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分享|跨专业考研-社科院社会学专业经验分享
来自:徘徊者
第一次鼓起勇气在本组发帖,如果有什么违规还请大家提醒,很珍惜房子~
这个帖子是关于零基础跨专业考研的一些个人经验,包括择校、专业课备考、初试复试等方面,基本上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方法,希望能够对同样跨考的友友们有一点点帮助!❤
先说下本人情况:本科是深圳某中外合办大学的会计学专业,大三左右开始萌生对社会学的兴趣,毕业后开始准备24考研(不出国的原因是本科期间做了少量农村调研,还是想基于中国的社会环境做研究)。考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除了政治看徐涛的网课之外全程在家自学,初试427分专业第一,复试第三,总分专业第一已拟录取。

一、择校
很多人说考研“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认为,如果你没有很严重的梦校情结,希望在能力范围内以上岸为目的、选择一个尽可能好的去处,择校的确是值得多花些时间的,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考研还存在一些信息差、隐性不公平的情况,选择一个相对公正友好的学校很有必要。
首先就是考虑地理位置、学校水平、学科评级、感兴趣方向的师资力量等等,大家肯定都知道,我就不赘述了😂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友友还可以在官网了解下,学校是否有主办的期刊、负责的国家项目/基金情况、主办的学术会议等情况,资源多便于以后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可以注意避坑 ❗
1. 到院系官网上看一下公布的复试名单,里面一般会有学生的初试分数,这样可以大概判断这个学校给分松紧程度,以社科院23年的数据为例:

主要看两门专业课,可以在excel拉一下排序和平均数。社会学全都是主观题,学校的给分标准影响还是很大的。如果发现目标学校普遍过低(100分左右)甚至过国家线、院校线的人很少,说明学校比较压分,会导致没录取的难以调剂;普遍过高,说明学校放水或者太卷,进入复试后依然要面对激烈竞争。
社科院的特点是分差比较大但不乏高分,尤其是专业课二(研究方法),专业课一(理论)相对稳定。这说明学校给分还是比较合理、相对宽松,同时有一定的区分度,主要还是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回答完整性,这样就比较友好。
2. 还是院系官网,看复试方案和最终录取名单,并和进入复试的名单对比一下名次变化。
很多考研经验贴都不提复试,其实初试只是一部分,复试也很重要😂

复试方案重点看分数占比和权重。大部分学校都采用5:5或6:4的方法,最后折算成100分的总分按名次录取。大家可以自己化简下公式,比如社科院是总成绩=初试*0.12+复试*0.1。这说明该学校初试分就比较重要,复试不太容易逆袭(除非是表现太差或者本来分数接近)。其他学校要根据复试总分自己计算一下,看看占比。
但也有一些学校会采用初复试分数直接相加的方式,这时复试分数的可操作空间就比较大了。如果分差不大,大家进了复试也基本上是同一起跑线上。
另外,也要注意看复试给分 ❗ 如果发现有初试名次不高的人复试分数特别高,或者经常刷掉初试高分的,最好快跑。
3. 多在小红书微博贴吧搜搜,如果能联系到学姐学长,打听一下学校报考的生源如何,是否歧视跨专业考生或歧视本科出身。都这么努力备考了不要被这种隐形歧视刷下来!
4. 择校还要注意找一下历年真题,看看题型和题量。如果是跨考,这一年间其实很难掌握多深厚的理论基础,可以尽量选择出题比较常规的学校。
二、专业课备考
1. 理论框架建立
跨专业考研就是从零开始,要学的很多,但不要急着去买去看机构整理的材料,真的。我从5月底开始正式备考,看参考书,直到9月中旬才整理出自己的提纲,之后才开始背诵,其实时间是够用的。
由于社会学的知识点不是零碎、孤立的,而是一个理论家的思想体系和多个理论家之间的对话,所以从一开始,大家可以试试“抓大放小”的方法,一定要先理解,把理论框架建立起来,之后再去注意细节。
我的方法是先以学校指定的参考书为主,先通读一遍,读完之后凭回忆画出思维导图,大概长这样:(软件是xmind,其实手绘也可以)

不需要太详细,但要大概知道这位理论家基本的立场、主要研究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什么方法、提出了什么概念、著作有哪些。同时也可以思考一下不同的理论家之间有什么联系或不同点。
2. 结合历年真题查看考点频率
有了上一步的基础之后,这时可以抽空整理一下历年真题,总结一下重要的考点。

