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分享近期读到的好书:“我更喜欢与印有文字的纸安静地促膝交谈”
兔纸灿
最近过得超开心!!因为又读到了好多好多好喜欢的书!!!每一本都想和作者隔空击掌的那种呜呜。但俺对历史和哲学了解得不多!有说得不对的请uu们一定告诉我!
uu们如果有读到的好书也一定一定!要分享给我(超大声!!!
1. 《闺塾师》(超好看!!!)
“压迫存在,但是依然会有女性创作。”
这是《闺塾师》所传递的力量。
他们说女性是自由的,但只能是“他们”给的。他们说女性不应该干涉朝堂,但也会说女性不应该只关注闺阁之事;他们说女性应该遵从三从四德,但也会说女性应该有更高远的志向。
即使女性创作依托着儒学传统生存,即使书中提到的那些女性无法以一己之力重塑社会,她们也已然让所有人都看到女性创作会有多精彩。所以在读完前半部分父权制对于女性创作的限制后,读到后半部分各式各样的女性和她们各式各样的交往与创作时,我几度想要起立鼓掌。
而在这本书里,女性创作可以是“像男性一样”的创作,可以是带有色情意味的创作,也可以是只写闺阁之事的创作。
女性可以突破刻板印象,更可以突破因为对刻板印象的批判带来的新的刻板印象,她们可以写任何自己想写的,可以成为任何自己想成为的人。她们在写作中成为自己。
“在值得称赞的道德和允许的缝隙间,文学女性静静地打造着自己扩展了的空间,并在其中享受着自由和满足。”
即使永远会有对女性创作的压制,但也永远会有女性在创作。
2. 《狐狸》
在除夕断断续续读完了。杜布拉夫卡是游走于缝隙之间的人,过于“轻”的文体却试图探讨过于“重”的话题。她所有边缘化的特质(女性,流亡,语言的失落,商品的侵略,对战争的耿耿于怀)像是高空中的钢丝一样,让她永远行走于坠落的边缘。所以她尝试稍稍脱离地心引力,让狐狸在文本间逃窜。她的书在互相解释彼此,但也在彼此逃离。
3.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杜布拉夫卡这本比起小说,更像是词条,她一股脑地把她的魔法袋里的东西全倒了出来,但我更愿意称之为“长篇小说”。
她零散的破碎的叙述,是一场试图从自我连续的不容置疑的记忆中溜走的尝试。但在她无序的碎片下,却有更底层的东西相连着。
杜布拉夫卡在这本书里像是一个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缝隙之人,她甚至不敢用相片和文字构建线性的记忆,她只能把物品塞进这个博物馆里,期待他们自己会述说。
读的时候会幻想,如果在她这一系列作品中,第一本读的就是这本,那它会像是一本索引,她常用的意象和叙述的context会在这本书里一一陈列,可是同时索引之间又会互相解释;如果最后一本读它,它又会像是多重折叠的宇宙一般,之前的故事不断地闪回,慢慢熨平之前的褶皱。
可是杜布拉夫卡又是一个最不需要纠结她的书的阅读顺序的作家。从《疼痛部》到《多谢不阅》再到这本《无条件投降博物馆》,这一大片的雪地上,是杜布拉夫卡不停地跳舞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足迹。
是无序的,是混乱的,是分辨不出的真真假假所塑造出来的真实。或许每一句话都是虚构的,但是当它们拼凑在一起,就形成了真实。
4. 《荒野上的大师》
玛德,边读边哭。以学者风骨写学者,写得好极了。考古学发展的百年,是山河破碎的百年,是国家崛起的百年。像是大梦一场,梦里全是烽火连天下的书生意气前仆后继--“我辈于乱世求研究,本为逆流之妄举”。我的理想主义频频眨眼。
人不是因伟大而伟大,人是因渺小而伟大。
5. 《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得我荡气回肠引吭高歌决眦入归鸟。为什么没人跟我说这本写得这么好啊(摔!最让人动容的是,即使苏格拉底在这里提出了“无知之知”这个极易被解释为不可知论的观点,人们大可在这个树荫下乘凉,但后继仍有无数哲学家不断地探求智慧的极限,一次次向着不可度量的一切摸索。苏格拉底的“知”不是具体的学科或手艺,但承认自己的无知也远远不是他所探求的终点,是“君子事天”“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次次碰壁后又一次次挺起胸膛。
6.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汪民安这本总是读着读着就笑出声,是一种自暴自弃得酣畅淋漓的快乐。如果说现代性尚且在迷茫中透露出一点对于形而上学的怀念的话,后现代性以它极为敏锐的目光觉察出形而上学的压制。读的时候已经能想象到某些学术的正统的严肃的哲学研究者们会如何勃然大怒,于是边想象边笑得更快乐了。后现代性所呈现的现象的纷繁琐碎是因为人类不再期待普世的严密的永恒的形而上的存在。于是理性和逻辑在这里流离失所,它们无法再找到一个客体甘愿作为它们彰显自身的幽魂。而汪民安用修辞和排比所组建的文字的幻影又何尝不是对于哲学的消解呢。
(&被种草德里达,阅读何尝不是一种创作)(&&第一章读到尼采福柯弗洛伊德的时候差点被劝退了以为要跳大神了哈哈哈)
7. 《导读德里达<论文字学>》
会不自觉地被不确定的永远在变化的无法笃定的一切吸引。在德里达的思想中,世界仿若是一张巨大的涂满黏液的网,而我沉迷于这永不可挣脱之感。任何从外部对形而上学的摧毁都只是形而上学的重建,“那些被认为是超越了语言的事物会落回到语言之中”,而任何的试图“反形而上学”恰恰会被形而上学附着。“正如每次我们试图在字典中寻找一个词语的意义,我们被带向了别的词语,因此每次我们试图建立一个能指的所指时,我们被导向了其他能指”。所以德里达让掷地有声的坚固的理念不再永恒,他往巨大的理念中塞了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真理摇摇欲坠,全然的在场风雨飘零--掌握真理的人也必将承担手握真理的风险。炸弹引爆后,意义在满是硝烟的雨雾中逃窜,和每一个人擦肩,真理不再坚固,但真理因此永恒。

大概就这些!uu们要是读到什么好书一定要推荐给我啊!!!(声嘶力竭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拔草|1984 我不是你的受众 (游乐园)
- 座谈|请提名“自我意识过剩”的作家和“自我意识不过剩”的作家 (FIDELIO)
- 求解|求推荐这一代青年时代性症结的书 (白鸟泽保护协会)
- 求解|求推荐低谷期适合看的书 (中药我先喝)
- 座谈|突然感觉阅读作为一种爱好挺寂寞的。 (20548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