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背后的历史(更新至窦氏,填坑完毕)
来自:擒川
梦溪石作为历史小说起家的作者,其创作中往往关联了大量史实,而千秋尤为其中代表。
听剧的时候随机掉落一点时代背景和真实人物,喜欢的话一起探讨呀,有什么想知道的小故事也欢迎下单。
千秋时间线整理:
感谢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5353618/
约公元575年,晏无师捡到了坠崖的沈峤,故事开始。
577年,北周攻打北齐,北齐亡,城阳郡主穆提婆投降北周,后以谋逆罪被杀。(穆提婆的母亲就是陆贞传奇的原型陆令萱,被于正洗白了)。
578年,周武帝宇文邕逝,周宣帝宇文赟继位,同年,宇文赟忌惮齐王宇文宪,杀之。历史上宇文宪只有六子,并无宇文七郎。
579年,宇文赟禅位太子宇文阐,自己则称天元皇帝,有五位皇后,其一为杨坚之女杨丽华。
580年,宇文赟逝。
581年,随国公杨坚篡位,建立隋朝,宇文阐被杀,北周亡。
582年,陈朝陈叔宝继位,史称陈后主。
589年,隋灭陈,南北朝结束。
604年,隋文帝杨坚逝,杨广继位。
目录:
1. 隋朝的宗教政策
2. 陶弘景
3. 沧浪剑诀
4.《千秋》里的人物姓名
5. 突厥和吐谷浑
6. 陈郡谢氏
7. 正文:皮杯儿与喂药器;彩蛋:世家的兴衰
8. 玉体横陈冯小怜
9. 太穆皇后窦氏
今天谈谈千秋中出场的另一个戏份较多的女性历史人物,窦言(历史上没有名字,以窦氏称之)
《千秋》中窦言这个小姑娘目睹了宇文赟弑父经过,逃到边沿梅这里为沈峤所救。(宇文邕近代考古推测为服食丹药过多致死,不过确实和儿子关系像仇人)
历史上的窦氏则鼎鼎有名——
她后来嫁的丈夫叫李渊,生的儿女分别为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平阳昭公主(!!!!!英雄儿女啊!!!)
窦氏的母亲是宇文邕的姐姐,所以自幼被宇文邕养在身边,关系极好。这是位发量王者(羡慕的咬手绢……),出生的时候头发就过颈,三岁的时候头发和身高一样长(头顶每天肯定很重吧)。前面说过宇文邕娶了来自突厥的阿史那皇后,但是并不喜欢她。窦氏就悄悄的和舅父说:“四方尚未平静,突厥依然十分强大,愿舅舅压抑感情,抚慰阿史那皇后,以苍生为念。只需要有突厥作为助力,那么江南陈朝、关东北齐都不能给您造成忧患了。”那时候她才六七岁。
《旧唐书·后妃列传》: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尚幼,窃言于帝曰:“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武帝深纳之。
另一个和她有关的成语是“雀屏中选”。窦毅听说女儿劝谏周武帝的事情,对妻子襄阳长公主提出要求:“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于是,画两只孔雀在屏风间,让前来求婚的公子各射两箭,谁能射中孔雀眼睛,就把女儿许配给谁。
参与者超过几十人,都不合要求。李渊是后来才赶到的,射了两箭,分别射中孔雀的两只眼睛,窦毅大为欣喜,就把窦氏嫁给了李渊。(来自百度百科)
窦氏病死在唐朝建立之前,唐朝建立后,李渊将她追封为皇后,并且此后再未立后。
《旧唐书·卷十一·窦威传》:“威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至于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隆 兴,复出皇后。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
《千秋》中出场的女性历史人物有两位,今天我们先来聊聊冯小怜(广播剧中未出现)。
冯小怜在书中出现于沈峤落入桑景行手中时,桑景行为了折辱他,将沈峤与冯小怜相比:“不过冯小怜一视千金,你兴许没法与她一样,姑且就定个十金罢,约莫还是会有许多人愿意花钱来看你的落魄模样的,你说到时候晏无师会不会也来看呢?”
