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进入大厂,两年不到被裁,开帖讲讲我踩的坑
来自:三白
【3.9】更新在前面
非常感谢豆瓣的家人们!每一条留言我都有认真看!很多人说这并不是楼主个人的原因,而是环境的原因。在写下这篇帖子第一个字的时候,楼主已经和自己、和过去和解。很感激这段大厂的坎坷经历(此处并不是歌颂苦难,苦难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让楼主真正意义上完成了“社会人”的转变,心智的成长直接上了一个台阶。
有人看吗?楼主先开个帖子,在上一家大厂踩了太多坑,可以写好多。为了防止被定位,楼主尽可能模糊一些与主线无关的细节来讲。
回忆了一下,发现悲剧的种子早在三四年就已经埋下,只是那时候的楼主确实不知道,命运赠予的礼物,早在暗中标定好了价格。
【省流版】
核心踩坑点
1.选择了边缘业务。这里的边缘指非利润中心,而是成本中心,即以降本增效为目标导向而非增收。
2.没有及时提前抽身离开。犹豫之时,错过了很多关键的时间节点,没有及时跑路,导致最后很被动。
3.没有主动争取。被分到的活本身就不容易出结果,没有及时向上级争取揽更多更能出结果的活,导致被认为产出不足。
当然以上是楼主本人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这几年环境早已不如之前,对于公司而言国内的市场环境已经没有太大的空间可以增长了,落到个人身上就是可能没有那么多容易的活可以干了,基本上能做的事情已经被前人干完了。因此如果被分到一些很难做的业务模块,很容易就被打上“产出不足”的标签。
本文不构成职业选择建议,只是客观描述一下楼主的经历。
一、为什么去互联网
故事最开始要追溯到大学。楼主在一所计算机专业还不错的大学读书(不过学的专业跟计算机没有任何关系),高中经历了回忆起来很令人崩溃的努力考上了这所大学。大一的时候努力了一把学习一些基础课,大二分专业之后选了一个很卷的专业。回忆起来也许这是人生的一个分岔路口,如果当时选择另一些水一点的专业,就可以比较轻松保研,走另一条路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这里埋一个伏笔,后来找工作的时候这个专业居然派上用场了。
当时这个专业给楼主的大学带来了很大的痛苦,非常难学,整个专业的人都在疯狂卷绩点,由于楼主在大一的基础课成绩平平,大二发现怎么努力都卷不过同专业的人,离保研名额遥遥无期。那段时间还蛮痛苦的。
后来因为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学校内的一些很不错的互联网团队在招新,其中也有招非技术的岗位,楼主就想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报名试试。于是楼主去报名了。当时那个团队招新的考核方式跟大厂有的一拼,先群面,再一面,然后需要自己做一个项目答辩。命运的齿轮或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转动的吧,当时楼主莫名其妙过了群面(在楼主的群面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一次),莫名其妙过了一面,到了最后的关卡。只是最后的项目答辩还是挂了,当时确实啥也不懂,给的方案很普通也很幼稚。但这次经历给楼主打开了一扇门,发现原来还有这样的工作内容!(楼主原先的专业对口的工作内容很无聊)。
当时楼主了解到那些互联网社团的人基本是通过在社团积累项目经验,再去大厂实习的方式进入大厂的。于是楼主决定曲线救国,直接去实习。当时也是机缘巧合,直接就找到了一个泛互联网岗位的实习,可能是因为跟楼主专业有点相关性吧。实习很简单,一面就过了。只是这份实习并没有让楼主学到什么东西,非常水。后来就发生了我们都知道的事情,学校暂缓开学了。楼主结束了第一份实习,找了另一份在线教育的实习。这份实习中确实学到了很多,当时那家在线教育公司在用户增长方面有一套成熟的运营体系。
在大二到大三的暑假,楼主用上一份在线教育公司的实习换到另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实习。这份实习还挺痛苦的,因为工作内容的原因经常要加班到半夜。但当时楼主产出很好,而且在杭州。只是实习而已,不想干了随时可以跑路。因为项目原因招了很多实习生,当时认识的朋友现在还有联系。
回到学校之后楼主又在学校附近的一个中厂找了个实习,这份实习也挺水的,产出一般。于是很快楼主又换了一个实习。新的这份实习mentor是楼主的学姐,人非常非常好。在此之前楼主实习的岗位都是运营,这份实习成功换成了产品岗位,并且成功积累了可观的项目经历。
到大三的暑假,楼主终于去到了所谓的大厂。虽然业务算核心业务,但整体方向偏内部工具,项目一般都比较大。当时带楼主的人自己就挺忙的,也没怎么管楼主。这里楼主踩了一个坑,没有自己主动去找项目来做,这里主客观原因都有,客观原因是确实没有合适的项目适合楼主,当时内部大的项目整体流程周期都非常长,跑下来要几个月,小的迭代又太小了,不够出彩。主观原因是楼主同时在准备秋招,且部门里的人都让楼主快跑。于是,可以预见的是,楼主转正答辩失败了。
