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及感悟|25岁回头看三年前自己在本组发帖 - 对于内观和成长的新感悟
来自:行星環(when feelings fade)
前言
今天是我的25岁生日,打开豆瓣时突然想到三年多前我22岁,在令人痛苦的迷茫与焦虑中写下了我在内在小组的第一个帖子(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阅读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9399772/?_i=0089490GW2LpFZ )
那时候的我本科即将毕业,正值covid尚未结束的时期,无比迷茫、焦虑、无助,二十多岁的我在家庭、学业、友情和爱情的转折点不知所措。在本组写下了第一个帖子,是我向内观、认识自己、教自己成长的开端。当时收获了很多朋友的评论和私信,讲述自己有相同的经历或给我提供建议,我时常想,那个帖子就好像我给自己写的一份约定,在那之后我确确实实变得更加勇敢地去拥抱生活和挑战。
今天我25岁了,在发完那个贴子后的申请季我大获全胜,接着在美国自己领域专业排名第一的学校拿奖学金硕士毕业、在美国大厂实习后又拿到了继续全奖读博的入场券。想来感觉十分不可思议,但我并不会选择描述自己比起三年前的我有多么“变化巨大”或者“更加成功”,我只是觉得,比起那个曾经坐在书桌前打下那些文字的自己,我的能量变得更加成熟、稳定、勇敢,我对事物的看法在不断更新、我成长了很多。至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只不过是你在自我成长路上带来的“副作用”(或许可以这么定义!我想表达的是,那些东西只是表象)。今天回头阅读自己这篇帖子,感觉以前很多想法有所更新、改变,也想在生日这天总结和回顾一些当初的想法,以及和大家交流我现在对于内在力量的观点和看法,于是有了今天这篇帖子。
我会从个人生活、家庭关系、人际交往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正在持续更新,欢迎你和我交流、讨论。如果有问题我会尽力解答,如果有不赞同我的观点也欢迎友善留言。
个人生活:内观自己——不执迷于表象,学会寻找本质、看到本质
三年来,改变最大的是我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22岁的我,羡慕别人保研、考研到好学校、找到好工作,我也想要变成大家口中厉害的人、羡慕的对象。如今我自己可以说(某种意义上)算是成为了别人家的小孩,很多亲戚、朋友、以前的同学和老师会惊讶于我这几年的改变(或者说,我的发展超出了他们对我的预期),但我发现,其实所有外在的成就和欲望都是表象——这些都不是真的,或者说:并不是构成你人生的真正部分。正如我在上一段所说,如今我认为那些成就只不过是一个人成长后的表现,但那些东西它们本身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目的。它就像你人生树上开出的好看的花,是装饰品,但花开花落终有时,你的树不会也不应该因为花落了、花开了、花被偷了就结束。重要的是你自己(树本身),it's all about you.
那么什么是本质呢?本质就是关于自己、关于我这辈子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想对世界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和改变、我心中的快乐和幸福应该是怎样的。除此以外,别的都是表象。如果你看了我22岁的那个帖子,可以发现我当时想要的不过也就是那些表象的成功。现在并不是说我现在就不会羡慕别人了,是的,我还是会时常羡慕别人比我拿到更好的offer,抓住更好的机会,但也仅限于羡慕一下(同时,明白羡慕嫉妒并不是可耻的,只是我正常的情绪。我羡慕嫉妒也并不意味着我不大方、我不想别人过得好,我仍然是个善良大方的人,我知道这只是我的正常反应、它会过去,我不会因此对他人做出伤害之举、而我会继续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如果你真的把自己放在优先位,就不会因为别人的成就而感到痛苦不堪。
-------
感到羡慕的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在羡慕的时候,我到底在羡慕别人什么?我究竟是羡慕别人获得的“那个成就”,还是羡慕别人过得比我好(比我开心/比我成功)、还是羡慕他们的成就背后诠释的品质(毅力,决断力,行动力,甚至运气?)
以我自己举例,在刚刚过去的phd的申请季里我的一位同学很早就拿到了本校的offer,给我带来不少的同辈压力,在自己还没有任何结果的时候别人已经未来无忧了,再加上自己前途未卜,有几天一想到这件事就压力大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所以我开始思考:我到底在羡慕什么?
