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是,你13岁听的歌曲决定了你一生的音乐品味
来自: ₊˚˙・🌲☆
看大家讨论耳朵被训化的话题,突然想到之前看过的一篇研究的报道:
作者根据Spotify提供的在1960年到2000年期间男性和女性的冠军排行榜听歌年龄的数据,发现男性在13至16岁期间所听到的歌曲,将会影响他们一生(平均年龄为14岁左右);而女性会更早一点,大约在11至14岁时受到所听歌曲的影响(平均年龄为13岁左右)。
其实就算不通过数据,我们也很容易理解这个结论
父母辈爱听的歌,是像《吻别》这样明显属于上世纪的歌曲,那是他们青春期流行的音乐。这些音乐节奏舒缓、编曲简单,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
根据我的观察,虽然他们并不是不听现在的歌,但比起周杰伦节奏分明的《双截棍》,他们爱上的新歌是像《风吹麦浪》这样虽然制作很现代,但节奏悠扬更贴近上世纪曲风的音乐
而我这个年代,深受周王陶林(仅论华语)等歌手的影响,喜欢上那些节奏更鲜明轻快、注重旋律的同时更丰富编曲的音乐。
回到韩流,我青春期时活跃的是二三四代团,他们所发行的歌更注重的也是旋律流畅与动听。而现在的五代六代,则很明显地更注重编曲忽视旋律(而且我发现有些歌,单听曲会有很明显的拼接感,但是结合视觉又会觉得很完整通顺)
对比少时的出道曲《再次重逢的世界》和爻的出道曲《O.O》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差异。
其实我觉得华语乐坛止步不前的一个原因是:做实验音乐的尝试还不够,或者说能被大众听到的实验音乐几乎没有
虽然很难说去旋律化、拼接感到底是否是一种进步,毕竟也有一种说法是时尚和流行其实就是个⭕(如现在涌现的千禧年复古潮),但我觉得不管怎么说愿意尝试是件好事
我还是无法说自己真的喜欢O.O、supernova这样的歌,我依旧比较容易被旋律性极强的老歌吸引
但我保持我觉得这些歌不好听的评价的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我活在我的青春期,而觉得好听的那些孩子,也许正在享受他们的青春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你们遇到过中奖后不给你们开奖的人吗 (困困包)
- 慎入 (凛東序曲)
- 那个bruh是什么成分 (gulugulu)
- 郑成灿 (唯一全球代言人)
- 【抽奖114r】【加码5个11.4r】金钟仁kai舞台tour指南 (月照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