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首日封可以珍藏
良友大漠(复兴海派“良友”)
周海波 每个人的内心,也许有太多需要收藏的“首日封”。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记忆,在时光的隧道里,已经凝结为记载历史前行的壁画,如此壮美,又如此令人难忘, 成为人生中最值得收藏的珍品。“良友书坊”作为一种新的出版运作方式,既是对记忆的首日封的纸质收藏,其自身也会渐渐凝成文化的“首日封”。 当我读到“良友书坊”推出的连续性出版物《良友》丛书的前两辑《记忆的首日封》和《渡到对岸》时,那些记忆的首日封似乎被一枚枚展示出来,撬开了尘封已久的某些温馨而回味持久的记忆。那些抑郁症患者的遗书,或者1980 年代的老县城,或者西部远去的诗人,或者美丽与哀愁中的济南知识分子,都足以使人们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一番对照性审视。我注意到,以“个人体验、民间视野、 当代中国”为宗旨的这套出版物,从策划出版到编辑风格、裝帧设计,是以低调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沉静、端庄、素朴。 “良友书坊”再现于《良友》画报创刊的80年后。80年的时光流转,足可以使一个乳臭未干的稚童变成为苍桑老人。1926 年,当一家小小的印刷所出版第一期《良友》画报的时候,也许它的主办者并未真正意识到一本画报与一个时代的文化关联,《良友》所确立的“《良友》无人不 读”、面向市民大众的刊物风格,使其从创刊之初就成为当时都市流行的大众读物。当年《良友》的作者如老舍、叶灵凤、张天翼也都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而 她所培养的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文化风尚,可以使其与同时期的任何一种出版物相提并论,她的版式、图文形式、文体风格,留给人们风风雨雨、世态万象,也留给我 们一份值得纪念的文化珍藏。 80年过去了,“良友书坊”既秉承了老《良友》的名称和文化风范,而又创造了属于一座城市以及这个文化时代和自己的符号。在我看来,“良友书坊”创造的文化符号,可以进行以下概括: 1、 记忆。记忆是个人的。《记忆的首日封》和《渡到对岸》都可以看作是留在当代人心底的最值得收藏的记忆。因为是个人的,所以,每一枚记忆的首日封都是独特 的,是无可替代的。我们会在奥弗基的《一个抑郁症患者的遗书》读到那些令人窒息的生活氛围,一个聪慧、健康又有文学梦想的青年,如何被父母及其时代一点一 点地塑造为心理病态的抑郁症患者。如果说每个人生活在不可选择的家庭、时代,那么,奥弗基所叙述的记忆则真实的揭开了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生存困境。那种 “无法交流”的生活体验,无可奈何地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的首日封。在于青的《过去的好“食”光》中,我们重温了60、70年代的幸福生活——那些令人怀念 的萝卜汤、松花蛋,还有罐头瓶装的散啤酒——那种记忆,也许是生活在所谓后现代的今天的我们无法再能想象的。当然,1980年代的老县城,可能无法与当今的高楼林立的城市相比。当城市被日新月异地被被改造着,越来越让人隔膜着的时候,1980年代的老县城则留给人们丰富的联想。 因为是个人的,所以,“良友书坊”可以坚持它所提出的“民间视野”。残雪的《囚禁自己》、《一个满是记忆的首日封》、《做一个济南知识分子的美丽与哀愁》 等,都使人们感受到那些来自民间深处的声音的震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只有个人才有可能是民间的,而民间的视野则是对个人记忆的最好注解。所谓“民间”, 无论有多少种和怎样的理论阐释,其实是“个人”的另一称谓。在这里,“个人体验”与“民间视野”是一致的。 2、唯美。当“唯美”这个如此美好的词汇越来越成为“小资”们的专有词时,我不知道是否也成为了“良友书坊”的刻意追求。就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来说,我愿意用“唯美”来作为“良友书坊”的文化符号的第二个概括,并愿意借此回归这一概念的本原意义。 “唯美”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可感觉到的东西”,后来,理论家们用以表示一种纯粹美的旨趣和倾向。在文学上,它指的是“为艺术而艺术”。西方唯美主义 倾向泛滥于机械工业文明发达时代,市井中产阶级的庸俗作风导致了信仰和传统的人文精神危机,这时,一批敏感的知识分子在苦闷中寻找到了“唯美”这一聊以自 慰的突破口。中国当下的小资情调恰恰是对现代文明的认同,是市井庸俗精神的体现,是以唯美作为幌子的慵懒、无聊、苍白的借口。在我看来,“良友书坊”是对 唯美的追求,却是对小资的拒绝。两本集子中那些个人化特征极为突出的文字,表现出了对某些世俗的不屑一顾。如果说《良友》与小资还有什么联系的话,那么, “怀旧”可能具有某种外在的相似性,而其骨子里,《良友》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清高与独立。 3、现场。在这个传媒无所不在的时代,现场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现身说法、现场报道,已经泛滥成灾。可是,传媒的发展却越来越使现场变成为一幅招牌,新闻 报道可以虚构,网络则是虚拟。“良友书坊”在其《良友约稿》中说:“《良友》丛书的文本是非虚构的。以人文的视角,以讲述的方式,以现场的姿态为它基本的 表达方式。” 现场不仅是那些人物或者故事,而且是一种姿态,一种保留我们内心记忆的叙事姿态。可以说,现场是值得记忆的,而记忆中的珍藏也就是历史的现场。《良友》讲 究亲历性,拒绝虚构,这也就决定了文章的作者们以心灵感受人生、社会的现场性特征。《渡到对岸》给予我们无限的想象和向往,作者的亲历青藏,既是现场,而 又包含着某种圣洁的思想,具有生命的流动体验性的真实。《牛津功课》是作者短期学习感受的书写,他在叙述23天的学习生活中,真诚地写出了“对历史与文化 的深深敬畏”,这实在是难得的一种人生感悟。 现场可以是现实存在的、客观的。但大众传媒越来越挤压着人们心灵的现实,把我们内心的现实感受逼压到了可怜的角落,在这个越来越功利的时代,我们已经失去 了现场感,审美想象的缺失导致现场的塌陷。《良友》坚持了心灵感受的现场,对生命、对社会、对自然的感受,把我们引入一个充满了温馨和阳光的现场。这也就 是《良友》“以感受映照人生”的人文阐释。 当我们的一些媒体肆无忌惮地恶搞时,当我们的一些学校无所顾忌地浪费着少年和青年的生命时,当我们的城市没有目的的疯长时,“良友书坊”以自己的姿态坚持 着,并向人们昭示着这样的文化追求:回到内心,回到生活的感受,回到美的本原意义,为着未来,留下几枚值得记忆的首日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麦放明与良友画报 (良友大漠)
- 良友画报第一期 (良友大漠)
- 马国亮给我的两封旧信 (良友大漠)
- 马国亮及其《国亮抒情画集》 (良友大漠)
- 《良友》的封面女郎 (良友大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