我的思考:我很羡慕她很早就确定了好的offer,不用经历我这么辛苦的申请季 —— 但我很快意识到,这是因为她对自己的规划一直很清晰并且付诸了行动:研究生时期就开始找导师合作(努力),并且确实也遇到了刚好能够收学生的老师(机遇)。对我来说,本校并没有能够收我的老师,我自己也有一些想转换方向,且我们的研究兴趣大不相同,她的offer真的发给我我也没有办法去读。
得出结论:我并不是羡慕那个offer本身,且对方的经历对我并没有太多可以参考的,别人的成就是她自己机遇+努力的结果。如果我想要把我的牌打好,我也去专注于努力做好我该做的事(把努力这一块做到位),机遇这部分虽然我不可控,但当我完成我应该做的东西后,要相信它自然会来(自信)。世界这么大,一定有我一席之地。
这么一通分析完之后我发现,其实我羡慕的并不是那个offer本身,我羡慕的其实是我同学获得这个offer背后的自驱力/规划力。但这些能力其实我都有,而且这些品质都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增强的,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先天差距,那就更加大可不必感到羡慕了。
-------
在mid-20s,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我身边的人开始分层了,这种分层是更深层次的对于人生的规划和想法上的差异,很多朋友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是我所说的明白本质的人,他们不会因为失败和set back而顿失全部人生意义(他的树不会因为这朵花没开就崩塌),因为我们都明白只要树还在你永远有机会再开花,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时也要明白,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几率这辈子都开不了花,但人生就是阴差阳错、无法预测的,就像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如何,这并不是悲观,是人生如此,而我能做的只有在至少今天还活着的时候仍然过好这一天。而另一些人,执着于追求表象目标,想考好学校只是因为大家都想上好学校、拼命卷大厂只是因为大家都去大厂,却不去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些东西,那么如果没有得到你想要的那朵花,很多人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还可以做什么了。表象永远只是泡沫,如果没有自我,到手的那一瞬间破灭后都是虚无。
第二,看本质其实是一种向内观,永远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我们都知道,人和人比永远是比不完的。就像网络发达后我时常感叹为什么他们都那么有钱,但有钱是没有尽头的,有钱人也在觉得别人有钱,永远有人可以有钱到超出你的认知。如果我知道自己的本质,我就知道哪怕我有一千万和两千万给我带来的人生价值是相似的(我再有钱,一天也就能吃三顿饭、一天也只有24小时,我的快乐阈值是越来越高的、快乐反馈终究是边际递减的)。如果你追逐财富只是想变得比别人有钱,这辈子也就只能痛苦追逐了——因为总有人会比你有钱。(当然追求财富是没错的,只是我现在认为有时候财富也是别人人生树上的花,财富也是一种个人能力带来的副产品…)
所以,只和过去的自己比较、复盘,把目光集中到自己身上,世界是喧嚣的,屏蔽也是一种能力。沙丘里关于恐惧的那段话可以很好地表达我对表象和本质的观点:
「我絕不害怕。恐懼會扼殺心智,它有如一次次意念的死亡,終將帶來全盤的毀滅。我正視我的恐懼,我允許它穿過我的身心靈。當一切過去之後,我將以內心的雙眼,審視它穿過的軌跡。當恐懼消失,一切磨難也將消失,只有我是真實的存在。」
家庭关系:重新学说话
我在上一篇帖子里有提到我是单亲家庭。从小到大我和我家人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心灵上的深层次交流,我知道他们都非常爱我、关心支持我,但我想我们都不明白怎么去好好说话(让对方知道自己爱他们)。而我也成长为一个有事情习惯自己做决定、非必要不报忧、不擅长和家人交流的人。covid那段时间是我和我妈妈关系最差的时候,一部分原因是只能在家里相看两厌,最主要的还是我不明白怎么去爱家人、怎么去告诉家人我爱他们。
所以我在标题总结为重新学说话。这几年是我重新学着以成年人的方式去和家人对话和思考的时期,作为一个成年家庭成员,我认为表达自己对家庭事务、个人发展的看法、关心家人的发展,也是家庭责任的一部分。