这时候楼主在另一家大厂的业务面试基本通过了,只剩hr面了。楼主回到学校进行了hr面,并且顺利通过拿到了offer。这个offer跟楼主的专业有很强的关联,能过面试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就是因为楼主的专业,当时楼主在想,让楼主崩溃了一整个大学生涯的专业终于在找工作的时候救了楼主一命。这里楼主又踩了一个坑,拿到一个offer之后就没怎么再面了。这也有一些原因,校招面试的流程非常麻烦,要填一大堆资料,测评,且当时楼主校招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是投完简历后,简历会流到池子里等人捞,比较被动,不能自己投对口的岗位。其他的大厂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个地方坑的点在于,该offer对应的部门在大厂内部为成本中心而非利润中心,且工作的岗位又非部门的核心岗位,这里为后续的一些事情埋下了伏笔。
但当时楼主并没有想那么多。楼主毕业之后就去这家大厂入职了。
二、在大厂的第一年
刚进入大厂的前两个月体验还是不错的,该厂landing机制整体上还是比较完善。楼主当时的主管+mentor是一个性格很温和的中年男,业务能力很强也很愿意带楼主,会给楼主一个独立的项目去负责,教楼主一些做事情的思路,也会帮楼主扣一些文档的细节。但那时候楼主就有隐隐的担忧,如上面所说,楼主所在的岗位非部门的核心岗位,所以做的事情也相对比较边缘,在部门里也没什么水花,属于是那种不做也不会怎么样、做了只会有人效提升的事情。
果然几个月之后就发生了一次组织架构大调整。这在任何一家所谓的大厂似乎都很常见。这次的调整对于楼主职业生涯的转变是,楼主被调岗了。由于楼主当时刚毕业,对于这次调岗其实没有太大的波澜,原先的岗位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方向,在部门内基本上可以预见的是没有什么空间可以做了。新的岗位离部门核心的业务更接近一些,只是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这个方向的内容。
楼主之前在的大厂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裁应届生。多少还是很感谢这个规定,如果没有,楼主很大概率在应届入职半年就被裁了。尽管在一年之后被裁也没好到哪里去,从社招面试者的视角来看工作经验不足两年,其实跟应届生差不了多少,大部分岗位还是会更偏好3-5年工作经验的人。
于是楼主开始很痛苦地学习新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并且在痛苦中迅速成长。压力激发了楼主的斗志,楼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上手了新的工作。事实上互联网非技术岗位的工作内容本身并不复杂,构成这份工作困难的点其实在于冗长和繁琐的跨部门沟通、对齐。
尽管新的岗位可以做的内容更多一些,但做了半年之后楼主很快感觉进入到了平台期。这里楼主踩的坑是,感觉自己在平台期的时候没有火速跑路。当时楼主的想法是,工作还不满一年,无论是在内部和外部看机会都不太容易,而且当时的老板对我挺好的,非常认真地带我,给了我非常全面的指导,包括方向规划、项目推进、方案执行和沟通协调,他会放权给我做事情,同时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给到我具体解决方案上的指导。我当时的判断是这个老板是值得跟的,这也是当时没有下定决心跑路的核心原因。
很快就到了晋升期。很遗憾,楼主没有过,给到的反馈是产出不够。这里楼主踩的另一个坑是,在晋升没过的时候没有火速跑路。当时的想法同上,还是想跟着当时的老板沉淀一下,计划差不多呆满两年再跑。
三、在大厂的第二年
进入第二年,楼主命运多舛的大厂生涯又发生了一个转折,被安排去做了另外一个方向。那个方向整体更完整,内容也更复杂。于是楼主又开始了痛苦地从0到1学习。只是当时不知道,尽管新的方向scope大了许多,里面的内容其实很零散,很难做出亮眼的成绩。这个方向上之前的人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也是因为做不出什么有结果的内容被逼走了。
楼主花了几周的时间上手了新的方向。很快遇到了和之前的人同样的挑战。于是楼主主动出击,花了一些精力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终于有了一些起色,眼看就要做起来了。
这个地方插入重要转折,在这个节点上,+2的老板突然说她要走了。楼主非常感激这位老板,当初就是她捞了楼主。尽管通常情况下大头兵跟+2的交流其实比较有限,但在有限的交流之下,楼主能感受到她是很真诚的人,而且她还是很看好楼主的。一直以来楼主没有提前跑路的重要原因也是因为能感受到这位老板的认可。这里楼主踩的坑是,没有在这个节点提前跑路。当时主要考虑手头上的事情终于有点起色了,还是想先做出一点东西,这样也能为之后面试增加筹码。
后来事情变化得很快,大的部门又发生了一些组织架构调整。没错,大厂的组织架构调整就是这样频繁,一年能调N次。这次调整对于楼主的直接影响就是,之前做的事情突然无法推进下去了。具体细节就不表了,容易掉马甲,总之结果就是楼主发现自己推不动了。这个时候楼主已经感觉到了不妙,火速改好了简历开始投递,并且开始面试了。
四、裁员
