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帖】“残犁”,还是“残年”? ——元春的原型是孝贤皇后(二十三)
虔诚的爸爸
全篇名:有关红楼梦的若干猜想
全篇第一部分:关于红楼梦本事、写作年代及作者的猜想
第一部分第三章:元春的原型是孝贤皇后(二十三)
本贴题目:
“残犁”,还是“残年”?
本贴内容提点
“残黎”常用来形容在经历国家大灾大难之后侥幸残留下来的人们,贾政在与元春相见时用“残黎”这样的词来“抹黑”太平盛世,与17回各处题句看似“颂圣”实则“讥圣”的意味是一致的。
与父母亲见面,是元春省亲的终极目的,18回元春在与贾政隔珠帘对话中,出现了一处很可怪的异文——“残犁”“残年”,《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五辑,北大陈熙中先生的《残犁”,还是“残年”?——读红零札》一文,讲述此问题条理极为清楚,现录全文如下:
“残犁”,还是“残年”?
——读红零札
陈熙中
《红楼梦》写贾元春归省荣国府时,有一段与父亲贾政的对话,庚辰本的文字是这样的: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拜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犁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殿(疑为“庶”字之误)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贾妃亦嘱“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等语。
这段描写各本大体相同而文字略异,本文只讨论其中“残犁”一词的异文问题。己卯本、舒序本、列藏本、梦稿本同庚辰本,作“残犁”。戚序本、蒙府本作“残黎”。甲辰本、程甲本作“残年”。这三种异文,究竟哪一种是原文呢?
我们注意到,过去《红楼梦》的校订者一般采用的是“残年”,如俞平伯先生校订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是以戚序本为底本的,但俞先生不从底本作“残黎”,而从甲辰本和程甲本校作“残年”。但是近年来,有些校本认“残犁”为作者原文,如周汝昌先先生汇校的《红楼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邓遂夫先生校订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等。
周汝昌先生说:“残犁,懑愤,至可注意。‘残犁’,指难后幸存之余生,‘犁’,即黎民。《左传》《公羊》《谷梁》皆用此字,亦雪芹原笔。‘懑愤’,谓元春对家遭祸变之往事暗怀怨恨。此皆雪芹隐笔,所关重大,‘程甲本’悉皆改削,经掩痕迹,适可佐证。又元春之死亦与‘懑愤’云云大有干连。”①
邓遂夫先生说:“‘残犁’,己卯、梦稿、舒序、列藏本同。其余各本除甲辰本独作‘残年’(梦觉主人妄改)外,蒙、戚诸本皆作‘残黎’(虽系立松轩所改,仍与‘残犁’通)。说明历次原定本皆作‘残犁’。‘残犁’者,老人之谦称也。以‘犁’(面黑)代指老人,语出《尚书·泰誓》:‘播弃犁老,昵比罪人。’新校本舍底本之合理原文,反依甲辰本之妄改文字作‘残年’,实欠妥。且贾政这段话,全用奏章语气,措辞务求典雅,若改‘残犁’为‘残年’,与整个一段话的风格亦不符。”②
有意思的是,周、邓两位虽然都认为“残犁”是原文,但他们对“残犁”的解释并不一致,一说是“难后幸存之余生”,一说是“老人之谦称”。哪个对呢?