第一点是不要奢求家人真正理解你,学会站在家人的角度看问题(这里并不是说那种“将心比心想想家人都是为你好他们背地里有多辛苦”的角度),我指的是明白家人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个体,我们的经历塑造了不同的mindset,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观。过去我时常气愤于我妈妈为什么就不能理解我的一些想法,我反复思考却不得其解。我现在明白我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和经历出发去看待问题(就像我不理解我妈为什么不理解我,我的不理解也只能从我20年来的生活经历出发,而我或许永远理解不了,因为我永远不可能过我妈过过的人生)。所以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说,不要奢求家人真正理解你,因为他们永远不是你,不可能成为你,不可能真正从你的角度去思考你思考的事。而我们将心比心地去想象,终究也只是从自己角度出发的一种想象。不奢求家人真正的理解,不仅是一个客观的现实,也是尊重家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主体。所以我学会充分理解。在很多问题上,爱和不理解并不冲突,支持和不理解也不冲突。或许他们无法根本理解你,但仍然支持你和爱你。在你明白你们很多时候就是不可互相理解的时候,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执和吵架。而作为成年人——做决定的最终还是自己。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认为家人的这种不可理解性其实也是打破自己思考舒适圈的一个帮助,因为他们的想法根本不在我的思考框架内,或许可以带来很多不同角度的观点。我也时常觉得我妈的许多论点不可思议,但有时候仔细想想最后那件事反倒真如她所说。而反过来说,如果我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这件事,我永远也预期不到这件事是这样发展的(当然也不是全部,别人的观点也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只是我现在觉得别人言论也是自己思考的辅助,判断在自己)
第二点是学会表达自己本质感受而不是情绪。包括爱、赞扬、不赞同、愤怒和悲伤等种种。很多人不会和家人说爱,我想有一部分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就有些羞于表达过于直白的情绪。在这里我更想探讨如何和家人表达负面的情绪:在过去我总是发脾气、说气话,而表达“情绪”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因为情绪也是表象,是我们对事物做出的反应。我应该做的是表达这件事为什么会给我带来这样的情绪。我开始学会说:这件事的发生、今天你说的……话让我感到不愉快,我不愉快的原因是我觉得……,你说的话让我感觉到很悲伤/很生气,我想原因是因为……在我看来……,我希望……,我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和家人吵架都是因为态度问题——因为我们总是把情绪丢给对方,而忽视了背后的问题和情绪背后的想法。学会表达自己的不满、不被听见、不被尊重(当然,这又回到了第一点的问题:你表达完他们或许也是无法理解的,但不表达就一定不会被理解,而且比起发脾气来说,我更愿意理性尝试),也是关心和爱护自己感受的一种行为。
人际关系:永远的八二法则——重新学习爱
在这部分我主要想讨论友情和爱情两种关系。
关于友情
进入20多岁,越来越发现朋友都是周期性的。我是一个很喜欢念旧和长情的人,随着大家人生道路的分岔,我和朋友走散的次数越来越多、一直在遇到新的人可也在失去新的朋友,有时候就算极力维持也免不了沦为无话可说的点赞之交,我时常感觉到十分悲伤。而面对如今的朋友,我也时常会想我们以后是不是也会形同陌路……
我想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就是,人生中的大多数朋友都是周期性的,而得几个lifelong friend已经是幸运至极,有一辆三个足矣。小时候觉得友情容易维持,是因为大家都是上学,面对共同的目标(升学),过着同样的生活(每天上学写作业),而长大后人生有如此多的路可走,面对不同路的朋友,很难去设身处地地再聊很多(因为你过得也不是别人的人生,你也无法真正设身处地你朋友的处境)。我认为这是没办法的事,所以我选择珍惜和现在朋友的good time,其实无论未来如何,能够和一些人拥有过美好的回忆和时光也已经足够。而每一个我曾经的朋友也都是构成我本人、我的回忆的一部分,或许他们如今已经不在我身边,但会永远成为我的一部分。对于好朋友,我仍然会努力维持,但如果终究要变淡,也要乐于接受这只不过是规律。
对于普通朋友,八二法则可以完美诠释我的交友理念。大家也都知道我是一个容易内耗和相对敏感的人,我没有太多精力去应付太多的人,而无用的社交则会浪费我本就不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用20%的精力应对我80%的社交圈足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给我在乎的、爱我关心我的亲密朋友。这里的应对并不是指对别人就糊弄,我依然真诚、友善、大方,但只是要明白什么人对你真正重要。而对于那些有毒的人,真的根本不要多看一眼(我一直觉得和有毒的人交往会影响自己的运势……)
关于爱情
如今写到这里感觉还挺好笑的,20岁初期我还是很向往爱情的(上一个帖子也说过,我是一个很缺爱的人),我曾经无比渴望在异性关系里获得爱和肯定,短到希望通过异性关系来确认自己的社会性吸引力,长到期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个真正理解我的人生伴侣。但今天我在打字时,有些惊讶的意识到爱情如今在我人生里已经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了。
