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凯瑟琳·安·波特:魔术

ayi

ayi(志存高远。) 组长
2012-06-15 23:48:52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ayi

    ayi (志存高远。) 组长 楼主 2012-07-09 16:36:07

    同事当时整理的波特资料:

    作者简介: 凯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 1890-1980)美国南方著名女作家。1890年出生于美国的克萨斯州印第安河市的天主教家庭。童年时接受修道院教育,后抛弃信仰出走。曾任《评论家》周刊编辑,《落基山新闻》记者、艺术评论员。著有短篇小说集《开花的犹太树》、《灰色马灰色的骑手》、《斜塔》,长篇小说《愚人船》等。 波特是与威廉•福克纳、艾伦•泰特、罗伯特•潘•华伦等美国南方作家齐名的女作家,作品受到美国著名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和美国南方女小说家尤多拉•韦尔蒂等人的欣赏。 1922年,波特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玛丽亚•孔塞普西翁》。1930年,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开花的犹太树》出版,该书使她获得了1931年美国古根海姆研究基金会提供的资助。波特游历墨西哥,并且从墨西哥启程去欧洲。长篇小说《愚人船》中的航行路线同这次航行的路线完全吻合。 此后,波特又分别于1939年和1944年出版了小说集《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和《斜塔》。《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是波特最喜爱的作品,《斜塔》则获得了欧亨利奖。1952年,波特出版散文集《过去的时日》。1965年,《凯瑟琳•安•波特中短篇小说全集》出版,收录了上述三个集子中的23篇作品和5篇从未出版过的小说,获1966年的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波特唯一的长篇小说《愚人船》创作始于1940年,描写了1931年希特勒掌权之前,从墨西哥开往德国的一艘客轮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描绘了一幅“大难临头”的世界图景。 波特的小说大多没有离奇的情节,题材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故事多来自她的亲身经历。波特的波特在中短篇小说中构造了逼真的现实世界,对人物复杂性格与内心的描绘尤为出色,笔调优美,技巧娴熟。

    版权情况:波特的作品目前均由美国the permissions company代理,可直接联系。

    主要作品 1. 长篇小说: 《愚人船》( Ship of Fools,1962) :波特唯一的长篇小说,描写了1931年希特勒掌权之前,从墨西哥开往德国的一艘客轮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了一次航海旅程中乘客们的诸多“愚行”,揭示了二战前夕社会道德衰退、人情淡薄的现状与人类难以逾越的生存困境。小说以多视角的人物刻画和片断式的叙事方式为特点,运用了象征、讽喻等技巧。该书出版后大获成功,凭借丰富的艺术手法赢得了美国的评论家和作家的赞誉。 中文版由鹿金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出版。

    2. 短篇小说集: (1) 《盛开的犹大花》(Flowering Judas and Other Stories,1930),收录10个短篇小说: 《玛丽亚•孔塞普西翁》(María Concepcíon),描绘墨西哥印第安人的刚强性格和炽热的感情。 《魔法》(Magic),叙述了一个女佣给其主人布兰查德夫人边梳头边讲故事的场景。在女佣原先工作的妓院里,一个叫做尼内特的姑娘因为无法忍受老鸨的虐待而逃跑。老鸨在妓院厨师的帮助下,施展“魔法”,最终召回了尼内特。 《绳》(Rope),通过一对夫妻的争吵,展示宣泄、交流、理解、宽容和爱在婚姻中的重要性。 《他》(He),故事围绕Whipples夫妇的一个弱智儿子,以及给母亲带来了种种困扰、不安、羞辱和无奈展开。Whipples夫妇有三个孩子,唯独弱智的儿子没有名字,母亲自始至终称儿子为“他”。 《偷窃》(Theft),以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纽约市为背景,描摹了纽约的艺术家和文人。女主人公是像波特一样的作家兼评略家。围绕钱包丢失的线索,女主人公展开了与之有关的回忆。波特将主人公置于一种相对平等的前提下,展现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女性立场。 《梦中树》(That tree),透过对一个记者的梦想与心理活动的叙述,表现文人、艺术家们内心的矛盾,讽刺他们的幻想。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用意识流手法讲述了80岁的老祖母韦瑟罗尔在弥留之际的一系列意识活动。小说采用了特殊的时间结构和形式,使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错重叠。 《盛开的犹大花》(Flowering Judas),刻画了墨西哥民族革命中热烈追求信仰的女主人公逐渐发现真相的过程,以圣经中的叛徒犹大的传说讽刺了人对革命理想、宗教和爱情的背叛。 《裂镜》(The cracked looking-glass),对女性自我和性别政治进行了隐蔽的书写,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弱势地位。 《庄园》(Hacienda),根据1931年去墨西哥特拉帕亚克庄园观看俄国导演艾森斯坦纪录片《墨西哥万岁》的经历创作,关注二十年代末墨西哥土著印第安人的境遇和精神世界,以及当代墨西哥人(主要是土生白人和印欧混血)不同的文化心态。

