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母亲的选择》
四两拨千斤

“这几句话在我的脑海中持续回荡:她们一定会后悔的,女人会后悔自己没有成为母亲。”
一个空闲的下午,《成为母亲的选择》这本书突然出现在我的屏幕上,作者是奥娜·多纳特【以】,我对此充满了好奇,这个异国的陌生作者想阐述什么样的观点呢。不读不知,一读吓一跳。
“这个社会有个真理、有个假设是这样说的,说我们都想要孩子,如果没有孩子的话会很不快乐。而现在,我在这些观念下长大成人。但这不容易,这并不容易。现在我有了三个孩子,我觉得这一路走来真的非常辛苦。我从这个社会获得的信息和我自己的感受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多琳(有三个介于五岁到十岁之间的孩子)。
原来这是奥娜·多纳特写的一本社会调查,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少能以这么清晰的视角思考“成为母亲”这个选择。回忆童年,我的妈妈会偶尔叹气并对我说“你长大是要嫁人的,也会有小孩。“我那时不光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更纳闷她为什么会叹气,难道这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吗?当街坊四邻谁家有新生儿时,人们就纷纷前去道喜,所有人的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的。回想起来,大概得有20年了,也就是我表哥有了第一个小孩时,我欣喜的跑去祝贺,满屋子的人,大家都在高声道喜,热热闹闹的,我穿梭在人群之间,一直走进最里面的房间。那个房间门窗紧闭,屋子里充满了新生儿的味道,只见初为人母的表嫂一脸痛苦的坐在床上给新生儿喂奶。她不断虚弱的小声说婴儿把她弄疼了,这跟屋外的景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她虚弱的声音好像也没有被别人听到,更别提有人能给她提供必要的帮助了。我记得表哥第一次把她介绍给我家人时,我们都感叹她长的可真漂亮啊,她的年龄与表哥相差6岁,皮肤白皙头发乌黑,家人们都称赞表哥能找到这么漂亮的小女朋友。我那时不理解的事还有很多,不理解表嫂脸上的痛苦,也不理解外公说的“绝户”是什么意思。直到后来放开二胎后,表嫂的年龄可能已经达到高龄产妇,可依然生了二胎,这次是个男孩。由于我在外地,所以我并不知道她是否还会坐在最里面的房间。

当工业革命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的时候,自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家和家庭开始转型。大家族式的家庭转变成一家三口式,父亲在工厂里工作,母亲就成了照顾孩子的主要责任人,“母爱”成了世间最伟大的爱。“它制定出一个单一的人生计划,这个计划有着基本流程,也就是说那是一套明确的固有路线图,上头罗列着每个人必须随着时间推移而跨越的里程碑:求学、工作、同居或结婚、为人父母。”当人们以“正确”的步调去做符合事宜的事时,才会获得归属感。 “这套规则认为,到了某些阶段,女性渴望当妈妈的母性就会被唤醒,即使这种为人母的渴望在此之前从未浮现过。”
“这种普遍的模板宣告了为人母者应该以孩子为中心、耗费时间培育孩子,而母亲被描述为发自天性地牺牲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拥有无止境的耐心并致力于以各种方式照顾他人,几乎是要求她忘记自己的人格与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给“好女人”和“好妈妈”奖励,评判的范畴不止包括她们的行为举止,甚至包括她们的情感,这决定了女人或母亲应该要有什么样的感受,她们的感受得是“正确”的,否则社会就给她们贴上“病态”的标签,同时暗示她们得去治治。
书中的一位母亲表达道“当我成为一个母亲,我第一次发现在我生命中是没法表达自我的,没有任何办法能把我的声音转化为其他人能够理解的形式。”不可否认,成为母亲是种极其特殊的体验,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母亲想到孩子时,第一种感受其实是焦虑。她们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为孩子牺牲奉献的侧面,是因为她们内心深知对于她们的孩子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安全的世界。当她们的孩子一旦脱离她们的视线后,什么事情都有概率发生。甚至她们会怀疑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世界上是否还有第二个人能这样爱着这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书中采访了很多后悔成为母亲的女性,但是她们后悔的并不是遇见那个小生命,反而小生命给了她们很多支持与爱,她们只是后悔“成为母亲”。社会没有给她们空间去审慎的选择是否成为母亲或者什么时候成为母亲。她们也不知道社会向她们承诺的“成为母亲后一切都会好起来”,这个承诺何时才能兑现。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想建个中国历史读书小组,有人有兴趣吗?有渠道联络评分或写... (一个人是支队伍)
- 读书分享会|氛围轻松的读书群,找读书搭子啦,期待有缘的书... (沈秋筠)
- 全女读书群,畅聊书影音📖🌲 (童)
- 想组建一个2025读书打卡 qun (love)
- 氛围好的读书群 (橘子微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