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你自己(转载)
来自:momo
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仑·福勒提出的,它表现为:每个人都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它非常空洞,仍有人认为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实际上,这是由人容易接受周围环境暗示的心理决定的。生活中,你不可能时时刻刻去反省自己,认识自己就是借助确认外部信息来达到的,因此,当别人将某一非常笼统的结论告诉你并认为这就是你时,你会认为这正是对你自己的描述。
人们借助镜子来观察自己的相貌,借助他人的语言或评价来认识自己的性格,所以人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并认为那是自己。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热衷于以星座、生肖、血型来判断自己的性格,甚至为自己的未来做预测,这些都能够反映自己的真实面貌吗?
很多人都认为“很灵验”,其实那些话不过是一件“均码号”的衣服,套在任何人的身上都比较合适,只不过有些人穿着宽松一点儿,有些人穿着紧一点儿而已。
这就是人的“镜子心理”,往往借助外界的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环境和周围信息的暗示。这种自我知觉的偏差,很容易将你带入歧路。孩子们告诉自己的妈妈“甜甜这时候正在看电视,她每次都会考100分”,你听到这句话大概会笑翻天,可是你的行为又跟孩子有多大差别呢?
很多未婚女性都喜欢看韩剧,并认为只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就能找到一个爱你的好男人,或者认为嫁了一个好男人就等于得到了幸福的生活,按照“书本中”的指示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为这样就能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或婚姻。
这就是我们常常犯的“小儿科”错误,却往往不自知,将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只不过让自己变得更加可笑罢了。因为,人之所以是一个独立的“人”,是因为他与别人的差异,而不是相同之处。每个人都应该独立清醒地认识自己,而不要以他人的话语、评价或者行为为依据。
每个人行动之时,也要有自己的主见,不应轻易被别人左右或暗示,也不要盲目相信别人的经验,因为你们之间是不同的,对于他人合适的经验你用起来也许就会失败。
1.想要明白自己的真实处境,就要学会客观观察,而不要受别人的影响。
2.学会面对自己,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陷,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是怎样的人,适合做什么,才能最终有所成就。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科普|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的相爱相杀 (溯念)
- 活动|或许有人有兴趣加入吗 (live forever)
- 公益心理来访招募(有效中) (微风)
- 正念练习|【蹲】蹲一蹲广州线下咨询互助搭子 (豆友IGmfJVVCy8)
- 免费“心理帮助”——修改版 (啃书的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