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秩序的第四个特征是利己和“熟悉定律”。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
来自:Da Yong
第四个特征是利己和“熟悉定律”。斯密相信人类由利己驱动,但他所谓的“利己”概念相比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意义要更为宽泛。此概念包含着人们所关心的这些利益——家庭、朋友等等。让我们回想《道德情操论》(TMS)的第一句话:“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一段来自休谟的《人性论》:“因为我们必须承认,人性的各种条件不论如何使人类的结合成为必要的,而且人的性欲和自然性情不论如何似乎可以使这种结合成为不可避免的。可是在我们的自然性情中和我们的外界条件中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它们对于那种必须的结合是很不利的,甚至是相悖的。在自然性情方面,我们应当认为自私是其中最重大的。我很知道,一般地说,自私这个性质被渲染得太过火了……我远不认为人类除了对自己以外,对其他事物没有任何感情。我相信,我们虽然极少遇到一个爱某一个人甚于爱自己的人,可是我们也同样很少遇到一个人,他的仁厚的感情加总起来不超过他的全部自私的感情(Hume 2000 [1739-4],3.2.2)。”)他们之所以是利己的,是因为我们独亲其亲,而对自我圈(188页)子之外的他人的利益毫不关心。但斯密似乎相信,这仅仅是人类本性的一个事实而已: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关心自己甚于他人,其次是我们的直系家人和挚友,紧接着是其他家人和朋友,然后是熟人,最后是陌生人。(无疑,把这一事实普遍化会有例外———例如有时我们对他人的利益比对自 己的更为关注——但这是基于总体趋势的考量。)这个针对他人的善意递减层级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同我们对他人的熟悉程度紧密相关的:我们对一个人愈熟悉就愈有可能关心他的幸福,反之亦然。我将这个原则称为熟悉定律。该原则也在人类社会组织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毋宁说斯密进一步采用的政治和经济建议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文化|人类社会的竞争终究是文化的竞争!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 (Da Yong)
- 文化|几乎是人类所有的综合体,技术、经济、社会、道德、艺... (Da Yong)
- 文明性|相比古希腊文明、草原文明,中国文明是非常纯粹的农... (Da Yong)
- 文明性|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主导世界秩序的文明,其鼻祖是古希... (Da Yong)
- 文明性|社会发展到一定规模才可能产生文明;等级是社会交往... (Da 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