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出意料的好看!《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涉及内容
来自:killingGod
第一次发帖,如果有错误麻烦uu告知我立马改啊啊啊!先🙇🏻
从小就特别喜欢李清照,谁懂小学在一堆男性文人里看到唯一一个女性的震颤和钦慕,伟大真的太伟大了。易安那么多作品里,还是最喜欢这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世人对她的研究还未揭开她真实生平的千分之一,何况还有那些刻板传统的解读。高龄二婚,数月后又毅然解除婚姻关系,对一些大作家犀利批判,可恨关于她的史料太少了,留存的作品也屈指可数,啊太可恨了。 而且易安的词就是读起来跟男的写的有别,清冷,随意但又很严谨,没有男的那种轻佻感,凝视、叙述角度真的明显不同。有时候用字显得特别可爱,啊啊啊真的太喜欢她了,我好想看看她写作的样子(哭)
————分割线———以下是书评:
在男性主导的文学领域,他们不仅说自己的话,还要借女子之口说女人的话。于是又一种女性迷思不断被建立起来。 “对才妓的爱国忠义描写”:往往被用来反衬男性操守的缺失,但仍是居高临下的。女文人还是太少了,所有的历史都出于男人笔下,女性的历史被阉割了,越往前探寻越是一片空白,所以女性形象和迷思不断被捏塑,她充满“诱惑力”“魔力”,因为她的形象本就不固定,如一缕青烟,男人的手一挥那烟便会被阻断变形。引入女子的身份/视角,就是引入他者,作为一个外部见证者,男性在确立自身时需要一个不会对自身造成威胁的旁观者,必要时可以作为祸端、反面形象,再怎么刻画,“女”仍是无法融入男权社会的,读的过程中仍会觉得二者间隔了层薄薄的膜——男人称之为“处女膜”。 “晚明士人对才女的钦慕”:较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确是一种进步,但这里的“才”绝不包括女子从政的才华,普遍意义上的“才”并没有动摇男性的利益,反而为他们的消遣提供另一种方式。征服一个聪明的女人总比征服一个愚蠢的女人来得更有成就感,也更能体现他们在男性集团的魅力价值。有点像筛选,对女子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胸有成竹,因为他们坚信即使是最有才的女子,也无法摆脱男性的影响,比如把李清照的抒情词都解读成对其丈夫的感情。当时明清盛行的理念就倾向于“友爱婚姻”、理想婚姻观、女性写作及男性认可等,更像是在提高女性质量以与男人相匹配。其实这些结果都无甚区别,有才无才,有德无德,只要其最终的归宿仍然囿于婚姻和生育,女人无权自由选择,就都不算是进步,只能算是原地蹦了一下。 女性的被动到主动,因此愈发觉得如今女性得到的一切的来之不易。但还不够,我们要得到身为人类所应该拥有的一切。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座谈|大家说一本当下正在读的书! (绿色,绿色)
- 我看托马斯哈代很少被讨论 有人看过吗 (定风波)
- 一些品味 (缁衣。)
- 黑塞 (范进(中举中))
- 【有奖活动】来分享值得反复品味的好段落 (Fut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