广播剧中约莫把这些只提到一两句,但对剧情无甚影响,反而让不熟悉历史人物的听众更迷惑的段落都删去了。
冯小怜是当时齐主高纬的宠妃,这个名字或许比较陌生,不过说起“玉体横陈”,可能就都知道了。这个成语出自李商隐的《北齐》:
北齐其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北齐其二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着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绿帽游戏de王者段位选手高纬,他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冯小怜这么个美人儿自己欣赏太可惜了(=.=!!),于是在朝堂上开启了无遮大会,朝臣们超前点播,付费观看皇帝的冯淑妃……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北齐北周晋州之战的关键时刻,北周攻打晋州,晋州形势危急的时候高纬和冯小怜在围猎,高纬要回去,冯小怜说再跑一圈吧,然后晋州就被破了。
这还不算完,高纬收拾收拾旗鼓准备把晋州拿回来,齐军挖地道进攻,眼瞅着胜利在望,高纬叫了暂停(丫的你以为你是郎平嘛……),要让冯小怜一起来目睹自己的英姿。而冯小怜在如此荣耀的时刻,必然要光芒万丈的出场,这一梳妆打扮嘛,北周已经把地道填上了。。。
总结,冯小怜大概是北周派过去的……高级黑……吧……
——to be continued
下一节 窦言
千秋里有一些小细节我还蛮喜欢的,比如,在安葬流民时,讲到不要立碑以免别人以为有什么陪葬品而毁损尸体;又比如,在57章沈峤救回濒死的晏无师时,需要喂食:“晏无师就比较麻烦了,他无知无觉,顶多只能喝点肉汤,但他牙关紧咬,舌头堵在喉咙口,汤匙舀了汤根本送不进去,就算强行倒进去,最后也只会顺着嘴角流出来,这年头不是没有专门的喂药器,但在吐谷浑的小村庄,根本就不可能寻到这样的器物,无计可施之下,沈峤只得自己先喝一口汤,再撬开对方下巴,口对口喂进去,再用自己的舌头压着对方的,强行将汤汁喂进去,如此勉强也能让他喝上一两口。”
这里提到了古代喂药器的存在,出于好奇搜索了一下还真有(真的很难搜!)

图上的锅(?)叫长游银盒,是西汉时期用来给小孩喂药的器具,要放在锅体里,用锅把勺状的部分喂药,现存于河北博物馆。(视频来源: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711014240026651)无独有偶,中国药科大学博物馆里也有儿童喂药器的存在(但朝代不知)。

而晏无师调戏沈峤时,则以青楼中“皮杯儿”逗弄之。
以口含酒为杯,故称“皮杯”。在红楼梦相关中出现较多:
《红楼复梦》第十五回:“玉钏笑道:‘三位奶奶我不敢说,要敬二爷的皮杯,咱们十人都要一例施行。”
《补红楼梦》第十九回:“你叫他坐在你怀里,喂你一个皮杯儿,给我瞧着这么一乐,就算他谢了我了。
《品花宝鉴》第八回:“咱们陌陌生生的陪了一天酒,李老爷你想想,想到敬皮杯的交情,也就够了。”
高阳《红楼梦断》第三卷:“反正跳到黄河洗不清了!不偷人也是白不偷。来吧!我请你喝个‘皮杯’!”
世家的兴起可以从汉朝算起(一说可以追溯到刘邦政治集团和刘彻政治集团),到唐末结束,绵延数百年时间。研究此段历史的学者极多,如陈寅恪先生就是此中大家,这里仅粗浅的聊一点个人看法,也是我对很多历史权谋类小说判断是否架构得当的基本来源——政治权力的分配与社会制度和经济体系的关系。
夏商周时代为贵族政治,主要源于奴隶制中贵族对平民和奴隶占据的绝对统治地位,所谓的“世卿世禄”,把平民永远的拒绝在政治体系核心之外。
随着春秋战国的频繁战争,以秦朝这种军功最重的国家为代表,开始实行军功爵制,打通了平民向上升迁的壁垒,而百家学派的兴起,让国君直接任命职业官僚成为可能。然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才选拔机制的不成熟——察举制(长官考核人才推举给国家)让选派官员的范围逐渐被有文化传承的世家大族垄断。
东汉末年,曹操以权宦之子的身份兴起,推行了掌军,耕者有其田,吏治等削弱世家权力的政策,选拔人才也不拘一格,有著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传世。然而,曹丕为了夺取汉室政权,需要得到世家的支持,于是,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九品中正制,类似于绩效表考核,但打分权只取决于领导,那么打分的人又是谁呢?世家。皇帝可以有兵,但是治天下总得有人。能够入到掌权者眼中的人本来就是经过筛选的,政治权力的隐形分配就这样行成了。
与之相伴的经济制度是占田制,两晋时期有关户籍的一项法令规定,西晋占田令规定官吏可以按照品级的高低荫庇亲属,多者可以至九族,少者可以荫三世。宗室、国宾、先贤后人及士人的子孙待遇相同;除荫亲属外,还可以荫衣食客及佃客。由官吏自身及被荫庇者皆不需向国家赋税,朝廷收入减少。最后由一般民众负担赋税,这使得本身负担不轻的农民纷纷投靠在大地主名下。久之世族掌握了经济特权,与朝廷分庭抗礼。有钱有人有粮有地有兵,旁人能奈我何?这是在后来的北方乱世中各家能屹立不倒的基础。
