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蛋老师 |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家长和孩子如何面对电子产品?
覃山学校
皮蛋老师 |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家长和孩子如何面对电子产品?
1.
关于,孩子如何使用电子产品,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如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a. 忧心+反对派:认为电子产品会让孩子上瘾,影响学习和专注力。担心孩子接触到不良信息,例如暴力、色情等。忧虑电子产品会影响孩子的视力、睡眠和身体健康。觉得孩子会缺乏社交能力,沉迷于虚拟世界。这些人认为需要尽可能地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他们特别认为,年幼的孩子应该完全禁止使用电子产品,他们认为电子产品的刺激会影响(甚至毒害)孩子的大脑(发展),他们主张通过更多的户外活动和实体的玩具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b. 适度-限制派:认为电子产品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它们。相信电子产品可以作为学习工具,帮助孩子获知识和发展技能。觉得电子产品可以提供娱乐和放松,帮助孩子减轻压力。认为适度使用电子产品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c. 冷静-平衡派:认为电子产品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主张制定规则和限制,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内容。鼓励孩子参与其他活动,例如运动、阅读和社交,保持平衡的生活方式。建议家长与孩子保持沟通,了解他们在电子世界中的活动。
d. 乐观-开放派: 相信科技能够促进教育发展,电子产品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认为电子产品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problem-solving 能力和科技素养。觉得虚拟世界可以提供更广阔的社交平台,帮助孩子建立更广泛的联系。相信未来属于科技,孩子们需要尽早接触和适应科技发展。
如果你是一个父母,你属于哪一派呢?
这4派都有一定的逻辑,让许多父母非常困惑 - 我到底要怎么办?
2.
我先说说自己的做法。 小石头目前的电子产品有一个英语学习机,家里有投影仪及电视机,还有偶尔可以借我的手机或电脑使用。
. 他可以在英语学习机上自由地看英语动画片,但有一个设定:每次最多至少看20分钟,20分钟一至就自动停止了,3个小时后会自动解锁,但实际上,3小时后,他多数会忘了这事,并不会说3小时后就一定会来看动画片。
. 周五时,他可以在傍晚看一部自己喜欢(选择)的电影或是动画片,有时候他看了,有时候他没看。
. 如果他有什么事情,比如要折纸,可以借我的电脑或手机来看折纸教学视频,这个情况是一阵阵的,有时很久没用,有时用得多一点。
. 周末,有时他无聊透顶时,会找我要手机纯粹地玩一下游戏,并不是每周末他都会这样,我一般会给他半小时时间。
总体来说,小石头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我觉得并不多,虽然原野认为是“多了”。
小石头在有伙伴的时候,目前基本上对电子产品基本上无感;如果只是他一个人,这就与环境有关了,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封闭且地方狭小,他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就很强烈,但如果在开放的宽大的地方,比如去年7月初在张家界的2周,他一个人也可以自得其乐地玩耍,让自己忙碌着。
3.
我属于哪一派呢?
我感觉自己,不同的时候,会在不同的“派”之间摇摆,有时是“忧心+反对派”,但这样的时候非常少,一来我是乐观派,二来我不是极端派。有时候,我属“乐观-开放派”,有时候我又会是“适度-限制派”或“冷静-平衡派”。
但我更倾向于“无派”,这种划分,实际上并无多大意义。
每一个孩子并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又包括了许多的不一样),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一个孩子的周围环境也不一样,年龄不同的孩子又不一样。 某一个家庭的“孩子电子产品使用条限”并不适合另一个家庭,我就发现 - 不少孩子对游戏完全无感,有的孩子对视频也没有多少热情,而有的孩子沉迷游戏不能自拨,这样的两个孩子的家庭自然会有不一样的“对电子产品”的心态及“条限”。
有的家长工作繁忙,并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那是不是需要让电子产品陪伴孩子? 还是也禁止电子产品,让孩子自己思考如何打发无聊? 或是他偷偷地去别人家玩电子产品?
我曾观察一个小孩子,他妈妈只在周末两天各给他半小时的手机或iPad时间,显然满足不了他的渴望,我看到当有机会时,他会凑到伙伴的手机边上。
中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我观察到太多的中学生,父母严格管制手机的使用,结果根本管控不了,这些父母悲观地表示:孩子已完全沉迷于手机了,手机完全控制了孩子。
于是,许多父母责怪电子产品,大骂游戏厂家。
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沉迷于电子产品,如果说沉迷于电子产品有不同的情况,不沉迷电子产品一样有不同的情况,各种情况,各种原因,并不简单。
4.
