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常吃的年糕
中华美食绿页
年糕是年景中一个很重要的板块。中国春节的一大象征就是丰收富足,故而“食”自然是过年的主题。而南方地区是以稻米为主食,故而以米制的各种糕点就成江南春节最应景的食物,俗称年糕。 年糕的起源民间传说来自春秋战国,吴国大夫伍子胥奉命筑城,建成后众人庆功,但伍子胥仍心事重重,因有感于吴王终日沉迷酒色疏于政务,吴国迟早必被攻陷。便私下对部下说,他日若吴国蒙难,百姓只需去城门下掘地三尺,民饥可缓。后伍子胥身亡,吴国也遭越国击败,民不聊生,人们记起伍子胥所嘱,遂于城门下掘地三尺,方发现基砖是由米糕所制。民饥才得以缓解。为了纪念伍子胥,逢年过节民众就制米糕以纪念。且不说此传说是否经得起考核,但年糕耐放及越陈越硬,得到证明。 上海人说的年糕,通常有白年糕(宁波年糕)和猪油年糕。猪油年糕也分红白,以糯米及大量猪油及糖制成,上面还嵌有成块猪油,再撒上糖桂花,一蒸熟如水晶样,晶莹剔透。还有一种桂花糖年糕,没有那么多猪油,赭啡色砖头般一块,通常切成薄片再沾点蛋汁放在油里煎一煎,香松可口,也可做汤年糕吃,甜津津的香糯可口。 不过江浙人一般概念上的年糕,就是白年糕,又称宁波年糕。半尺把长成井字形层层叠起。这是最有年味的食物。困难时期供应再紧张,每家每户这样的白年糕总会配给到一点。白年糕最本色最无花无巧,所以也最翻得出花头。 与桂花糖年糕、猪油年糕相比,宁波年糕(白年糕)就像纯洁无瑕的村姑,浅妆淡抹总相宜。最大众化的年食就是炒年糕,且因各家的手势与烹饪特色而尽显风姿。过年众人都吃得满嘴甜腻,一盘炒得碧绿生青的塔菜冬笋炒年糕一上桌,清新悦目,简直是神来之笔。此外,黄芽菜香菇肉丝炒年糕,鲜美可口。炒年糕可单独做点心招呼拜年客,也可在家宴上做点心。 白年糕犹如一位朴实会把家的主妇,无论何时都会把温暖和美味带给进门的每一位客人。年糕一时吃不完,也不要紧。可将其切成如云片糕一样的薄片,摊放在竹篾(俗称埭头)上晒干,需要时再拿出来在水里浸糯,一样可炒出香口糯牙的炒年糕。炒年糕也可甜吃,即用红糖加油炒,但过年时节,还是菜炒年糕好吃。因嘴巴都吃腻了。从前政府号召“好儿女志在四方”,至少上海人奔赴祖国四方支援国家建设。但无论如何,过年一定要回上海。慈爱的上海妈妈总会赶在他们离沪前捎上一袋年糕干给他们,让他们在异乡也能炒上一份家乡的年糕,一解思乡之愁。晒干的年糕片还可当零食吃,拿去小贩处爆炒米花,体积顿时放大几十倍,香喷喷热烘烘地当场吃,与今日的爆玉米花十分神似,是上海市民人家小孩子最熟悉的零食。 白年糕最简单的做法是做成汤年糕。哪怕放入剩菜残汤也可以热腾腾地一锅端上来,香气满溢,这样的隆冬时分踩着一地的寒意回家,看到这样一锅汤年糕,从心底会飞出“甜蜜的家”的旋律。 在没有电视干预的年代,上海人家的晚上,大约九点过后,孩子们功课做好了,妈妈总会煮一些汤年糕让全家人吃点宵夜。有年糕的时节,我们就会在火炉上架上铁丝网,用小洋刀叉起切成小段的年糕在炉火上烤,顿时一股焦香味弥散着全屋,年糕烤成焦黄软塌塌了,就沾着与绵白糖混在一起的黄豆粉,集脆软香甜鲜酥一身吃。这种现在年轻人看也不会看一眼的粗食,但确实是中老年人难忘的回忆! 现今一年四季都有这样的宁波年糕,过年时反而不成主角了。但还是一些人家年夜饭上必备之菜,总会有一盘冬笋塌菜炒年糕,这似乎不仅是作为一道菜肴,已近一种仪式;人往高(糕)处走,日子高高(糕糕)兴兴越来越红火,如宝塔(塌菜)样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