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南·西岛
、
海之南·西岛 到了祖国的南边,一座小岛静静地漂浮在海面上,它独自面对海风吹拂,潮汐起落。 岛上的生活质朴空沉,仅2.8平方公里的小岛小巧而又精致,珊瑚老屋、独栋民宿和岛民的家,错落交织,朝海的民宿或许能体验到春暖花开的开阔,但我更愿意在珊 瑚老屋旁停留,更想从岛民家旁边的小路上安静路过,遗世独立和人间烟火在这里竟没有一丝矛盾的地方。 珊瑚老屋是我以前没有听说过,更没有看到过的。墙体低矮,用珊瑚混以某种当地原生粘合剂堆砌而成,珊瑚虽然形态各异,但墙体却修砌地平整有致。老屋给人以厚重的暗灰绿色,经历过烈日暴晒,台风侵袭,如今的珊瑚老屋显得有些风雨飘摇了。老屋内有个小院,里面种些不知名的树草,几样老式生活用具摆放在门口,好像真的还有人住在里面似的,类似的珊瑚老屋,零星散落在岛上,惊叹于老一辈人智慧和不容易的同时,也希望当地能好好把这些历史建筑保护好。 如今的岛民们已住上了新盖的楼房,门前的小院种上芭蕉树和菠萝蜜树,老人和小孩儿倚在门柱上乘凉,好像凝固成一幅悠悠岁月的画照。 对于生长在内陆的我来说,眼前蔚蓝的海是难能可贵的,笔直的海岸线从身旁延伸,夕阳把海面照的金黄,电影中的画面如今变成了现实,我只能幻想此刻能成为永恒。也只是好生羡慕岛民的生活了。 海岛的晚餐,我们沿路找了一家店坐下,餐馆旁的中年男子热情好客,一直向我们介绍海南菜,说道“革命菜好吃,本地人都爱”。这菜名听着既健康,又有历史意义,只可惜店内没有。后来才知道他是房东,把临街的房子租给了这对夫妻开饭店。他很是健谈,和我说起早上的事事,饮食、生活等等,他们世代住在岛上,打渔为生,凌晨4点出海,八九点钟收工。有专门收海产的人,所以并不担心销路。他说道:大女儿在三亚打工,老二上初中,他们有岛民证,离岛坐船并不像我们一样收费,岛民证是免费的。我问道:既然有房子,为什么不自己做民宿?他无奈地摇摇头,用手示意我没有钱,装修审批至少要花100万,他们没这么多钱。暮色渐渐落下来,他们家开饭了,我们没有道别,他从椅子上起身,颤颤巍巍的从身后的小巷走回家,直到他起身我才发现他的腿似乎早已满是痼疾,只能缓缓前行……他的年纪应该45岁出头。行走艰难,却依旧每天出海打渔,这或许就是他无奈摇头的原因吧,可惜我们之间语言有些不通,好多话只听了个大概。傍晚匆匆一面,我已然忘了晚饭的味道,只记住了生活百味。 小岛万般可爱,白日里天朗气清,一座离岛与西岛相望,游人络绎观赏,海星、螃蟹为伴。夜晚灯火如织,海浪入耳,烦恼真的被抛到九霄云外了。等到了太阳重新从海平面升起,小岛还笼罩在浅浅的薄雾中,我住的窗外便响起了朗朗读书声,我好奇西岛小学的老师是否每日往返于海上教书,我好奇岛上的生活用水如何运送,我也好奇岛民到底如何度过春夏秋冬。 小岛的清晨有万般滋味在其中,热带水果长势良好,果实从院内垂到了墙外,三角梅被映成透亮的样子,人们并不着急开始新的一天,海边的早市有鲜肉、蔬菜,闹闹嚷嚷的画面中仿佛我也融进了岛民的生活。最爱对门的虾饼,炸的金黄酥脆,饼上毫不吝啬的放上一只鲜嫩的虾,临走时我又折返去买。自家的阳台,改造成一个杂货铺,只卖小岛的特产海鲜,本分的赚辛苦钱。 眼前的景致带不走,只愿小岛年年风调雨顺。 #海岛日记# #有一种旅行叫假装生活在当地# #游记与人生#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海本身就是治愈,我想住在海边 (ʕ ᴥʔ)
- 海南 陵水 清水湾 (Unbangable)
- 在海边|零下七度的蓝调 (DD)
- 在海边|养马岛真的太美啦 (娜可露露)
- 傍晚的海边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