不妨不去聚焦电子产品,因为,不太可能请求立法要求禁止电子产品,虽然美国有运动在呼吁禁止1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社交媒体,就如中国也有各种游戏限制政策,但效果甚微。
从掌控(控制)感这一个视角来看,一个普通的父母,想一直(或永远)控制电子产品,并不现实 - 你不能让厂家停止电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你也不能影响别人家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一个人能最大掌控的只有自己,一个人能最大影响的只有自己最亲近的人。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是可以影响孩子的,在各个方面的影响。
5.
如果一个人能养活自己,他的生活方式让自己能处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他也享受自己这样的生活及工作和学习,那么他怎么使用电子产品都不是问题。 显然,这只有成年人才做得到,而孩子显然还不能养活自己,他们并不独立,他们还承担不了太大的责任,这必然的,他们会受到成年人的一些限制(或说要求),这些限制在成年人看来 - 是为了孩子更长远的利益。
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孩子过多地使用电子产品,是不利于他的成长的 - 这基本上是一个共识,从科学家研究或是普通人的感知,都是如此。年幼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专注于学习的极少,年幼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主要是为了娱乐 - 游戏、视频,大一点的孩子除了游戏、视频还有社区媒体。
心理学家及脑科学家通过MRI,观察孩子的大脑,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对大脑造成的伤害是“肉眼”可见的,是确凿的。就和长期虐待下的压力或长期饮酒对孩子大脑的伤害一样,会成为永久的伤害。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低龄孩子,最大的群体是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没有父母的照管,他们也不会像上一代的孩子游戏于田野山森之间,他们比城里的孩子更多地沉迷于现代科技产品。
我见过一个孩子,他沉迷于电子游戏,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就只考30分,但他智商正常,显然他完全没有学习,不然哪怕上课稍有听一下老师的,哪怕不做任何作业,也不至于考试30分。
有人说不给孩子买手机,但这样的孩子,没有父母的引导,自己没有手机,他们会去看别人玩手机。
学习和手机相比,学习是痛苦的,游戏会让儿童享受多巴胺的快乐,但多巴胺有一个问题 - 一旦适应了高水平的多巴胺的快乐,就难以适应低水平的多巴胺的快乐(快乐是一个相比较的预期反应),他们就更不会愿意去学习。
6.
但是,有的孩子,父母管控手机比较严格,最后他们也限入了手机的沉迷状态,就和那些农村留守儿童一样。 虽然都是一样的结果“沉迷手机”,但开始的情况并不是一样的。
多数城市的孩子最终沉迷于手机,原因是 - 他们在应试的路上,承受太多的压力,不堪重负,手机其实是成了他们一根救命的稻草而非压跨他们的那一还态下的一个结果。 如果没有手机,他们会沉迷于其他的东西,比如:帮派、酒精,或电视,或自艾自怜,等等。与这些相比,或许手机温柔得多,家长应该庆幸有手机还可以沉迷一下。
越来越多的城里的孩子在中学躺平,不愿意走出家门,关着房间的门,不分日夜地玩着手机。 不少家长打电话和我诉说这样的困境,询问如何让孩子离开手机去上学的秘籍?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时候,手机是在拯救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他们认为的反面 - 在伤害自己的孩子。
只有孩子身上的过度的压力离开后,孩子才可能慢慢地与手机保持适宜的(不过度,不沉迷)的关系,毕竟,救命的排序第一,当一个人承受着过大的压力时,保命要紧。
有一些父母感到不解,孩子压力大,他们需要放松,我能理解,但放松的方法有很多,为什么孩子只选择沉迷手机这一个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让人放松的方法的确有许多,但都没有手机这样方便、轻松、而且刺激。 运动也可以让一个人放松,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但运动辛苦啊,而且运动也不并不那么方便,更不用说也没有手机的刺激度大。再说,当一个人处于“要救命”的状态,他的理性基本上不在线了,他不会去选择其他的方法,就随手抓住最方便最能救命的东西,这个东西,显然手机是最佳的。
7.