所以,在魏晋南北朝中,世家层出不穷,失败的是某几个世家,成功的是世家这个阶级。我们最后看到的五姓七望,就是其中投资成功的幸运儿。
在这样的背景下,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就不难理解了。而所有不糊涂的皇帝,都会把打压世家放在长期规划中。不过世家本来就是支持开国的功臣,不能干的太直接,所以科举制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除了通过科举制扩展人才选拔的渠道,李世民编修《氏族志》时把山东士族放到第三位,他儿子高宗进一步下诏禁止五姓七望之间互相通婚。甚至废除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皇后改立武则天,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李治的政治智慧不低的,废除王皇后的原因有多种,抑制世家这点是个人意见,不一定正确)。而武则天庶族出身,先天和世家不和,于是提拔了大批寒门士族,加上世家大族对于科举制的不适应,在武则天掌权时期,世家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然而安史之乱以后,熟读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世家大族卷土重来,荥阳郑氏连出十多位宰相和其他重臣,时人称之为“郑半朝”,清河崔氏奋起直追,也出了八位宰相,范阳卢氏则是走数量路线,有百位学霸考中进士。
所以,尽管科举制动摇了世家的基础,但如果历史平稳发展,世家的统治被代替可能要走上漫长的拉锯战。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同权倾一时的王谢毁于侯景之乱,白马驿之祸中,朱温先后干掉中枢大臣三十多人,世家在政治中心的势力基本被一扫而空。再加上前后的安史之乱,黄巢之乱,五代的战火,世家们的韭菜被收割了一茬又一茬,最后终因谱系散落,人才挂光,土地被占等等原因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历史逐步进入了官僚政治和皇权集中制的时代。
所以,贵族政治的贵族像个体老板,世家统治的世家像入股股东,官僚政治的官员就是职业打工人了。在一个正常的稳固的王朝中,所有的权力架构都不能脱离社会实际而存在(王莽为何失败——步子太大扯到那啥了),也希望所有写这类小说,尤其架空小说的作者,构思的时候慎重考虑这一点。
本节鸣谢freaky ^.^
——to be continued
下一节 一定要把冯小怜写了!
毛毛老师《千秋》中的“美人哥哥”一出,我捂着胸口倒地 =.=!!!
这个情节始于晏无师被打坏脑袋(真的坏了!)分裂出一个叫“谢陵”的人格,后边也有说,晏无师出身陈郡谢氏,他的高傲大概是刻在血脉里的,当然,他也确实当得起这份傲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隐藏在皇室政权后,隐隐的操纵政权长达百年。世家的形成,源自于可以自有土地,耕奴和军事力量的坞堡,当然,更离不开对文化的垄断。(下一节会稍微展开讲一讲)我们知道在隋唐以前,科举制尚未实行,人才的培训和上升途径基本上把持在世家手中,当能任事的官僚集团都出自世家的时候,其力量可想而知。陈郡谢氏以淝水之战大胜苻坚而流传青史,与“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其中的著名人物随便数一数,有淝水之战谈笑间制敌的谢安谢石谢玄,有“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谢道媪(她后来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有“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占八斗,我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的谢灵运(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也有被李白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称赞的谢朓。天下文脉,钟灵毓秀,可见一斑。
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终结于侯景之乱。梁武帝晚年,侯景发动叛乱,挟持武帝并实际掌权长达四年之久。他统治下的建康不啻于人间地狱:
- 衍城内大饥,人相食,米一斗八十万,皆以人肉杂牛马而卖之。《魏书·卷98列传第86 岛夷萧衍传》