    (2) 《灰色马,灰色的骑手》(Pale Horse, Pale Rider,1939) 中文版由鹿金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文版同时收录了《玛丽亚•孔塞普西翁》、《偷窃》等其他11篇故事。 原书包括三篇小说: 《老人》(Old Mortality),以波特本人童年到青少年阶段的生活经历为背景写成描述了小女孩米兰达从长辈构筑的旧日的浪漫生活中觉醒的过程。 《中午酒》(Noon Wine),以美国南方为背景,写一个专以搜捕疯子为职业的人被雇用疯子的农场主杀死的故事。 《灰色马,灰色的骑手》(Pale Horse, Pale Rider),运用《新约•启示录》中灰色马的死神典故,写了女记者米兰达与少尉亚当的爱情悲剧。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18年,以米兰达染病、病重、恢复健康为主线,通过米兰达意识的流动,把死亡与战争、瘟疫重合起来,在战乱、瘟疫的阴暗背景下展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3) 《斜塔》(The Leaning Tower and Other Stories,1944) 《证人》(The Witness),讲述曾是黑奴的Jimbilly大叔的故事,他提起奴隶制时的无动于衷,显示了废奴之后,南方黑人境况与心理却依然难以改变的现实。 《马戏团》(The Circus),女孩米兰达在马戏团目击死亡场景。 《旧秩序》(Old order),在崇尚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新价值观鼓舞之下,南方女孩米兰达试图挣脱旧秩序的束缚,寻找新的生活。然而,从小接受的南方传统观念教育已经在她身上打下烙印。徘徊在新旧两种秩序之间,米兰达内心的挣扎与困惑势所难免。 《坟》(Grave),米兰达和哥哥保罗在坟地里探寻宝藏的故事。米兰达捡到一枚戒指,发现了自己女性的天性。保罗枪杀一只怀孕的母兔则使米兰达思考到令人困惑的生死问题。 《斜塔》(Leaning tower),描写了年轻画家查尔斯于1931年圣诞节前后在柏林的几天生活经历,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柏林社会现实。查尔斯碰碎台灯旁的比萨斜塔雕塑,象征柏林梦的破灭。 《源》(Source) 《最后一片叶》(Last leaf) 《智慧之路》(Downward path to wisdom) 《一天的工作》(Day's Work) (4) 《凯瑟琳•安•波特小说集》(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Anne Porter,1965),收录小说《玛丽亚•孔塞普西翁》、《魔法》、《绳》、《他》、《偷窃》、《梦中树》、《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开花的犹大树》、《裂镜》、《庄园》、《老人》、《中午酒》、《灰色马,灰色的骑手》、《旧秩序》、《源》、《证人》、《马戏团》、《最后一片叶》、《坟》、《智慧之路》、《一天的工作》、《斜塔》,以及《殉难者》(The Martyr)、《旅行》(The Journey)、《无花果树》(The Fig Tree)、《假日》(Holiday)和Virgin Violeta等短篇。

    3.散文集: 《散文和随兴漫谈集》(1970),收录波特五十年来所写的约四十万余字的随笔、文艺批评、创作谈、诗作和一部未完成的传记小说《柯顿-马赛》。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002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