追求幸福,或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 或者说,人对多巴胺的追求是刻在基因里的,这也是一个机制,大脑通过分泌多巴胺-这一套奖赏系统,让人们对各种需要有了一个大致的排序。 这一套系统,在现代文明之前,或说在原始人类的时代发挥最为有效。 那个时代,人类对生存(食物)及繁殖(交配)的需要是最重要的,在那个时间,人类的各种活动中,吃与交配时分泌的多巴胺也是最多的。
但这套系统可能没有预料到,现代文明的社会,“聪明”的人类发明(或发现)了更多的刺激多巴胺分泌的东西或活动,比如毒品,又比如手机游戏。
虽然一个人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后,那种成就感也是多巴胺分泌的结果。但是,人类虽然比动物聪明,但人类也像动物一样,并不喜欢动脑筋,并不喜欢思考,思考太消耗能量,太让人痛苦,只有很少人有不一样的天赋,他们更享受于学习中战胜困难后的快乐,或许他们的基因与别人不一样,因此他们比一般的人更爱学习,更享受学习。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不好,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雪上加霜的是,他还会遭到父母或老师的责骂,他的多巴胺分泌严重不足,但他又想要快乐 - 或者说想要活命,他能有什么选择?
手机是最佳的选择,应该感谢手机,手机拯救了他的生活。
8.
所以,如果父母不希望孩子将来沉迷手机,我的看法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能放纵孩子过度使用手机,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要能有快乐。
快乐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
长期的快乐,就是他的能力提升,他因为有能力,价值感强,这种快乐是持久的。
他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与世界联结更多,他会快乐,这种快乐也是持久的。
他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他有自己的追求,他喜欢创造,他会快乐,这种快乐是持久的。
如果一个有因为输出而感受到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持久的。如果你的快乐,主要是来源于输入,无论是电视、手机,还是哪怕高大尚的阅读, 你的快乐都可能只是短期的。
如果你不能输出,你可能有一种无意义感,除非你从来不思考,机械一般地活着。
一句话总结,如果一个人有着输出的快乐,他才能从根源(根本上)不会掉入沉迷电子产品或是输入的陷阱。
9.
孩子的童年必须是快乐的,不然,孩子在青春时,极可能沉迷手机。
快乐并不是相同的,农村留守儿童无父母的照管,他们享受着自由(过度)地使用手机的快乐,这种快乐与那些哪怕是极小的输出的快乐是不一样的,比如是件小小的手工作品,比如一个漂亮的数学思考过程,又比如和伙伴之间友好的互动交流。
同样是学习,有的孩子的学习主要是输入,记住老师讲授的知识,有的孩子则是有更多的输出:自己独立的思考,自己的创造。时间一长,输入型学习者,会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让问题的严重的是,他们同时还越来越少的快乐 - 因为没有输出。 而输出型学习者却完全不一样,他们学习不仅比输入型学习者轻松,而且他们还享受着思考和创造的快乐。
苦逼的童年,放纵的童年,都是不幸的童年,有着这些童年的孩子,更有可能进入青春期后开始沉迷手机。
如何面对电子产品,或许换一个视角就是,让孩子度过什么样的童年?
如果不希望孩子将来某一天沉迷手机,父母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 -
如何让孩子过一个“有更多输出”的童年?
10.
“更多的输出”是什么意思?
比如,都是去课外的艺术(画画)机构去上课,有的机构有模板画,孩子模仿着画;而有的机构,引导孩子完全地自主创作。 都是画画,都有输出,实在前一种输出更少,而后一种输出更多。
做数学题,有的孩子看似做了很多,但他们思考却很少,有的孩子做题或许少许多,但每一个题都思考深入,后一种输出更多。
这些输出,成年人容易辨识,但有的输出却是隐形的,比如人际的互动。 人际关系中,人的同理心高,他们的输出就高,有的人更主动,他们的输出也更多。 哪怕同样做一件事,扫地,我们无法观察,但或许有的孩子在扫地的过程没有一点输出,而有的孩子却有真实的输出。
有的孩子参加编程,有着可能很高的输出,但有的孩子编程可能还没有一个孩子做一个泥巴小人儿输出更多。
引导孩子“更多的输出”,我认为是相对比较专业的事情,父母需要在这方面持续地学习,细心观察,或陪伴孩子,引导孩子多一点输出。
好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个18岁女孩不同的选择之路(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 (覃山学校)
- 最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这样的能力(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 (覃山学校)
- 很多孩子正在用电话手表做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办一所中国的夏... (覃山学校)
- 孩子为什么不爱思考? 为什么孩子害怕数学? (覃山学校)
- “感恩冥想”到底是什么? 我为什么我教孩子练习它? (办一... (覃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