先说“残犁”是否“老人之谦称”。按,“犁”通“黧(黑色)”“犁老”指老人(因老人面色黧黑),这并不错。但由此推断“残犁”就是老人之谦称,却缺乏根据,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古书中还找不到意思是老人之谦称的“残犁”一词。即使假定曹雪芹把“残黎”写成了“残犁”,但没有人把“残黎”一词当作老人之谦称来用的,除非雪芹偏要与众不同,自我作古。
再说“残犁”是否“难后幸存之余生”。按,古时“犁”通“黎”,“犁民”即“黎民”,这也没错。我们不妨仍假定雪芹把“残黎”写成了“残犁”。“残黎”的意思是指经历战乱等灾难之后残留下来的疲弊的民众③。而“余生”有两个意思,一指残生、晚年;一指幸存的性命。因为“残黎(残犁)”没有残年的意思,所以周先生说的“余生”当然是指幸存的性命而言。在这个意义上把“残黎(残犁)”解释为“难后幸存的余生”似乎也无不可。但实际上“残黎”与“余生”的意义用法还是有区别的,如“内抚残黎”、“满眼残黎”不能说成“内抚余生”、“满眼余生”,“虎口余生”也不能说成“虎口残黎”。所以把“残黎”解释为难后残存的百姓,比较确切。
总之,“残黎”的意思是指难后存留下来的疲弊困苦的民众。因此,贾政自称“残黎”显然不恰当。且不说就贾家的显赫家世地位而言,他们与“残黎”二字根本沾不上边。问题更在于在那种场合,贾政能自称“残黎”吗?他歌功颂德还唯恐不及,岂能用“残黎”这样的词来“抹黑”太平盛世?当然,我们知道周先生所谓“此皆雪芹隐笔,所关重大”,是联系他所理解的曹家即作者家庭的遭遇来说的。不过,脱离小说本身的特定场景和具体描写,去猜测作家的隐笔,往往有过度解读之危险。
若从我们这样的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根据上下文意,作者的原文应该是“残年”。贾政是说,希望元春不要因挂念年老的父母而心中抑郁烦闷,而要自加珍爱,兢兢业业,侍候皇上。“残年”是古人常用词,《颜氏家训》最后一篇《终制》就有“吾已六十余,故心坦然,不以残年为念”的话。贾政说“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是非常自然而贴切的。邓遂夫先生认为“残年”一词不够典雅,“与整个一段话的风格也不符”,恐怕只是一种个人的偏见。
那么,为什么庚辰本等会抄写成“残犁”呢?
我们猜测,这与“年”字的写法有关。按,“年”,《说文解字》作“秊”在“禾”部:“秊,谷熟也,从禾,千声(段注:奴颠切,古音在十二部)。” 所以古书中“年” 字有作“秊” 的。“秊”字在历代各种碑帖中更是屡见不鲜,旧时人们平时写字,也往往把“年”写成“秊”。因此,可以设想,《红楼梦》的原稿或早期抄本把“残年”写成“残秊”,由于某个抄手文化水平不高,不认识“秊”字,就自作主张把“秊 ”写成“犁”了。到了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手里,又把“残犁”改成“残黎”。当然,也会有水平高的抄写者,把“残秊”正确地写成“残年”。我们以为,这就是出现“残犁”、“残黎”和“残年”三种异文的原因所在。
《红楼梦》中还出现过一次“残年”,见于第五回红楼梦十二支曲的《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这是写探春远嫁时劝慰父母的话,其中的“残年”与贾政所说的“残年”,意思自然是相同的。
注释
① 见周汝昌汇校《红楼梦》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72页。这段话亦见于周祜昌、周汝昌等校订《石头记会真》,海燕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2卷第769页,惟“程甲本”作“程”,“经掩痕迹”作“以掩痕迹”。
② 见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作家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298、299页。
③“残黎”作为一个词,出现甚晚,据我们调查,明代以前的古籍中,尚未见出现此词,当然也没有“残犁”一词。
(本文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 邮编:100871)
==========================================================================
正如陈先生文中的质疑:在与元春相见的场合,贾政用“残黎”这样的词来“抹黑”太平盛世,极为不妥。
但是,如果换一种角度来想,贾政为什么要在一个如此重要、庄严、自己满口颂圣的场合,讲出如此一个“犯忌”之词?
