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海巫师》 读书笔记
来自:炒鸡大榴莲
前段时间看完了《地海传奇:地海巫师》。我对这本书的观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前期我是把它当做爽文来看的,所以看到豆瓣8.7的评分时,我被惊到了。我甚至怀疑我们是否看的是同一本书。但看到70%时,我突然理解到网友们夸奖这本书的理由。总体而言,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但我也想说说我不满的点。
这本书,至少在前半部分,情感方面处理有些突兀,让我觉得为推动情节而创设人物之嫌。他们不是流动的,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更像是为了塑造人物,而特意安排了这样的角色。例如,主人公雀鹰和师傅欧吉安“深厚”的师生情的发展让我感到一丝迷惑。雀鹰为拯救村庄,施展法力,能量枯竭被大法师欧吉安拯救。欧吉安看到雀鹰的潜能,主动提出要将他带走,好好栽培他,村里的人虽然不舍,但还是同意了。随后,雀鹰就跟着欧吉安风飧露宿,来到了欧吉安的家。雀鹰因无法忍受枯燥的观察,想要学习真正的魔法,最终选择离开欧吉安,前往魔法学校学习。雀鹰在魔法学校待了很多年,虽然偶尔有提到雀鹰想念欧吉安,但他们这期间似乎毫无信息往来,连最简单的通信都没有。但多年后,雀鹰需要帮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欧吉安。数十年没有任何交集,谈何“深厚”的感情,对此,作为现代麻瓜的我,是有点不理解的、
还有一件事,雀鹰在魔法学校学习之时,与他人爆发冲突。为了逞能,他施展了一个大型魔法,把“黑影”召唤出来,差点酿成大祸。魔法学院年迈的首席大法师,为了避免事态扩大, 耗尽了所有能量,最终长辞于世。雀鹰也受了重伤,在魔法学院老师长时间照料下,最终得以康复,只是脸上被伤疤覆盖,难以复原。而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他却没有受到严罚,只是他自己选择在高塔中学习以逃避现实,后续文中也没有表达对首席大法师的谢意和歉意。然后他很快进入到了新的篇章。我不明白,为何对于“救命恩人”,可以如此草率的略过。如果雀鹰真的忘记了这件事这个人,那岂不是与他“善良”的形象背道而驰。所以,看到这里时,我一度想要弃文。
但幸好坚持下来了,后续的故事确实挺精彩的。但我不太想继续剧透,而想分享一下文中的一些神话元素。
首先,不能不提海洋。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海岛之上,故事的脉络也是从一个海岛到另一个海岛,直至海的尽头。每次看到雀鹰乘着小船,在海里劈风斩浪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望无际的大海,与蓝天相接,多么壮阔!我与北欧人一样,对大海爱的深沉。但大海并非时刻对人类散发善意,它也会暴怒,激起千层浪。而强大的巫师能够借助其他力量,让海水变得平缓,这就让我想到了北欧神话里的海神埃吉尔。埃吉尔既不属于奥丁所属的亚萨神族,也不属于华纳神族,而是自成一系。他掌管这海洋,能让海洋激烈涌动,也能让海洋回归平静。北欧人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出海之前往往就会祭拜海神,祈求平安和丰收。
其次,是关于代价。欧吉安在雀鹰很小时候就教过雀鹰,让他不要轻易使用魔法,因为一旦使用魔法,很多事就跟着改变,就像蝴蝶效应一般。所以下雨天,欧吉安宁愿被雨打湿,也不愿意施展一个简单的魔法。小时候的雀鹰不理解,经历很多之后的雀鹰也逐渐意识到这句话的真谛。在于黑影对战的关键时刻,他也放弃了使用魔法,让船顺着海水漂流。看到这的时候,我脑袋里浮现出北欧神话奥丁的故事。奥丁为了获得统治天下的智慧,用一只眼睛换取了智慧泉预测未来的能力,将自己倒吊在生命之树真正49天获得了卢恩符文。北欧神话中,无论想活这什么,都要付出一定代价,使用魔法也是如此吧。
然后,是关于名字。文中有一个设定是,只要知道世间万物的真名,就能控制他。雀鹰在与龙对战时,就是喊出它的名字,才让他臣服。这个设定让我想到了埃及神话里拉和伊西丝的故事。拉是埃及神话中的创世之神,是太阳神。伊西丝是拉的重孙,是掌管婚姻、自然和魔法的女神。伊西丝为了获得拉的神力,将拉的唾液混合泥巴,捏成尖牙大毒蛇,让它去咬拉。毒液让拉疼痛不已,不得已用真名换取伊西丝的帮助。掌握拉真名的伊西丝,成为了能够杀死拉的神。在古埃及的信仰中,人名具有神秘的能量,不能轻易外露。
最后就是黑影。黑影其实就是雀鹰的一体两面。《道德经》中认为,世界刚刚诞生之时是一片混沌,这种尚未分化是初始形态为“一“,经过中国神话中的”盘古开天“之后,就变成”二“。而代表二元论、矛盾、平衡等关系。就如阴阳,他们此消彼长,分开看看似两个不同的东西,但合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一面。这就是二的魅力。文中雀鹰和黑影就是这样互相追逐,最后融在一起。但这难道不是每个人的写照吗?接纳不一样的自己,才能走向完整。
《地海传奇》只是《地海巫师》系列的第一部,接下俩如果有空会把后续几部给看完吧。但最近陷入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的局面,希望能快点调整过来!加油!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赋予物品以意义的同时也是在重构记忆... (叙事通勤族)
-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从“礼”到“礼法” (叙事通勤族)
- 《马可瓦尔多》:人始终大于生存的困境 (叙事通勤族)
- 《历史的教训》--在努力地活着了 (陈粒)
- 《舆论》:保持清醒,保持思考 (叙事通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