说实话被通知的时候楼主还是挺震惊的,没有想到会来的这么快。主要是楼主觉得自己太廉价了,毕竟一个高P拿的是楼主的几倍,裁掉楼主也不能节省多少成本。
如果没有这一次的裁员,楼主的计划是先面试,拿到offer之后再跑路,顺便等等年终奖。不过当时楼主的老板已经全部换了一轮,所以对于能不能拿到年终奖其实也没底了。现在看来与其后面等着被打底绩效、被逼走,提前拿了一笔走了其实也还好,毕竟楼主本来就准备走了。
裁员的过程具体就不表了,大厂还是体面的。只是给没有经历过的朋友提个醒,很多条件其实都是可以谈的。我当时提了一个条件,很快、很轻松就被答应了。
这个地方补充一点,除了楼主提到到各种主观选择、决策原因以外,核心的客观原因就是楼主的老板全部都换了。如果没换,楼主大概率还是能再苟一些时间。非常赞同楼里的前辈说的话,引用一下。
人生有时候真的毫无道理可言,充满着荒唐可笑的巧合和磕磕碰碰,普通人试图在这片混沌中寻找规律注定是一场空。
五、离开
被裁员之后刚开始确实很难受。楼主是一个典型的在东亚PUA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小孩,在人生的前二十几年里深受优绩主义影响,从小被父母灌输的就是如果不够努力就不配得到父母的爱,在学校被老师和同龄人疯狂裹挟,进入社会又时常被老板否定认为做得不够好、不适合这份工作。因此楼主一开始的反应就是反思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行。
与此同时楼主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要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呢?回头看过去的人生十字路口,如果再来一次,按照那时的心智水平,或许还是会做出一样的决策。不过这次经历确实给了楼主很大的警醒,在任何时候都要提前准备好Plan B,想好兜底的方案,这样不至于让自己太狼狈。
另一方面,楼主给出了作为普通人从学生到职业选择的全部心路历程。可以看到楼主在大学早期就已经在为了进入大厂努力,但因为在一些关键的时刻选择不够长远,导致在职业生涯最初的两年走得并不是很顺利。楼主时常感觉,很多时候作为普通人并没有权力去选择命运,更多时候是被命运推动向前走。
六、社会化转型
被裁后的第一天楼主就去了雍和宫。北京的冬天很冷,工作日的雍和宫还是那么多人。雍和宫是一个很棒的地方,是楼主在北京最喜欢去的地方。在殿堂内外,所有人都在虔诚地祈祷,期望命运可以善待自己。
难过了一晚上之后楼主很快冷静下来。当时楼主有一些选择:去面试;去读研深造;去考公;GAP一下。某种程度上来说楼主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下定决心做某件事情之后,就一定会排除万难、不辞辛苦地去完成。另一方面,楼主又会在这个过程中反复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做到。这似乎是十几年的应试教育给楼主留下的某种烙印。一边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一边忧虑重重地否定自己。
遍历了所有可能的选择之后,楼主决定再次尝试去互联网公司工作。主要可能还是因为不服气吧。于是楼主开始疯狂投递简历。整体上看大厂的title还是好用的,尽管所做的业务边缘,过简历关还是不成问题的。两年不到的工作经验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上确实稍显单薄,但说实话互联网非技术岗位的工作本质上跟车间流水线并无差别,进去之后培养几周谁都能做,之所以这么难进只是因为竞争者太多了,选拔的标准自然水涨船高。另一方面,1-3年的候选人年轻,价格低,也算是某种优势吧。
于是楼主经历了一段疯狂的面试时期,一天最多的时候甚至面过五轮,到后面已然面到麻木。在非技术岗位的面试上,除了基本的结构化表达、工作方法论沉淀以外,剩下的似乎是靠眼缘。核心就是要在30min-60min的时间,用尽各种办法说服对方,自己120%适合这个岗位。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人的鼓励和认可。在有一次面试的时候,一面面试官觉得楼主经验不足,但HR很认可楼主,特意把楼主捞了起来。楼主知道之后直接崩溃大哭😭。那些鼓励的声音让楼主认识到,哇,原来在上一家公司被如此嫌弃的楼主,在别的公司能够这样被珍重地对待。那就是说明,这是上家公司的问题,而不是楼主的问题。
七、尾声
写到这里整个故事差不多就结束了,结局是楼主准备去新的公司了。楼主在聊起这段经历时,终于能很平静的讲出所有的心路历程。站在20岁出头的人生节点上,楼主不知道命运会把自己带到哪里,不知道未来还会有怎样新的挑战。无论怎样,这些都会过去的。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吐槽分享|武汉又有公司加班出现猝死的了 (李皈)
- 双休早八晚五也决定裸辞了! (Joze)
- 不是我崇洋媚外,但中国人为啥老爱为难中国人 (江湖大骗子)
- 鲁!霸王茶姬免单一整年,速去🌼 (水果蔬菜)
- 求职求助|文科应届生前途在哪😭 (白日梦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