- 横尸满路,不可瘗埋,烂汁满沟,而众心犹望外援 《资治通鉴·卷162 梁纪十八》
- 景食稍尽,至是米斛数十万,人相食者十五六。...城中积尸不暇埋瘗,又有已死而未敛,或将死而未绝,景悉聚而烧之,臭气闻十余里。” 《梁书·卷56列传第50 侯景》
而王谢两大家族因为曾经拒绝过侯景的联姻而基本被屠戮殆尽。这一年是548年,如果按575年晏无师40-50岁来算的话,他出生在525-535年,侯景之乱的时候13-23岁,或许庆幸他是一个中二少年,选择了逃家?然而一夕之间亲人俱丧,昔日种种皆为尘烟,哪怕是晏无师,心里也总是存着旧事的吧?所以,才有了心思似琉璃的谢陵。
史载,公元579年,始兴王陈叔陵生母去世,挖掉了谢安陵墓,而将生母葬于此。此时还活着的谢氏族人谢贞就在陈叔陵帐下任主簿,但却无力阻止陈叔陵挖坟葬母的行为。谢氏往昔辉煌,已被历史雨打风吹去。
不过陈郡谢氏第一次出场,是沈晏二人在酒馆中听到了论天下大势的临川学宫弟子谢湘,被嘴炮王者晏无师小试牛刀的攻击了,以晏无师的性格,家族小辈要照顾一点啥的,不存在的。。。
——to be continued
下一节,简单的聊一下门阀世家的兴起与衰落(和千秋关系不大)

北周(图上的西魏,后被北周代替)的邻居们除了天天相爱相杀的北齐南陈,就是吐谷浑和突厥了。
先说吐谷浑吧,吐谷浑为慕容鲜卑的一支所建,历来爱好和平友好(大雾),在激烈变化的天下战局中大概居于现在的青甘大环线附近,默默无闻型选手。唯一比较有名的大概是他们的末代可汗叫慕容复,这个名字被金庸老爷子相中,遂成天下表哥代表?
突厥在北周乃至隋唐时期就比较强大了,从汉到唐,北方游牧民族的变迁大概是匈奴——柔然+鲜卑(北魏)——突厥+鲜卑(北周),北魏和柔然是老对手了,著名的《木兰辞》中,木兰出征就是和柔然作战。北魏把柔然打的七七八八后突厥趁势崛起,对后来的北周北齐政权都形成了强大的威胁。北周、北齐争相讨好突厥,以至于突厥可汗都说:我南边的两个儿子非常孝顺啊!我何必担心没有财物呢?”
时佗钵控弦数十万,中国惮之,周、齐争结姻好,倾府藏以事之。佗钵益骄,每谓其下曰:“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
北周为了伐齐大计,频频交好突厥,并迎娶阿史那氏为皇后。(这里有一段小故事涉及到后续人物,下回再禀)。
之后北周灭了北齐,北齐宗室高绍义逃奔突厥,突厥佗钵可汗当即拥立高绍义为北齐皇帝,并召集突厥各部表示要帮高绍义复仇。开始为了迷惑一下北周,还派人先送了点礼。后来突厥进攻幽州,北周幽州总管刘雄为了阻止突厥劫掠百姓,出城作战,但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壬申,突厥遣使献方物。
宣政元年四月,突厥寇幽州,拥略居民。雄出战,为突厥所围,临阵战殁。
对此周武帝是很愤怒的,率五路大军准备讨伐突厥。然而,途中重病,不得不班师回朝,随后病死。
他的不肖子孙宇文赟,对着他的棺材就喊,你死的太晚了!也不知道武帝会不会从棺材里气的跳出来。
大义公主,出自北周宇文氏,本来的封号是千金公主,嫁于突厥沙钵略可汗。北周灭亡后,杨坚为了通过她笼络突厥,赐公主杨姓,编入杨家宗谱,改封“大义公主”。后来,因写了一首诗思念故国被杨广猜忌,适逢启民可汗来求亲,杨广就以杀死大义公主为条件让启民可汗出手了。
义成公主,出自隋朝杨氏,在突厥生活近30年,先后嫁给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后三个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615年,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兵南下,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大军包围。隋炀帝派人向始毕之妻义成公主求救。公主遣使告知始毕可汗“北边有急”,始毕在九月撤围而去。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弑杀于江都,翌年宇文化及被夏王窦建德所杀,萧皇后亦被窦建德俘虏。当时始毕可汗已死,其弟处罗可汗继位,仍娶义成公主。义成公主听说后,派使者迎萧皇后及其孙杨政道入突厥,窦建德以兵千骑护送,并送上宇文化及的首级,杨政道则被立为隋王,延续隋朝社稷,义成公主无疑是幕后的主导人物。
处罗可汗在位一年即生病,义成公主给他吃了五石散以后就死了。义成公主以其子奥射设丑弱,废黜不立,改立处罗可汗之弟咄苾,是为颉利可汗,自己仍改嫁于颉利可汗。
此后,义成公主仍在推动颉利可汗与唐为敌。例如武德六年(623年)的马邑之战,本来颉利可汗想向唐朝求婚,并按唐高祖的要求放弃进攻马邑,但在义成公主的坚持要求下攻下马邑。
630年,义成公主被唐将李靖所杀。
历史或许是个轮回。
--------to be continued
1.真实历史人物。这里主要说一下杨坚的姓氏。杨坚在《千秋》中出场的时候名为普六茹坚(差点以为是路人NPC),隋朝建国前夕改为杨氏。这是为啥呢?
