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问题:《半生缘》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

夏古炎

来自:夏古炎
2008-04-28 17:42:58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鱼飞

    鱼飞 (知行合一,行愿无尽。) 2008-04-28 17:55:36

    你以前看的那是《十八春》,《半生缘》结局就没那么和谐

  • 夏古炎

    夏古炎 楼主 2008-04-28 17:58:17

    谢谢LS回复。那么《十八春》和《半生缘》是什么关系?

  • 鱼飞

    鱼飞 (知行合一,行愿无尽。) 2008-04-28 18:27:48

    先有《十八春》 然后有《半生缘》 《半生缘》是张爱玲根据《十八春》改的 不同的只是结局

  • ritalin

    ritalin 2008-04-29 10:17:34

    同意楼上。:)

  • 夜来夜去

    夜来夜去 (心醉心伤心全蚀夜来夜去夜靠谁?) 2008-04-29 10:22:28

    [内容不可见]

  • 夏古炎

    夏古炎 楼主 2008-04-30 14:22:37

    2008-04-29 10:22:28 忘记他 (三明)  我知道,张后期有些作品,如《秧歌》、《赤地之恋》属应景之作。在此请教一下,《半生缘》究竟结局是怎样的?我看到的这两个版本是怎么回事?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这些话我就好不开心!大概在大陆很多人也就这样!说《赤地之恋》不好,我大可不计较,但《秧歌》呢?想来真正去看张的人不会这么武断——人云亦云?虽然我还没机会看——因为不想破坏第一次而一直不想在网上看,但想想张在《忆胡适之》吧,《秧歌》真的是“应景之作”?不喜欢的人是有的,但不喜欢就说“应景”的人也大有人在,而跟着拉拉拉起哄的呢……算了。

    LS的话确实说的我很惭愧。

    《赤地之恋》我读过,确实不喜欢。

    《秧歌》没读过,说它是应景之作确实是人云亦云。非常不好意思。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小组里发表了这样的言论。

    感谢LS提醒。

  • bob

    bob 2008-05-24 13:14:34

    我倒偏袒《十八春》的结局,因为我在字里行间内看到张爱玲对政治的态度,一种不以为然的恨,并不是单纯的曲意逢迎。

    改写的,则可能更加回归到爱情故事的本身。

  • pippo

    pippo (平静下来,等待) 2008-05-24 13:22:42

    推荐楼主去看这本书: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09305/ 有说得很清楚:)

  • 莱尔

    莱尔 2008-05-24 20:14:40

    《秧歌》、《赤地之恋》属应景之作

    你不是张迷。。。

  • MindOnWind

    MindOnWind 2008-05-24 20:52:02

    应景之作到底是什么意思阿? 就是为了奉承当权政府?那就不该在大陆被大多数人不喜欢阿?

  • 映月

    映月 2008-07-26 00:33:43

    《十八春》和《半生缘》是张爱玲于1950年、1968年分别发表在上海《亦报》杂志和台湾《皇冠》杂志的两部长篇小说。

    详情请参看拙作:《十八春》与《半生缘》之比较(http://www1.open.edu.cn/file_post/display/read.php?FileID=31723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07-27 22:16:48

    [内容不可见]

  • 夜来夜去

    夜来夜去 (心醉心伤心全蚀夜来夜去夜靠谁?) 2008-07-27 23:15:31

    [内容不可见]

  • Donaaaas

    Donaaaas 2008-07-28 00:20:58

    读过那个最新编辑好的白封面的一本《半生缘》 根据张爱玲自己所说,十八春在前,她想改,于是有了半生缘。 我还是更喜欢半生缘的结局。 不过到那个份上,结局都已经不重要咯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07-28 08:10:06

    [内容不可见]

  • 夜来夜去

    夜来夜去 (心醉心伤心全蚀夜来夜去夜靠谁?) 2008-07-28 08:28:50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07-28 08:32:18

    [内容不可见]

  • 映月

    映月 2008-07-28 08:42:27

    判断《十八春》和《半生缘》是一本书还是两本书,只是个人观点。我的论文说得很清楚,四卷本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张爱玲文集里只有《十八春》没有《半生缘》。19号我在香港商务印书馆看到台湾皇冠出的繁体版张爱玲全集则只有《半生缘》没有《十八春》。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07-28 08:58:48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07-28 09:01:47

    [内容不可见]

  • 映月

    映月 2008-07-28 09:14:47

    我的意思很明白:这种争论没有任何意义。各持己见吧。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07-28 09:45:02

    [内容不可见]

  • 映月

    映月 2008-07-28 11:20:46

    你可以固执地认为你是对的,可并不等于别人说的就是错的。

    对这两本书感兴趣的读者不妨把两本书对比着读一下,很有意思。

    还是把我论文的引言在这里贴一下,免得引起误会。

    《十八春》是张爱玲第一篇完整的长篇小说,1950年3月开始在上海《亦报》连载。1955年,张爱玲由港赴美,次年与美国作家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病逝。1968年,张爱玲对《十八春》进行再创作并改名为《半生缘》在台湾《皇冠》杂志连载,次年出单行本。由于两岸文化缺少交流,中国大陆鲜有知道《半生缘》的读者,直到1986年,《半生缘》由广州花城出版社翻印出版,《半生缘》才日渐为大陆读者认识。然而,即使在电视连续剧《半生缘》不断热播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人把《半生缘》和《十八春》混为一谈。[1]我在互联网搜索《十八春》和《半生缘》电子版时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新浪网的读书频道和小说网的现代文学作家名集分别以“《半生缘》(十八春)”[2]和“《半生缘》(又名:十八春)”[3]为名提供在线阅读和电子图书下载。很明显,这两个网站都不约而同地把《半生缘》与《十八春》等同起来。实际上,新浪网提供的版本是17章的《半生缘》,而小说网的则是18章的《十八春》,这一现象说明了《十八春》和《半生缘》在走进消费领域的同时也被商家有意无意地划上了等号,误导着非专业阅读的观众和读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单纯从文字删改的数量来看,字数不多;二是由台湾知名女演员林心如主演的《半生缘》大受华语观众欢迎,商家出于商业炒作的目的有意为之;三是学界甚少专著涉及这两部作品的对比。

    大陆的张学研究始于1981年11月张葆莘在《文汇月刊》发表的《张爱玲传奇》,然后逐渐升温。海外张学研究者受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分析这两部作品时很自然地把两个版本出现的原因归于政治。受海外研究成果影响,大陆学者大多“讳莫如深”,如1992年7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四卷本的《张爱玲文集》就只收入《十八春》没有《半生缘》。在张派传人不断涌现、张学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的今天,有关《十八春》与《半生缘》的研究依然相当贫乏。即使有论者提及,也大多各说各的,鲜有把两个文本进行详细对比的文章;有的论者虽然对《十八春》和《半生缘》的差异及其原因作了分析,也提到了文本的差异和张爱玲的生活对作品的影响,却难以摆脱海外张学研究成果的影响,大多从张爱玲“传奇”本色的回归方面去论述。如中南民族学院的王朝彦教授就在《读张爱玲的〈十八春〉和〈半生缘〉》一文中指出:“我只希望日后有意把它改编电影或电视剧的编导,千万别把《十八春》的尾巴找回来,因为这不是张爱玲的本意,这是肯定的。”[4]和别的论者一样,王教授在论述这两个文本时也提及胡兰成、赖雅,但是并没有从这两个男人对张爱玲爱情观产生的影响这方面去分析文本变化的原因。本文试图在王教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比较,结合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从张爱玲两次婚姻影响下的爱情观这一角度寻找文本变化的系列答案。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405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