答案其实笔者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的隐喻”诸贴中已经讲清楚了。笔者的【27-37】贴,用很长篇幅来说明,宝玉与宾客的题句,如潇湘馆的“淇水”、“遗迹”、“有凤来仪”是暗讽皇家与傅恒家的奢靡;稻香村舒本作“杏旗在望”、“范石湖之味”、“采芹”用《小雅·采菽》的“君王不能和诸侯”之刺,是暗讽乾隆穷兵黩武,以致整个国家军人抱怨、民不聊生之意味;上一贴葬花处,宾客题“秦人旧舍”宝玉批“越发过露”,以“蓼汀”取《蓼莪》典,控诉贫富不均,实乃君王之耻;其实用意都是指向讽刺《石头记》作者写作时所处历史时期的状况——清帝国早已不是如乾隆二十五年刚刚取得“西师之役”胜利时那种志得意满的“盛时”了;帝国的现状,是因“西师”“南巡”带来的沉重负担,使得广大黎民生计艰难、满地“残黎”,已走向“末世”的时代了。
这种“抹黑”、“不妥”、“唱反调”之处,正是作者质疑君王制度的价值,体现春秋笔法之所在。
宝玉与宾客的题句,句句看似“颂圣”,实则全为“讥圣”——“歌颂”只是表象,“批判”才是实质。
所以将此处贾政的“残黎”理解为“讥圣”,解作“经历国家大灾大难之后,侥幸残留下来的黎民百姓”,并非“脱离小说本身的特定场景和具体描写,去猜测作家的隐笔”,亦非“过度解读”;作“残黎”的解读,依据的恰恰是此处小说的文本中特定场景和具体描写。
正是作者故意设计了“宾客与宝玉题句大观园”这一“特定场景和具体描写”,才有了诸如“有凤来仪”“采芹”“范石湖之味”“蓼汀”这样明褒实贬,隐晦的批判;也有如“遗迹”、“秦人旧舍”、“残黎”这种看起来略显“怪异”,与“颂圣”唱反调,“越发过露”的直接批判。
而当读者以“元春为孝贤皇后原型”的观点带入细味这些文本时,《石头记》作者的隐笔便显得更加的清晰,且指向明确。
从这点看,陈先生文章列举诸家对“残黎”的理解,当属周汝昌先生的最为贴切了,周先生指出“残黎”是一种控诉,是愤懑,是对的;但是周先生大意似乎是指这是元春发出的控诉与愤懑,是对曹雪芹家族遭遇的愤懑。笔者和陈先生一样,对周先生这个理解有异议,将元春原型看成曹雪芹家族的人(曹寅之女,讷尔苏之妻,福彭之母),仅以个人家庭的遭遇(尤其是所谓曹雪芹家又遭雍正迫害云云);是难以理解贾政“残黎”之语的隐喻的。元春并不是控诉者,她其实是被控诉者,残黎满地,正是元春作为皇后——所代表的皇权、所庇护的富察氏家族,这些最高统治者要负责的,她正是当被讽刺的对象,作者借贾政之口,讽刺正是元春,讽刺的就是元春的原型孝贤皇后背后的傅恒家族和乾隆皇帝。
陈先生文中猜测,“残犁”、“残黎”和“残年”三种异文,与“年”字的写法有关,是由于某个抄手文化水平不高,不认识“ 秊”为“年”字的异写,就自作主张把“秊 ”写成“犁”了。
而笔者作各抄本异字比较,所得猜想却与陈先生“抄手传抄错误”之猜想,正好相反。《石头记》文本中的所谓“传抄错误”,其实很多根本没有抄错,而是作者的一种设计,很多都是创作的一部分。作者在此的用意,并不是抄错“ 秊”字为“犁”,而是故意混淆二字,诱导读者把充满寓意批判的“犁”字,当成写错的“秊”。甲辰与程本中,作者用“年”字也许是为了避祸;而在其他的抄本,则直接用隐喻揭破谜底,且和程本也能起到“互校”的作用。
笔者一直阐述自己的一个猜想,就是戚本很可能出于《石头记》作者之手,而非他人传抄之本,其目的就是要精确的阐释《石头记》的隐意,尤其是阅读其他版本《石头记》容易产生的误解,堪称是《石头记》的标准注释本。
戚本系统在此处,改成了意义最为直观的“残黎”,这就等于直接揭破谜底,戚本系统炼字极为严格,每一处改动似乎都是深思熟虑,冒如此大风险写作“残黎”,就是不想让此处“残黎”批判的意味就此埋没。
为何“残黎”是最直观的解释呢?笔者读《<红楼梦>中的“错别字”》一文,作者石先生考“残犁”一词时,曾作如下解说——古代似无“残犁”之说法;“残黎”倒是一个常用词,“黎”是黎民百姓的意思,“残黎”常用来形容在经历国家大灾大难之后侥幸残留下来的人们,如《明史·熊廷弼传》云:“不然,支撑宁、前、锦、义间,扶伤救败,收拾残黎,犹可图桑榆之效。”【1】