让我们往前倒腾的稍微久一点,到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的时候。在五胡乱华以后,拓跋鲜卑一统北方,建立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以后为了巩固统治,积极推行汉化活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胡姓改为汉姓,皇族姓氏”拓跋“也改为”元“。当时的鲜卑姓氏和汉姓的对照如下(出处见水印):

后来的北魏皇帝元修和丞相高欢不合,于是元修跑到长安宇文泰那里,企图依仗宇文泰的权势兵力废掉高欢,从此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后东魏变成北齐高氏政权,西魏变为北周宇文氏政权)。当时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和杨坚的父亲杨忠,就跟随着宇文泰建立了西魏政权。
宇文泰推行鲜卑化,反过来赐予这些汉臣胡姓。于是公元537年,李氏变成了大野氏,杨氏变成了普六茹氏。(李世民:请叫我小野,不,大野二凤。。。)
公元580年,杨坚下诏:“诸改姓者,宜悉复旧。”从此恢复汉姓。(大野二凤:还好我二十年后才出生,这个名字好难听……——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9年)
2.千秋中一些奇奇怪怪的名字出处:
昆邪,狐鹿估南北朝时并无其人,这两个名字应该都出自汉代匈奴(昆邪/浑邪王,狐鹿姑单于);
段文鸯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出自段氏鲜卑,出现于史书记载的年代为公元310年左右,《千秋》时早已作古,所以应该也只是化用;
汝鄢克惠,一个特别适合武侠的名字,似乎一出场就带仙气风范。历史上并无其人。甚至姓汝鄢的名人也不可考。不过”汝鄢“这个名字确实在百家姓中,可能传人极少吧。
感谢这位豆瓣大神的统计:https://www.douban.com/note/590741250/?_i=1876505mzmApO4(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可以看一下)

频率最高的10个姓是林、苏、顾、沈、白、李、叶、陆、秦、陈,这些姓氏总计占25.1%。(沈峤……)
而现实生活中,据公安部2023年全国姓名报告(对,还真有这种奇奇怪怪的文件……),男性新生儿使用频率最高的十个双字名字依次为:沐宸,浩宇,沐辰(这个读音这么好听吗,双杀了),茗泽,奕辰(原来是因为”辰“好听嘛),宇泽(看来”泽“也不相上下),浩然(”浩“字加入战场),奕泽,宇轩,沐阳。其中,沐宸使用人数达2.3万。
女宝宝最常用的十个名字为:若汐(这是受步步惊心影响?),一诺,艺涵,依诺,梓涵,苡沫(感觉自己文盲了),雨桐,欣怡,语桐(yutong继沐宸以后双杀了),语汐。其中,有1.8w个若汐宝宝。。。

本节鸣谢阿月,花姐,freaky
to be continued
下一节,待宠幸的有很多还没想好翻哪个牌子……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首流传千古的《沧浪歌》(又称孺子歌)分别被《孟子.离娄上》和《楚辞.渔父》收录。事实上,这首民谣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广泛传唱。
沧浪是汉水支流,屈原被流放时途径沧浪河,感慨“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旁边的渔夫听到了就用这首歌相和,意为“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孔子对《沧浪歌》则是另一番解读,他对学生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这段话是孔子给学生讲课时说的,大意是说:水清就能濯缨,水浊只可洗脚,这都是由水本身决定的。 据此,孟子引申曰:“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尚书.太甲里则更直白的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也就是说,事情就在那里,结果取决于个人自己的选择。
千秋里,这首歌也可以视为隐含了玄都山以及沈峤从出世到入世的选择转变。
回到读音上来(绕圈子永远回不到主题苦手就是我*.*),作为地名/水名的“沧浪”音阳平(二声)。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浪,音郎。沧浪,水名。缨,冠系也”。我知道这个发音是因为去苏州的沧浪亭时被科普过。不过,在中华语音体系千百年的变迁中,这个字的日常发音四声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现在究竟应该怎么读的问题,我专门请教了读汉语言系的姐姐,回答如下:
“我觉得表示水名和地名的时候还是得读二声,其他意思可以读四声。因为几次普通话读音修订的大原则都是从俗从众和简单化。但是涉及地名的因为各种原因一般还是保持原读音(一般原读音都是保留的古音)。”
考虑到千秋的时间在南北朝时期,沧浪应该还是汉水支流的地名,理论上应该是阳平声,不过考虑到现在的语言环境,四声应该也是正确滴~(顶锅盖跑下)
所以,你是怎么读的呢?