以上是我整理的院校20年真题。左列是理论家的名字,最上一行是年份,橙色框为名词解释,蓝色框为简答题,绿色框为论述题。这样可以看出学校考察的内容集中于一部分重点的理论家,而有一些则不重要。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叠个甲,不是说不重要的就不复习了,毕竟每年出题风格可能会改变,只是说在跨专业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我们没办法面面俱到,拿到尽可能多的分就很好了)
3. 细化,输出背诵材料
这样过完一遍参考书,有了一些初步的印象后,再开始细化。我除了学校指定的参考书之外还略读了其他常见的教材,包括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等,查漏补缺把知识点全面地整理下来,当然也可以在大家手头资料的基础上增删。
由于有了第一步的框架,这时候再整理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就可以一边整一边记忆了。 我还是喜欢用自己整理的提纲,因为符合自己的背诵习惯和思路,收的材料总感觉是别人的😂

这样做出来的思维导图既有单个概念的解析,也有概念丛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论家完整的思维脉络,无论是名词解释还是论述都可以用得上。
4. 从输入到输出
考研毕竟是应试,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有“做题回答”的意识。
有很多人提到,初试之前一定要完整做一套卷子。的确如此,不过由于社会学要写的太多了,总会有一种恐惧心理,不敢去做完整的卷子。我建议是可以提早开始,从名词解释练起。
我是在第一轮背书的时候也就是九月底开始做题的,也很简单,当天背完之后随便抽一两个名词来写,要尽量控制时间和字数(我目标院校的名词是7分/题,大概是7分钟150-200字左右)。最开始其实大脑一片空白,写出来也很不书面语,这都很正常,没关系!慢慢写慢慢改,会有质的变化的。
我自己写名词解释一般是5句话:1.这是xx理论家在研究xx时提出的概念;2.概念的定义,“是指什么”;3-4.展开说一下内容;5.该概念的意义和影响。
随着背诵熟悉度的加深,简答题和论述题也可以开始准备了。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大概把思路写一写,再看答案来修改。
我写的简答题基本上就是字数更多的名词解释,没啥好说的。
论述题在写作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下结构,一定要分点回答!
举例:“结合现实现象分析文化资本理论。”(还是布迪厄……)
(1)简述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概念,文化资本的定义、分类。
(2)详细阐述理论家是从什么方向论述这个概念的,是为了说明什么(和他的理论立场联系起来)。
(3)现实中有哪些现象体现了文化资本的类型。
(4)对这些现象进行评述,对这一理论的意义进行评述。
在试卷上写一个完整的框架很重要,尤其是时间不够、写不完的情况下。我初试的时候两门专业课各有一道论述题没什么思路,但还是分了几点(引言、正文、总结),字数不多,但最后的分还不错。其实老师考察的目的不是要挑选出背书机器,而是挑选出思路清晰、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因此在平时训练的时候,的确可以花点时间在积累论述题的思路上。
另外,有些学校爱出一些理论结合实际类型的论述题,比如“请用社会学理论分析xx现象”。这种题目灵活性更大,也不是单纯的理论背诵。对于这种题型,建议是可以在备考期间抽空看几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不是看内容,而是学习一下论文的写作结构,从社会现象的背景、表现、原因方面陈述,再通过理论来分析。
以上主要是专业课一(理论部分),专业课二也可以这么学,不过社会学研究方法相对来说更零散一点,所以不整理那么详细的背诵材料也可以?
三、公共课备考
1. 政治
政治我是买了徐涛的强化班网课,但教材用的是肖秀荣精讲精练、1000题和肖四肖八。因为专业课一直看书,政治实在是不想看书就听的网课,感觉徐涛讲的还不错)另外还买了苍盾政治小程序的题库,用零碎时间刷刷题。
在时间线上,大概是6-7月听马原,7-8月听史纲(同时开始做马原的1000题),8月下旬听完道法(同时开始做史纲的题),9月-10月上旬听完毛概和习思想,之后开始再自己复习一遍、关注一些细节,刷选择题。前期比较轻松,到9月开始大概每天花一小时在政治上。
史纲、毛概和习思想大家可以自己画一个时间轴,背的时候很清晰,如下:

11月中旬肖八出来之后就做肖八的选择题,做一套的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之内吧,做完之后再查漏补缺,如果一道题错了就把那一章节的知识点都看一看。同时关注一下时政热点。这段时间强烈建议大家做一下历年真题的选择题!做过了之后发现真题和市面上的模拟题风格还是不太一样,真题还是很灵活的,提前适应一下。
12月上旬肖四出来之后,就是狠狠的背肖四。除了肖四押的题目和知识点之外,学一下肖四是怎么抄材料的,因为最后在考场上分析题还是靠抄材料。另外推荐看一下张修齐的十页纸,他和肖老师是一个团队的。其他的资料个人感觉没有太大必要,看一套资料就好了,看的越多反而杂了。
2. 英语
因为我的本科是全英文授课,英语基础相对比较好,在这一科上没花太多时间,所以没有办法给什么网课和资料方面的建议,基本就是背单词,把2001-2023年的真题做了一遍。
背单词的话要注意语境,除了在app上打卡,也可以在阅读真题里面把不会的单词全部挑出来,花几天背完回头再读一遍文章,这样记得会比较牢。
唯一的建议就是大家买了作文模板不要只背,一定要多写几个大小作文,而且不要等到初试之前,从你开始备考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练习,写得再烂或者用再简单的单词也要先写出来,就像专业课一样。多练之后手感真的不一样,而且你会逐渐发现自己结构上的问题所在,就可以慢慢积累思路,也可以提速。
四、时间安排
关于备考期间每天的时间安排,大家还是要看自己的状态,并不是说花的时间越多越有用,关键在时间利用的效率。备考过程中,即使到12月我每天的有效学习时长大概也就8小时,但在该学习的时候还是比较集中的。
我一般是按初试的时间来分配各科目的学习,比如早上8:30-11:30学政治和专业课一,下午2:00-5:00学英语和专业课二,最好保证在这两段时间内都保持较为清醒的学习状态,以免初试时作息调整不过来。晚上两个小时完成剩下的任务再回顾一下,其中专业课加起来大概5小时以上。(作为p人我不太喜欢严格的时间表,反而会更加焦虑哈哈哈,一般就是列个任务清单,完成了就行,时间可以有弹性)
其实进入学习的状态还挺难的,毕竟大学期间学习比较放松,突然一下子要进入紧张备考状态也不可能。如果是现在开始备考,不用太纠结总的学习时长,但要关注一下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时间慢慢加上去就好了。
五、心态与决心
考研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对于非应届的脱产考生而言,不仅漫长,还有种种经济、精神上的压力。虽然我在一开始还是信心满满,也觉得自己可以接受任何结果,想着考不上就去找工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随着时间越来越接近12月底,一个人在房间里面对背了忘、忘了背的资料,面对错误率依然很高的政治选择题,我的心理状态也变得越来越差,也有失眠、心悸、吃不下饭诸如此类的情况,初试前一天在酒店里断断续续流了一天眼泪。
事实上,一直到初试分数出来的前一秒,我都不觉得自己真的可以上岸。即使是收到了待录取通知的现在,再回忆起备考时光,我依然觉得很痛苦,也不想在社交媒体上用轻松的一句话、一个表情包来美化考研的过程。学历越来越通货膨胀是一个社会问题,在考研这个压力传导的体系中,努力是个人唯一能做的事,但它的结果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控制,成功与否也不能用来定义一个人。
如果看到这里的友友们还没决定是否要考研,我想说,如果有别的选择(比如家里支持出国)或者不是非要留在国内,还是出国吧。如果并没有对学术研究有太多兴趣、只是为了考公和未来就业,也需要掂量掂量是否能承受花一年以上时间投入考试+学硕三年的时间成本,更何况社会学的就业懂的都懂……对于跨专业的考生,也需要想想,自己对社会学的兴趣是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知不知道社会学研究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你还不是应届考生,也可以多读读理论书、有条件的参加一些社会研究项目,看看这门学科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再做决定。
如果你想清楚了自己就是非社会学不可、非考研不可,这种决心在考研的过程中还是能带来很多动力的,剩下的就是把这种动力放到漫长的每一天的行动中了。从开始准备到复试、调剂,考研的全过程大概是一年时间,这一年中心态的失衡与崩溃是在所难免的,不要太苛责自己,但也不要丧失从崩溃中重建行动力的勇气。
我时不时会想起广东高考英语听说考试中测试录音设备的一句话:“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人生之海,何止于考研,也不一定是考研。如果在学习社会学的过程中能更加认识自己、更加理解身边的世界,那就是谁也不能夺走的宝贵体验。
这个帖子暂时到这里,复试相关的经验分享就等到25初试之后再更新吧。希望我的帖子对大家有帮助,祝福之后考研的友友们一切顺利,祝愿大家都能找到人生的帆与岸。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AMA/分享|【书单分享】博士期间可阅读的工具书目(含英文原... (么么家的小喵喵)
- 请问有研究者做教育学中AI相关的研究吗? (7even4u4ever)
- 搜后求助|量化社科美研选offer (還是摩曼港🪐)
- AMA/分享|助力实习|心理学市场媒体短视频 (发一个结局)
- 圆桌讨论|寻找同做性别研究方向的姐妹(谢谢姐妹们支持!...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