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的《与王顺伯书》
豆友K4yE5f-a_Q

陆九渊的《与王顺伯书》 作者 张建术 陆九渊是与朱熹同时代的哲学家,宋明心学的代表人物。由于长时间地出入儒、释经典,使得他对两教的观察认识,就显得比较深刻,一如他在这篇《与王顺伯书》里所揭示的那样。无论人们怎么觉得陆九渊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偏向着儒家,也都不能不承认他对佛教所做的分析是切中要害的。 在通常世人的理解中,佛教是倡导超然出世,不计事功,普度众生的,陆象山却在这里竖起了一面公私义利的镜子,照出了它立教为利为私的原发点。在儒家看来,释教的专意于经营虚无缥缈的“未来际”,虽然在口号上喊的是普度众生,但却是背离基本的社会人伦与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自利行为;抛弃家庭子女,自外于人类社会主体,不积极入世尽一份仁义之道,只是在一己的来世救赎上做功夫,是违背人道道义的。 陆九渊在这里为我们对两教做了清晰的对比。他说:“儒者虽至于无声、无臭、无方、无体”,却“皆立于经世”;“释氏虽尽未来之际普度之”,却是“皆立于出世”的。什么意思呢?他是说儒家在哲学本体论上追求的是那个广被于天地万物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至高的存在,但在面对社会人生的时候,却反而是人世经世,要求发挥作用的;而佛教在教理上鼓动人们去追求的是具体个人的解脱与未来好运,却是立足于出世遁世,不发挥作用;佛教在其修炼形式和过程上,要求着超脱无欲,但在目标追求上,却是私欲利欲十足的。因此他归纳说:“故释氏之所怜悯者,吾儒之圣贤无之;吾儒之所病者,释氏之圣贤则有之。”接下来的话:“试使释氏之圣贤,而绳以《春秋》之法,童子知其不免矣”,就不仅是富于批判性,而且是出语厉害了。 选自张建术随笔集《让上帝笑去吧》 制作 子兰 微博公众号张建术诗文坊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读书|有没有人在读《寂静的春天》 (cjhyy)
- 诗经好多字都不认识怎么办 (水井第九)
- 这些古代诗词里的耳光,你觉得怎么样? (停云小憩)
- 一张turandot (橘u橘)
- 美不是用来感受的吗?为什么还有关于美的理论? (薄月淡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