to be continued
陶弘景在《千秋》里可以说得上是“江湖上没有爷,但是处处都是爷的传说”,故事紧紧围绕他所著的五卷《朱阳策》展开。
历史上的陶弘景也是一位牛人,他拿了至少四个phd学位:文学,医学,化学,天文。本职道士,副业医生,兼职驴友和通讯作家,还时不时的炼点丹赚个外快。
作为科研工作者的Professor Tao曾经做过关于螟蛉的打假工作。螟蛉的故事来自春秋时代《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当时古人以为,蜾蠃有雄无雌,无法生育,于是取小螟蛉来抚养,所以在古语中“螟蛉”成了养子养女的代名词。陶弘景读遍所有典籍,虽然得到的都是这个说法,然而,本着科学家的好奇心和职业素养,他亲自去观察了一下。首先发现,蜾蠃有雄无雌的说法是错的,这让他大受鼓舞,接下来的观察让他进一步得出结论:“蜾蠃负螟蛉”,并不是好意,而是拿螟蛉供它们的幼虫当食物。于是陶弘景在他的《本草》标注里纠正了这一误传,“杀以为饲,以饲其子”,这才接近事情的真相。“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只是古人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陶弘景还是千年名企的CEO。世人常说的“茅山道士”——茅山派由陶弘景所建,他被元代茅山宗追为第九代宗师。
政治影响上不得不提到他的好基友萧衍了。我们都知道梁武帝信佛,不过他亲封的国师却是佛道兼修的陶弘景。这可能和他即位时候陶弘景的支持不无关系。
萧衍原本是南齐的雍州刺史,在乱纷纷的争斗中获得了权柄。手握大权的萧衍和大臣们商议采用什么国号的问题,但是商议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确定下来。萧衍原本就认识陶弘景,知道他在深山修行日久,于是就把这件大事交给陶弘景来决定。
陶弘景早年就精通易理,他按照易象进行推演,得出“梁是应运之符”的结果,于是萧衍就确定以“梁”为国号。接下来,择定登基日期和时辰等事,萧衍都交给陶弘景为他定夺,陶弘景一一为他推算出来。
后来梁武帝对陶弘景深为倚重,每逢大事有垂询,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梁武帝频频邀陶弘景出山,逼得急了,陶弘景就画了两头牛回复:一头自由自在的吃草,另一头被戴上黄金笼头被人鞭打驱策。梁武帝收到画后认识到陶弘景想做一条咸鱼的人生规划(bushi),就放弃了请他入世的想法。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总结:陶大大,您真的不是穿过去的吗?
