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咖啡,何来傲慢
李瑞是菜鸟
咖啡,我很小的时候就喝了,大概是2005或2006年的春节,我在邻居家和同龄的朋友一起跨年,喝了他们家的雀巢2+1,当时,朋友们都当它是毒药,很少有人能喝完的,但是我觉得还行,可能是小时候因容易过敏长疹子,而喝过中药的缘故。总之,打开了咖啡这一新世界的大门。此后偶尔会买咖啡喝着玩,不知道谁还记得伯爵咖啡“嚼着吃的咖啡”。 高中时买了个玻璃保温杯,开始喝茶,茶味淡,不带劲,喝小叶苦丁,之后杯子打了,但已经完全适应极苦,正式步入黑咖啡,并无法忍受含糖咖啡。 大学一直喝的雀巢燃魂和金装,在宿舍喝金装,出去实习喝燃魂。毕业后,想着提升一下咖啡质量,但速溶咖啡中似乎金装已经封顶了,于是2022年我买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磨豆机,从此开始了自磨咖啡。我陆陆续续看了8本咖啡相关书籍,买了多种国家、各种处理方式、各种烘培程度的咖啡豆,用摩卡壶时还买了多种意大利品牌豆。我发动家人朋友一起喝咖啡,主要是为了处理过多的咖啡豆,同时,得益于长期喝茶和咖啡,我对咖啡因似乎有了更高的宽容度,一天三杯也无异常,因此可以换着花样体验咖啡。 两年了,经过学习和亲身体会,我对“咖啡相关问题”有以下看法: 1,杯测就是“脑放”。这无需多言,即便真能分辨出其中的几种特征的醇类物质,那又如何?是柑橘、坚果、水蜜桃,哪一个不比咖啡味道好?喝咖啡图这些吗? 2,咖啡并不好喝。不喜欢喝就算了,咖啡就是个苦玩意儿,我容忍度高,大多数不浓不淡的咖啡我都不觉得难喝,但即便是最“好喝的咖啡”也绝对不能称美味。 3,中国咖啡最好。我寻思着国外哪里香了?什么年代了?中国人种地都比别人矮一截?而且看看都是些什么国家,非洲的,东南亚的,南美的,哪一个能让人放心。咖啡是底层生产上层享用,咖啡市场并不被咖啡生产国控制,而是国际资本控制。国际资本虚构了一系列标准,举办比赛,既当“选手”赢荣誉,又当“裁判”收黑钱。另外,云南咖啡被国际资本的打压几十年,国人们啊,既然要睁眼,那就醒得彻底。 4,关于咖啡起源的思考。咖啡、可可、茶,其实并不神秘,什么多巴胺和内啡肽的,不同地域不约而同的追求着同一个东西。曾经一群只知道喝水的人,发现了一种“有滋味”的饮品,“有滋味”并不意味着比水好喝,但是实实在在是与众不同。无论主观自认为高人一等,还是客观生物碱的作用,都支撑着人的愉悦,至于追求味道的美味,咖啡、可可和茶不过是矮子里拔将军,可乐才是王中王。 不乏有人依然认为,奢侈的咖啡豆口味会有某些质的飞跃,我不否认口味会有提升的可能,不过就是个咖啡而已,别搞得奢侈咖啡豆似乎就神圣的了不得似的。当然,消费到那了另说。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手冲日常|特别甜的一款豆子 (如果)
- 推荐点豆子 (鲸落遇鲨凋)
- 手冲日常|黄油饼干味的中烘秘鲁 (咖啡老王子)
- 学习贴 (鲸落遇鲨凋)
- 求推荐咖啡机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