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及感悟|这半年来我是如何实践自我关怀,解决讨好型人格?
Eric心泓
这一年多以来,我一直被一股讨好他人的执念思绪所占据着大脑,也努力在突破这份精神世界的桎梏。我的讨好型人格让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他人身上,以至于整个人生活在一种虚假的幻想之中。今早在冥想时,我突然体会到了一种生命的奇妙与宝贵,也感叹自己浪费了许多生命。于是突然想好好总结一下我应当如何实践自我关怀,去解决自己根深已久的讨好型思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个人形成论》中提到,心理咨询应当具备真诚透明、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理解这几个要素。要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就要超出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让学习的动力源于生命自身自我实现的倾向。相应的,同时还要满足五个条件:当事人对一个问题产生改变的愿望,治疗师真诚透明,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理解,当事人能体会到或感受到治疗师的真诚透明、接纳和共情。
这也是我这半年来实践自我关怀的做法——自己当自己的心理治疗师。在遭遇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面临着精神困境时,要第一时间从受害者心态中跳脱出来,明白我现在遇到困难了,没有人能够为我的遭遇负责,我很痛苦,唯有我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我要对自己负责,立刻行动起来帮自己摆脱困境。当自己产生了强烈的改变愿望,就要细细考察自己的内心,真诚透明地和内心的小孩对话。“你怎么了?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客观描述事件)“这件事引起了你怎样的情绪反应?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受?”(感受其中的情绪)“你有这样的感受和情绪,是因为你有什么需求?你想得到什么?或者你想要别人怎么做?”(探究情绪背后的需求或请求)“你的每一种感受和情绪,内心的欲望和想法,孤独与痛苦,你尽可以明确地表达出来,我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你也不必担心表达出来会有什么禁忌,我 绝不会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评判你,你的每一个感受和想法都能与我分享,我都能看见你。不管你是怎样的人,我都能理解你,抱抱你,始终无条件支持你,爱你。”(接纳和共情)当我们内在的小孩发现有人在接纳自己的情感,他就不再是孤单一人,从而能够倾听自己,接纳自己,突破过去的经验图式,用一种更加流动开放的方式去解释当下发生的一切。
而完成上述的这一切,需要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能力——自我觉察。这也是我练习正念冥想的初衷,以当下的呼吸、身体感受、声音、思绪、情绪等等为对象进行细细觉察,培养专注当下的能力。具体的方法我就不在这里赘述,很多书籍和音频都有介绍。我想说的是我在练习过程中陷入的一个错误认识。过去我听到一句关于正念冥想的话:“你不是你的情绪,你只是在观察情绪的那个人。所以当你觉察到它,叫出了它的名字,你也就控制了它”。所以当我陷入痛苦时,我把冥想视为一个控制和缓解情绪的工具,努力像音频引导的那样,把情绪视作河流,我只是坐在岸边看着流水,而不是想要冲到河流中去截停流水。但我发现这非常困难,每当我觉察到思绪情绪,自己就已经被它们带跑了。有段时间我以培养正念力为目标,让自己一旦被思绪带走就立刻将自己带回呼吸,结果就是每次冥想时在这两者之间反复横跳,搞得自己非常内耗,丝毫无助于内心的平静,也让我一度很痛苦。去年年末,我进行了一次详细的人生梳理,突然意识到问题并不出在冥想方法和情绪控制上,而是关乎我的人格特质和思维模式等更大的层面。从小我就是一个极度缺爱的人,所以本能培养了讨好型人格,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可来获得自我价值感。而这让我总是关注他人的需求大于自己的需求,也让我总是希望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获得他人的赞美与肯定。这让我在人际关系上总是时时刻刻在关注他人,特别是那些对自己很重要的人,非常渴望得到对方的肯定,于是大脑里一直在构想他对某件事会有什么样的态度,我应该怎样做让他满意。在做事风格上,也在每遇到一件事时,总是先设想好各种方案,以及每种方案的优劣,在做之前就尽可能将风险最小化,从而最大程度做到对事件的控制。一旦一件事我做成功了,获得了他人的肯定,我脑中就会反复回味那个场景,好像自己终于被认可和接纳。一旦一件事失控或失败,我就会本能陷入焦虑和紧张,哪怕理性上我很清楚这件事远远超出了我所能控制的范围。换句话说,我的注意力都在关注他人,活在了对过去和未来的幻想中,却从来没有看见过当下,看见过自己。在这样的人格特质和思维方式下,我的冥想练习收效甚微,自己也活得异常辛苦。
所以今年以来,我努力践行着自我关怀。每次我发现自己又开始讨好,又开始紧张焦虑,我都会对自己笑一笑,对自己说:“你看,你又焦虑了,没关系,放轻松点,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陪着你,支持你,这世上没有什么比照顾好自己更重要的事。”这半年来,生活和工作不断向我提出新的挑战,我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讨好别人,依靠别人来拯救自我。我不断告诉自己,自己才是自我拯救的唯一责任人。我体会到了存在主义所说的,自由的可怕之处在于自己要为自己负责,也体会到了存在性孤独所带来的恐惧感。我小心翼翼,既怕在自我关怀中自我封闭,变得自私和偏执,走向爱的反面;又怕陷入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陷阱,与他人融合,失去自我,把价值系于其上,忘记爱自己,最后在对方不如己所愿时形成控制,同样走向爱的反面。这两种情形都很常见,过去自己也都经历过。
那么真正的爱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自己的价值感来源于自己,在这个充分爱自己的前提下,对他人也有爱,但因为价值感始终来源于自己,所以不会寄希望于对方的回报,哪怕关系破裂也不意味着整个人生的崩溃。也只有在这样稳定、安全的心境下,才能去发展更加开放、接纳的关系。同样也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才能让双方都更好地成为自己。
理论上这些道理我都懂,但实践起来这条路真的很难,我也还在坚持和探索。幸好这一路上,都有我陪伴着自己,我不会孤单。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实用小贴士|将生活中马上可以改变的小不适解决掉可以节省很... (小女娲)
- 思考及感悟|关于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 (Sæglópur)
- 点亮心情|打卡每天满意5件小事(可以一起加入) (三号银河碎片)
- 思考及感悟|警惕过度旁观博主的人生 (一只鹅)
- 实用小贴士|当情绪翻涌时,比“想开点”更有用的事 (yanni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