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与“调情志”
郭七七
是有感情的动物,正常人能对外界刺激作出适度和恰当的情绪反应。如“人逢喜事精神爽”,即遇到一些高兴的事情会手舞足蹈,欢呼跳跃,而遇到一些不高兴的事情则会表现出痛苦忧伤,焦虑悲观等负性情绪。但正常人的情绪反应是适度和恰当的,表现为生活中开朗、乐观、愉快、满意等积极的情绪总是占优势,这是人类热爱生活的表现。心理障碍和疾病者往往是受外界刺激后,不良情绪长期积累和持续发展的结果,因而在生活中负性情绪总是占优势,常常处于情绪困扰而不能自拔,积累成疾。 中国古代许多学者和医家都已经看到了不良情绪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危害,道家宋尹学派很早提出“忧郁生疾,疾困乃死”的思想。祖国医学在阐述疾病的成因时,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解释为人体发病的内因。《黄帝内经》指出:“七情致病,内伤脏腑,外伤气血。”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这说明情绪不良会破坏肌体的稳定和平衡,从而诱发疾病。有害“七情”不仅伤“形”,而且伤“神”。清代医学家喻昌在其《寓意草》里记载:“昔有新贵人,马上洋洋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正是因为“七情”太过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古代医家认为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必须注意调节情志,避免刺激,这是“养心”和保持人体健康之本。这一点已经被现代身心医学证明。许多病人在患病之前,往往经过情绪上的某种压力,持续的紧张和焦虑会造成心血管机能的紊乱,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同时,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的困扰会造成人们精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阻碍人创造力的发挥,使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 祖国医学为帮助有情绪障碍病人达到健身养心的目的,在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精神保健方法。如《黄帝内经》根据“五行”生克理论,提出“以情制情”的治疗原则:“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要求医生在治病时善于用语言激发患者产生某种心理及行为,来抵消或抑制原有致病的不良心理及行为,转移和干扰原来对肌体有害的情志,从而使之恢复正常,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如《后汉书》记载:某地有一太守,因忧思郁结患病,久治无效。后请华佗诊治,华佗闻得太守的病情后,开了一个奇妙的“处方”:他故意收取了太守的许多珍宝后不辞而别,仅留下一封讽刺、讥诮太守的信。太守闻讯勃然大怒,竟气得吐出许多黑血。不料黑血一出,多年来的沉疴顽疾也随之痊愈了。原来,华佗正是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以怒克思”治好太守的“心病”与“身病”的。再有中医的“脏腑辩证”论治,以脏腑功能(藏象学说)为基础进行中医诊断、治疗,其实质即是对人体生理、心理的双向动态调节。 当代的心理治疗应当有意识的结合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以提高当代人的认知水平,并且吸收传统医学中关于“养心”的理论与方法,以促进现代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心平健康学中级班高级班 (momo)
- 试药员的正规报名渠道有哪些? (老孔)
- 怎么能买到正规的润康产品? (爱到永远)
- 儿童营养,体重管理,糖尿病专题,健脾特饮专题等等,线上免... (赵军)
- 求书《心平耐寒》《坛经与心平学》 (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