25岁,身边不少朋友已经开始结婚生子,我却突然感觉自己没那么渴望爱情。虽然可能确实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在国外找到一个真正契合的伴侣比较难……(哈哈),但更多的是自己内核稳定后我不再需要别人填补我心中的空缺。
现在很多朋友倾向于短择,因为大家都发现找到契合的人生伴侣是比较难的,或者说20多岁的动荡年纪,每个人人生的变数都很大,而没有人有责任去为了伴侣放弃自己的人生。当和伴侣的路出现分岔口时,不妥协只能say goodbye,比起这样的长痛,短择似乎不用承担那么多的责任和痛苦。
我个人认为短择/have fun是没有错的,在过去的几年里也基本都是短择,但我很快意识到短择别人的结果就是被别人短择。换句话说,have fun的对象来来去去,最后还是只有自己。作为一个有自我决策和思考能力的成年人,能够接受这一点的话,就尽情去享受吧,其实现代社会人和人之间能have fun/聊得来也已经是很难得了。而对于长择的关系,我仍然愿意怀有一些美好的期待。
对于爱情的另一点感受是其实很多人根本就不会爱。这也让我对很多甜蜜的关系祛了魅,因为我发觉很多情侣、很多亲密关系里的人,是在表演一种爱,表演“甜蜜的情侣应该做什么”,但其实大家不知道真正的爱是怎么样的(并没有说我就什么都明白的意思),但表演往往是经不起时光摧残的,正如陈奕迅唱的“短暂的总是浪漫,漫长终会不满”,新鲜感过去后这个人早就被你祛了魅,我们之间还剩下什么?我始终认为爱一个同频的人很简单,更何况在新鲜的时候什么都有趣、什么都喜欢,而潮水退去、发现我的伴侣最后也不过是一个吃喝拉撒的普通人时,我还愿意去爱、还能明白什么是爱、还愿意互相支持和试着理解,才体现我们爱的能力和能量。爱同频的人很简单,但爱是调频的能力。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仍然在学习、观察、思考,或许再过三年我又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我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想成为一个会爱、愿意去爱的人。
一些其他的小感悟
还有一些比较小的感悟,就不展开讲了,但一路走来也对我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此列举一下,欢迎交流
- 关注健康,关爱身体,重视锻炼!!!!我知道这很老套,这一点年轻的时候看觉得不屑一顾,现在才真的意识到健康是一种只有失去的时候才会觉得宝贵的东西,而你拥有的时候永远感觉不到它有什么特别的。关注自己的身体和感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吃营养的食物、发展一点能够锻炼心肺能力和力量的小爱好,发展不了哪怕饭后起身去散散步,没有身体的健康支持你的个人生产和发展,谈其他都等于零。这三年来我一直坚持着健身和日常锻炼,身体的健壮不仅使我脱离了曾经执着追求的瘦的审美,更重要的是身体的强壮使我在工作学习上更有精力、更持久、更投入,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我始终认为physical的体力是决定性的力量。脑子再好使,身体太弱病倒了,你有再好的idea、再天才的创造也无济于事。
- keep learning,永远保持学习的能力,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兴趣爱好、哪怕是生活中的无稽之谈,多了解、听、感受、体验,人生就是体验,而学习能拓宽你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 阅读和写日记:锻炼自己输入和输出的能力。写日记这件事我在上个帖子也有提到,至今我还一直在坚持,写日记对我来说是每天内省和总结的过程,也是发泄情绪和感受的途径。有时候翻看几年前的日记,曾经感觉很折磨的事情现在不过也就是轻飘飘的一页,而我是翻过那一页的人。坚持阅读,哪怕是每天随便看点东西,偶尔选几本喜欢的书,自己设计几个阅读专题,也能让心平静不少。
- 少刷社媒,少用手机(尤其是x书,我自己对此深有体会,如果里面的内容已经让我足够焦虑,真的可以不要再看,大可不必自我折磨。而少用手机并不代表和现实不接轨,只是在不玩的时候可以多观察观察周围 发发呆 对我来说都比接受网络上的碎片信息好太多
以上即我内容的全部。或许之后会做一些修改和更新,但站在今天我仍然感谢在这个组里的每个朋友,让我一直学习认识自己。仅以此记录自己站在mid-20s的一些感受,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取一些些你需要的。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能找到自己本质的快乐和爱。
03/10/2024于Michigan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思考及感悟|探究自身无法建立亲密关系的归因与如何行动破局 (哈哈哈哈哈哈哈)
- 思考及感悟|不想做的事情,说明时机不到。想做的,任何时候... (好吧)
- 思考及感悟|对哲学理念的零散学习,是否能“真实”治愈躁郁症 (文书笋不笋啊)
- 实用小贴士|当我把我的微信名改成了“x总”,自信心急速膨胀 (日光瘾)
- 思考及感悟|我竟然会对自己“该不该不舒服”这件事,进行审批 (韩天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