——to be continued
《千秋》中提到的宗教主要涉及儒,佛,道三教。
儒学大家都很熟悉了。从春秋战国伊始,到两汉时期统治者为了政治目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达到巅峰。汉朝的儒学与先秦时代的儒学是不同,后者只是一种学说,而前者是为封建皇权服务的、经过吸纳百家学说而形成的儒学,它的本质已经不单纯。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多种说法,能经得起考证的通常认为是在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华。韩愈在上唐宪宗的《论佛骨表》中也说,“佛者,……自后汉时流入中国……汉明帝时始有佛法”。
道家思想起源老庄,作为宗教形成通常认为始于东汉末年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张道陵也被称为“张天师”。 南北朝時期经过葛洪、寇謙之、陆修靜、陶弘景(对,隐藏boss出现了)等人的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那么,为什么两汉之后儒家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改变了呢?这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的至暗时刻之一——五胡乱华。自两汉结束以后,如果不考虑短暂统一的两晋,两汉到隋建立,中国经历了共783年的混乱史(没错,快一千年了)。而五胡乱华,率兽食人,更是对文明和生存希望的不断践踏。在这乱世,对于手握权力的人来说,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灾难。在自身无能为力的时候,把希望和信仰转向宗教也就顺理成章了。
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奇葩皇帝对不同宗教的狂热,比如著名代表梁武帝,其对佛教的爱甚至随着”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而流传千年(也为后世三次灭佛留下祸因)。上有政策扶持,僧人这个身份的好处又多,佛教自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然,这和佛教本土化的改革也不无关系。
说到隋朝的宗教政策,就不得不提到这其中的Go-to guy杨坚(普六茹坚)了。他本人幼时在佛寺长大,有个乳名叫”那罗延”(佛教神话中的诸天神王),对佛教有自小耳濡目染的好感。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夺了外孙的王朝之后,必然要论证政权的合法性。如小混混刘邦也要来个“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哦不对,走错片场了——是集齐七龙珠召唤出白蛇给自己上buff;到了杨坚这儿,《隋书》中记载“……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证明他生有异象,乃天命所归。因此后来杨坚常和大臣说:“朕尊崇三宝,归向情深,恒愿阐扬大乘,护持正法。”在朝廷的鼓励之下,寺庙人数得到了飞跃式的上升:
“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
道教对于杨坚权力的攫取与稳定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下面这段出自https://www.163.com/dy/article/HSLAQGF50543L1HK.html)
《隋书》记载,在北周武帝死后,杨坚逐渐表现出意图取代北周王朝的想法,这个时候,到时张宾等人投奔杨坚,为其出谋划策。
《隋书》说道,“道士张宾、焦子顺……并私谓高祖曰’公当为天子,善自爱’”。
这几位道士私下里向杨坚进言,说杨坚应当登基作天子。
除了向隋文帝杨坚献媚之外,这些到时还积极地利用道教思想体系中的符命、谶纬之说,帮助杨坚打造舆论,制造隋朝取代北周王朝顺理成章的舆论潮流。
隋文帝也投桃报李,对这几位道士大加封赏。例如《隋书》记载,道士张宾因为能够揣摩上意,帮助杨坚制造舆论,“由是大被知遇,恒在幕府”。
《唐会要》记载,开皇八年(588),道士焦子顺能够操纵鬼神,向隋文帝杨坚献上符命,受到杨坚的赏识,在杨坚创立隋朝后,他获任“天府柱国”,此后,杨坚每次有重大决策之时,都要询问焦子顺的意见。
不仅如此,为了表示杨坚对他的恩宠,便于随时接见焦子顺,他特意在皇宫附近修筑了一座道观,名为“五通观”,尊称其为“焦天师”。
而且,隋文帝使用的年号“开皇”也有着极为浓厚的道教色彩,《隋书》中对这个年号做出了极为详尽的解释。
《隋书》写道,“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开皇,是其年号”。
由此可见,“开皇”这个年号源自道家经典,具有开启新劫运的神秘意味。所谓一“劫”是道教思想体系中的一种纪年方式,一劫就意味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由此,我们可以隐隐约约的窥见,在南北朝末期,各家宗教确实以自己的手段在支持着所选政权,千秋在此基础上添设了武道设定,不过,或许不仅是想象?毕竟在不远的将来,就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了,因此,说不定在那个时候,真的有这样一个庞大而令人迷醉的江湖?
——to be continued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大家的猫耳有这种改版吗 (奇拉漫游)
- 作品讨论|花卷的六部商剧简单盘点~~跟我回家吧老婆们(主楼... (花絮袭人)
- 闲聊|从20年开始听剧,到现在我的top依旧是小青山 (小橘汁)
- 闲聊|假如表情包有声音,你想把广播剧里的哪些片段做成表情包 (白星南)
- 新剧速递|有声剧《地中行》涅槃&小红 (互攻)旁白:半坛醋 ... (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