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这段叔本华论教育的英译版哪有?
不知哪里云(纠正)
1)我是在 叔本华论说文集 第五卷 悲观论集 P469 看到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94%E6%9C%AC%E5%8D%8E 以下是中文译版: 这说明为什么会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即我们在青年时代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之后再步人社会时,我们仍然带有对亊物的质朴的无知和关于这些事物的错误观念;所以我们的举止行为有时表现出一种神经质的紧张,有时又表现为一种错误的轻信。理由很简单,我们的头脑中充满了一般观念,现在我们正试图使用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却不能够正确地加以使用。这是直接违反大脑的自然发展所造成的结果,亦即主张首先获得一般观念,最 后进行具体观察:这恰恰是本末倒置的。教师不是去发展儿童自 己的辨别能力,也不去教他们进行独立的判断和思考,相反倒是竭 力向他们灌输现成的思想。而儿童在成年后又不得不花费多年的 时间,用自己的经验去纠正由于错误地使用一般观念而造成的错 误的人生观;并且,这些错误很难完全彻底地纠正。这就是为什么 具有生活常识的学者寥寥无几,而目不识丁的人却精通世事的缘故。 2)还有维基百科中文页面的这段: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94%E6%9C%AC%E5%8D%8E 论教育 叔本华认为我们的知识来自于直观感觉对于客体一种直接把握,然后经由抽象思维将它概括为某种概念。因此人们在学习时应该遵循直观知识先于概念知识的顺序。他认为现实中的教育则完全相反,小孩们往往先被灌输许多不曾接触过的概念,只有在他们成年后才能接触到直观知识,这导致了人们的判断力直到很晚才成熟起来。这种观点被他挪用到人际交往中,他认为孩子们只听到那些美好的故事,对真实生活的痛苦却一无所知。这种现象导致了人们随着年纪的增长,知识没有随之有更多的增长,而只是通过直观知识来排除已有的错误概念。 3)还有百度百科 人物名言 这段: http://baike.baidu.com/view/8384.htm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造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夹别人食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脱下的旧衣衫。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勿喷 交流一下意欲到底是什么? (Miss. Excuseme)
- 韦启昌译《作为》第二卷预计于2022年春节前出版 (莫悲)
- 尼采和叔本华 (片碱)
- 《解码叔本华的形而上学》1-3章 (江映雪晴)
- 和DeepSeek探讨叔本华 (loe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