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管理|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就是很难用逻辑和语言去证明
来自:无用之言
王德峰老师经常说,中国的哲学,儒道佛,都不是靠逻辑的,你无法要求释迦摩尼去给你证明什么。
开始我真的不太理解,这天下还有“讲不出来”的道理?那算什么道理,你不去证明,那我怎么去相信它是对的,万一你胡说八道,故弄玄虚呢?弄得跟大师王林似的怎么办?
过了好久好久,今天我一下就,好像明白了。
就从“欲速则不达”说起正正好好。
“ 追求速度,反而做不到。 ”这就是个反逻辑。按照逻辑来说,做事情,当然是越快做,越早就做完对吧。好比考试,大家都坐在考场,你快点写,认真写,你怎么可能反而越晚交卷呢?
这个事,就无法完全用语言和逻辑讲出来,怎么讲,都辩不过,你只要刚一下,我必定哑口无言,我是真的解释不了。
但欲速则不达这个想法,确实已经进入了我的内心了。至于他是怎么深入的,自然是靠生活的阅历,一点点的沉淀下来的。
对“欲速则不达”的领悟,几乎是道家的敲门砖,道家强调阴阳,一切事物都会走向它的对立面,我们自然马上想起那个太极的图,互相转化,且阴中还有一点阳,阳中还有一点阴。
速则达,是存在的,并非它不存在,速而不达,同样也是存在的,二者就这么矛盾者,又同时存在。
谁欲速?我,一个体质教育出来的人。在体质教育当中,要强调“能力”,“天赋”,“效率”,“成功”。这些词是几乎刻在人生的骨头上的词了,我对这些词深信不疑,认为他们是“极其正确”的。
我活了三十多岁,我一直觉得,做一个有能力的人,做一个追求效率的人,去追求成功是绝对不用质疑和怀疑的。
但是前两天有个我不知道是段子还是真事,这个话触动了我。
一名中国的留学生在新西兰读书时,写了一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论文。 结果,新西兰的教授,给出0分的成绩。
我们从小推崇的“名言”,为何不受外人的尊崇? 该论文被教授判为0分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苦中苦”,而是“人上人”。 教授对这位学生发出几句灵魂的质问: 为什么要成为人上人? 这就意味着有人下人,那他们怎么办? 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将人划分等级? 人上人的阶级区分,难道没有违背公共意识?
是啊,能力,天赋,效率,成功,全都隐含着另外一个词儿啊,一个班60人,总有最后一名,总有相对没天赋的,总有效率不高的,总有不太成功的,我们不要做这些“低级人”。
我再重新捋一下。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人想尽快取得成功,取得成绩,现在的网上,感觉28岁买不起房特别失败,35岁没车,根本就是乐色,必须要提前啊,28岁应该月薪3万,35岁应该住在别墅,当霸道总裁,45岁应该身价过亿。所以想快点成功是目前我觉得很普遍的心态。
而这个心态的根源,可能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意识形态:“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思想,这种思想等价于“ 精英思维 ”。
注意,这里并没有否认这种思想本是错误的,而是说,这种思想的普遍大量的存在可能存在了问题。
那么想理解欲速则不达,需要的不是逻辑能力,甚至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胸怀,甚至是一种心态,就是问自己:“我为什么那么着急?这世界真正的成功就是有钱,当霸总么?”
当你经历过一些人间的事之后,你就开始不仅能理解“欲速则不达”,你甚至也能理解为什么,某女歌手,非要去做个基金会,到处义诊,给穷人看病;你也能理解,为什么皮肤有点黑的男演员,为什么非要重金去修建一所所乡村的学校。你也能理解,为什么威尔史密斯说自己几十亿美元身价,还是不快乐。
当你真正心里能理解欲速则不达的时候,我觉得可能,你也就离真正的成功近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社会规律|我发现变优秀不会让你得到爱 (momo)
- 社会规律|我发现很大一部分人更重视不经常联系的人 (Airlock)
- 社会规律|我发现国内只有两种新闻 (望穿秋葵)
- 社会规律|我发现年轻人的能量好像在降低 (HHHH)
- 社会规律|对瘦子的隐形恶意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