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及感悟|把人生建立在自我感受而非目标上
来自:Eric心泓
我最近在想,我心目中完美的人生,貌似是以秩序和计划构成的,这成为了我很多决定做出的原因,影响了我行为的方式(这大概是J人的通病吧)。比如当我想做一件事,想要达成一个目标,就会先列出计划,然后让自己的行为尽可能符合计划,如果做不到,那就寻找自己的行为和计划之间的差异,然后去修正。过去这种现象更加严重,甚至到了计划是自己价值的依据,如果没有完成计划就自我攻击的地步。现在学会了自我关怀,不会自我攻击了,没有做到那就去做好了。但是仍然没有跳脱出这样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源在哪呢?大概是因为我在做一件事之前,总会先去预先构建这件事做成的标准,所带来的收益和付出的代价,然后选取最优化的方案,达到某个目标。这种思维在做一些重大人生决定的时候很有用,能够最大程度规避风险和损失,但无形中却把目标作为了自己价值的依据和标准,整个人生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在奉献,重要的是目标达成,而不是付出的过程。或者用正念的话说,这是活在了未来,而没有活在当下。 亦或是我们对人生有一种形式完美的执念,认为人生要像设计一个框架、管理一个公司、治理一个国家那样要素齐全、架构清晰、按部就班,看上去牛逼哄哄的那种,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这就让整个人生活得非常虚幻,永远在为未来而活,为目标而活,哪怕我们非常清楚未来和目标就是我们想要的,是我们内心真正的愿望。而这种愿望理性化,目标化,也就失去了否定这个愿望的权力。即使我在痛苦时练习冥想,想要去觉察我内心真正的感受并给予观照,虽然意识很清楚我是在觉察自我,看到自我,关怀自我,但潜意识大概也是想让自己压抑欲望和冲动,让自己平静下来,让行为和想法符合自己的人生设计。于是整个人生非常纠结,不断在理性和感性,秩序与欲望之间摇摆。 那我该如何做出改变呢?那就是让自己的人生建立在当下的感受上,让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欲望成为我行为的原因和依据。这个道理其实在我之前学习正念觉察、自我关怀,学习人本主义时就懂,但却一直无法做到。我还是陷入了先计划再行动的魔咒。比如我想学钢琴,想听音乐史课程,于是我先计划好每天哪个时间段,怎么学,学多少,列入打卡任务,希望能每天按时做,按时打卡。然而真到了这个时间,我反而拖延、抗拒,内心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就不想遵照自己的计划。 让当下的感受成为自己行动的原因,让这件事本身成为做这件事的目标。我们一生中会有很多的愿望,不可否认是基于自己内心最深层的感受而做出的最符合自己的理性决定,它们甚至可能非常宏大,需要长期的坚持去努力,去完成。于是我们就倾向于把它细化为具体落地的计划,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而一点点践行。但我们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有最好的状态,也不是每天都有最理想最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这些计划。于是我们的眼光就容易集中在这些计划完成与否上,忘记了背后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 去冥想,不是因为要达到每周打卡多少次的目标,也不是要培养自己的什么能力,只是因为我想要去享受冥想时的放松与平和。去弹琴,不是因为我想练就高超的技巧,只是因为我享受和音乐在一起的时刻。去运动,不是为了将来有更强壮的体魄,只是因为我享受运动带来的激情与快感。去早睡,不是为了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只是因为我累了想要睡了……而面对这一切内心最真诚的感受与愿望,我在任何时刻都有说“不”的权利。哪怕某件事确实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也并不代表我必须要在每个时刻都想做这件事。 当然,觉察到自己真正的当下的感受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想要做某件事,可能只是习性力量驱使,可能是一种低级快乐的满足。去实现欲望既可能是一种生命力的突破,也可能带来对自我的吞噬。在众多欲望中,需要我们在绝对的自由中,去细细区分真正的让自我实现的欲望。我们也并不是要否认理性和计划,每天全凭自己的感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理性指明了大方向,但具体到每一件事的动力永远是做这件事时带来的快乐感受。理性和感性,秩序与欲望,永远是平衡的艺术。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思考及感悟|“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直到我发现烂人烂... (∞的自行车)
- 出谋划策|你对她人&世界的态度? (土豆)
- 思考及感悟|保持蛰伏 而不是忍耐 (梓慕以诺)
- 实用小贴士|建议不自信的人尝试学唱歌 (lululu酱呀)
- 点亮心情|很多女生是真的不觉得自己有闪光点和独特之处(改... (日光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