由此可见,也许“残犁”只是“残黎”的谐音而非另一种写法;“残犁”与“残年”的写法似乎都是《石头记》作者的设计,都是障眼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读者将此处理解成“残黎”这个饱含怜悯,饱含血泪、饱含愤懑之语;戚本明显是不再考虑隐晦与避祸的问题,直接把这个谜底揭开了。
==========================================================================
《石头记》诸本,“残犁”“残年”“残黎”异文情况列表。


比较此处的异文“窃”与“切”,似乎也可以证明,“残犁”并非“误抄”,实乃有意为之。“窃”,“私下、暗自”之意;这个“窃”字,用在贾政类似奏章且冠冕堂皇的答话里很不恰当,就算理解为“贾政让元春不要暗暗的思念自己的父母”,一个“窃”字,明显带有私意,对于皇家,不谈尽忠,而谈"私意",这是犯忌的。
如果以“残黎”作“民不堪命”解“窃”字,则好理解的多。统治者表面宣称自己“朝乾夕惕”,有“浣葛”般的美德,国家呈现“有凤来仪”般的祥瑞,堪称“盛世无饥馁”,但是私下里,却并不以黎民百姓为念。“残黎”这是民众私下的抱怨,是黎民的“窃窃私语”,自然要用“窃”。
再多说一点,此处作“残年”时,甲辰本用“且”字似乎是最为恰当的,算是贾政对女儿的一种叮嘱、暗透着父亲的关爱;但用“切”字,就不大妥当了,元春身份是主,而贾政身份是臣,对君主用“切”字,明显有命令的意味,在这种场合,似乎不敬。
========================================================================
附录:
【1】《红楼梦》中的“错别字”
2019年02月18日 15:42: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石问之
.......
在第十八回第240页中有段文字:“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犁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待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其中“残犁”二字,无法理解,应为“残年”之错别字。考之《红楼梦》诸底本,庚辰本《石头记》和己卯本《石头记》皆作“残犁”,戚序本《石头记》、蒙古王府本《石头记》作“残黎”,甲辰本《红楼梦》和程高本《红楼梦》为“残年”。学术界有赞成“残犁”的,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也有赞成“残年”的,如北大陈熙中先生。考之,古代似无“残犁”之说法;“残黎”倒是一个常用词,“黎”是黎民百姓的意思,“残黎”常用来形容在经历国家大灾大难之后侥幸残留下来的人们,如《明史·熊廷弼传》云:“不然,支撑宁、前、锦、义间,扶伤救败,收拾残黎,犹可图桑榆之效。”将“残黎”一词用在元春省亲时贾政跟元春的对话中,不仅不合情理,甚至有些反动。唯有“残年”一词用在此处可以说得通。北大陈熙中先生在《“残犁”还是“残年”——读红零札》中指出,“犁”字可能是“年”的古体字“秊”之讹误,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
(作者:暨南大学语言诗学研究所研究员)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石头渡海 红楼梦十讲 两册合220包油 (豆友1IB4yxiSV4)
- 推荐epub版电子书 (额是怎么了)
- 【第108帖】第八章 后傅恒时代——第一节 福灵安的生平 (虔诚的爸爸)
- 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败笔的十大观点 (豆友7XbYsVI8cs)
- 不妨以身入红楼梦,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川谷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