃亏而已。 大学时期有段时间国际交流,被流放到美国中西部的小镇,与繁华的大上海相比,真的只能用鸟不拉屎来形容。而就是那个环境,我有机会选学了许多杂的学科,比如心理学、博弈论、国际关系、法语、人类学、电影艺术等等,又去旁听各种校园内外的讲座,或是泡在图书馆读各种书。虽然物质上很贫乏(在美国乡下,永远穿汗衫牛仔即可; 食物的选择也无非是汉堡比萨,当年还没有什么厨艺),但精神上真的很亢奋而富足。临到毕业的时候不及许多同学积累了不少实习,我工作经历几乎一纸空白。回国时紧张地去查看来校招聘的企业各种要求,一瞬间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去试,又好像什么都不会。 今天回想大学本科,宽口径教育真是一种必需,如果时光倒流,我想我还是一定不会去参与那么多的实习,而是会狠学一把哲学和数学。思考力与感受力的培养始于大学,这两力几乎决定了你的性格和命运。用我老公的话总结便是to learn how to think and how to love,尽管我以为这对任何来人来说都是两件非常难的任务,需终其一生学习。 人生减法 毕业时,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我明确知道我不想马上连着读硕士,也知道我不想如众多学姐们那样进入媒体和翻 译行业。后来我渐渐明白大多数人是不可能过早的知道自己要什么,而只是大约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能很早知晓自己此生使命的人自然如有神助,能够集中精力向远大的目标奋进。而我觉得大多数人的另一种走法便是慢慢成长,不断作人生减法,将自己知道不喜欢的事一件一件的剥离,最终有一天听到藏在心底深处的呼唤。 相对的不可逆 于是乎,在选择职业时,我一样采用了宽口径策略,我怕自己是一个那么喜新厌旧的人,如果对新工作只有三分钟热度怎么办?我希望有一个平台,有尽量宽的跨度。最重要的是职业选择之间的不可逆性。比如我先作咨询,后作企业可以,反过来也许难度会很大。抱着一个选择不可逆平台的思路,我决定去咨询业试一试,不想一试就是七年。辗转过不同公司,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项目。虽然蜜月期的兴奋早就过了,但对于下一份工作还保持一点谨慎,正处于七年之痒的阶段。 在工作的多年间,个人体会是确实没有一份完美的工作,让你钱多事少离家近。许多时间我们找寻的是相对意义上的幸福。在过去工作与读书的间隙中曾给投资银行和NGO公益组织打工,那时会觉得原来相对而言,咨询还是一份靠谱而有意思的工作。而一旦长时间回归,又马上滋生出为啥姐还在这里混的种种怨念。 到最后,人是不能骗自己的。唯一重要的是喜不喜欢,有没有热情。每个人的先天能量与耐性差异甚远,且不说意义,只要这事你还觉得有点意思,生活就会挺有滋味。问过原先一位老板为什么还呆在咨询业,她的回答很实在,也许对作职业规划的同龄人有所借鉴。她说我考量一个工作总是想着三个因素: Am I learning something? Are the people I work with interesting? Am I fairly compensated? Self-selection 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个词self-selection。其实,所有的行业作到高层都是一种相似群体自动归类的行为。比如我认为在投行里生存久的工作者必然是对金钱存有较大渴望,必然对大场面或高层次的商战较为热衷,必然带有完美主义的倾向。这是一个行业的法则,也是久久浸淫后不可避免在个人身上打下的烙印。不习惯这样的人早就混到半路不是主动离开就是被动淘汰。咨询业也是如此,渐渐你变得只说不练,过于理性,过多考虑风险,没了PPT就不知道怎么说话。。。 每个行业都有一些特性,重要的是处在其中的我们应不断自省地发现自己成长的变化,主动判断并选择。了解自己和了解世界一样,需要时间。 不能急 所以,不能急。过去,我是个极度心急的人,我总想以最快的行动力把事情作完。后来发现,事情永远作不完,而且一件事总有一些推动因素完全不受你的掌握,所以我开始被动的不急起来。到了最近,我发现还需要主动的不急。比如以前,总觉得快速升迁是一件人见人爱的事,然而现在觉得如果在某一个职级上你没有准备好,或还没有相应足够的经验,即便给了你那个职位,你还是很难胜任,对你从长远发展看也未必是件好事。当然,少壮派请忽略这节。只是我更欣赏慢热的人,更相信水到渠成一些。作了顾问这么久,我方才有些明了为什么作事最好能“顺势而为”。 未来还有很多未知性,生活总是那些计划外的事。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继续探索,拒绝轻易定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路过 (FVIII)
- 辞岁,给2012这里的每一个你 (闻熙)
- 同志们我又来组织K歌活动了!! (Hallie夏)
- 陈道明话剧《喜剧的忧伤》 (爬藤)
- 音乐剧《妈妈咪呀》 有人要去看吗? (爬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