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E1|一颗哑弹
来自:Xieirse
“以子偿子”
HOTD第二季的改编一定绕不开“以子偿子(a son for a son)”,这个臭名昭著的事件在原著里论残暴程度不弱于“血色婚礼”。S2E1甚至就以此命名,所有人都在期待一颗核弹,但显而易见,S2E1结尾对“以子还子”的呈现,是一颗哑弹。
剧集和原著最明显的差异是,原著中“奶酪”和“鲜血”斩下杰赫里斯王子头颅这个残暴的场景在剧集中完全没有得到正面呈现。镜头并没有对准案发现场,观众只能靠声音想象。

这一创作选择显然受一些外部因素干预。
直接露骨地呈现如此血腥的场面在美国可能会因为涉及让儿童演员参演极度创伤性场景肯定会被盯上。很多人以为HBO是付费订阅的有线台就不存在审核限制问题,其实一样避不开。十三年前由HBO推出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剧情剧《鸿运赛马》(Luck)就因为动保抗议一季播完就被砍。《继承之战》完结以后HOTD是HBO未来几年奖项和流量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而HBO 现在要配合WBD(华纳发现)的流媒体Max的推广策略,主力作品在创作上不能太偏离美国主流观众可接受的范围是一个趋势。虽然HBO依然是现在美国各种流媒和有线电视里创作自由度最高最可靠的厂牌,但在经过流媒体兴起、泡沫破裂、编剧罢工之后,25年前HBO以《黑道家族》及《火线》等剧开创的美剧Peak TV时代在美国已经公认结束。整个好莱坞都在缩减项目,降低风险,HBO不可能给自己找负面争议,跟钱过不去。
但“以子偿子”这颗重磅炸弹在剧集中没爆炸,编剧室主动而非被动的创作选择才是主因。
首先,观众对伊耿二世的子女都没多少移情,第一季里就像是背景板一样被展示了一下,这季御前会议略微简笔勾画了伊耿和杰赫里斯的关系之后杰赫里斯就被杀,观众根本不关心这个角色,所以也没代入感。
不过,原著其实杰赫里斯也没太多戏份,但仍然非常震撼。所以需要比较一下剧集和原著中“以子偿子”事件的差异。
两个显著差异。第一,剧集里事件发生包含很多意外。原著中“奶酪”和“鲜血”是计划完善预先抵达阿莉森房间打伏击。而剧集里“奶酪”不熟悉上层布局,两人是误打误撞碰上海伦娜。原著里阿莉森、海伦娜都目睹了全过程而剧集里海伦娜直接抱着女儿杰赫妮拉逃离现场装上了阿莉森和科尔。
第二,“鲜血”和“奶酪”没有原著那么变态。原著里海伦娜子女都是清醒状态,海伦娜的女儿被用来威胁海伦娜在自己的两个儿子里做选择。小儿子梅拉尔被“奶酪”要求目睹自己母亲选择让自己死,而“奶酪”还故意放过了海伦娜选择的梅拉尔而杀了杰赫里斯。剧集里没有梅拉尔,只有杰赫里斯,选择的过程也更像双方博弈(判断性别),孩子在睡梦中没有目睹这个过程。“奶酪”和“鲜血”也没故意精神折磨海伦娜杀她想要保住的那个儿子而是直奔主题。
海伦娜在剧集里的反应也和原作很不一样,值得注意。在原作里海伦娜遭遇“以子偿子”事件时完全被“奶酪”和“鲜血”牵着鼻子走,但在剧集里她的反应有些淡定,甚至主动和两个凶手博弈。被逼着指出谁是儿子时直截了当地指了方向,虽然最终被勘破,但一度成功误导二人。这个改动显然和编剧室要突出历史书写对女性的“矮化”相关。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剧集中的海伦娜在第一季就展现出预言能力,而且在S2E1也预言了“以子偿子”事件,在这个意义上她就和《沙丘2》里面的保罗一样,所以她显然不可能像原作中一样是创伤性经历造成惊惧、最终发疯。剧集中的“以子偿子”对于海伦娜毫无疑问仍然是创伤性事件,但她之后的反应、行动的机制可能和原著很不一样,甚至有可能关联GOT的主线,这一点有待进一步观察。
初看S2E1“以子偿子”我大失所望,但仔细复盘之后大致理解了编剧的创作思路。
在第一季的剧评里我就分析过,原作《血与火》是伪史书叙事形式,是典型的元叙事,叙事具有不可靠性【S1E1剧评: “这也算‘王国之光’?”——一个老粉的万字长评和感受 (douban.com) 】。《血与火》的设定是劳勃上位后命学士葛尔丹编纂龙家历史,而葛尔丹采信的史料主要来自“蘑菇”、尤斯塔斯修士、鲁内特尔学士,因此其实《血与火》中包含至少五种叙事态度(三个叙事者加编纂者以及马丁这个作者)。所有的跨媒介(文学、电影、游戏)改编,原作和改编作品的互文性、媒介差异都是批评应当着眼的关键点,而《血与火》的元叙事形式更要求改编注意叙事视角的差异。今年的访谈,编剧室的主力编剧室的改编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历史叙事与历史的关系。访谈里Sara Hess提过历史叙事对女性刻画的问题。而且回看第一第二季好几处重大事件,编剧室都为事件发生过程添加一些偶然因素。S1E4戴蒙、科尔和雷妮拉的公案。S1E5雷妮拉和阿莉森对“说谎”的不同理解。S1E10,伊蒙德误杀小路。反而原著里看上去很偶然的兰尼诺之死在剧集里是精心策划的“戏”。而原作里“以子偿子”有些细节是来自非常不靠谱的“蘑菇”。编剧室对“以子偿子”故意采取去戏剧化、去血腥化的改编显然和第一季的改编思路一致。
回看S2E1,编剧室对“以子偿子”的重写,还有一个明显的意图,就是把重点从震撼观众转移到呈现事件对角色的影响,深描主要角色。伊耿二世带娃上御前会议那一段就是典型,那一段与其说为杰赫里斯收获观众同情,不如说让观众了解了伊耿和自己子女的关系,结合第二季的预告来看,伊耿对“以子偿子”事件的反应和不同于第一季刻板化形象的复杂维度会是编剧室有意拓展的方向。
“以子偿子”改编还有一个效果,搅动绿党内部的权力斗争。上一季第九集的剧评里我分析过,编剧室当时已经在布局绿党内部的分裂【S1E9剧评: 第九集 雷妮斯的选择与绿党的裂痕 (douban.com)】。S2E1把这一点凸显了,不过,在S1E9里突出的是阿莉森和奥托争夺对伊耿二世的主导权,而在S2里伊耿二世并不是被支配的玩偶。首先很显然,拉里斯.斯壮显然会受这一事件影响,S1E9里他就在奥托那献殷勤,这一集一方面向阿莉森展示情报实力,另一方面又开始勾连伊耿。“以子偿子”事件他在情报上的失误肯定会产生一些影响(那个看到“奶酪”和“鲜血”但没报警的女仆可能就是为他服务),但目前信息有限,需要进一步观察。
除了拉里斯之外,另一个会收到影响的就是科尔和阿莉森。阿莉森和科尔上床被海伦娜撞见,显然会影响两人在绿党内部的地位。阿莉森对两个儿子的影响力肯定会严重下降,而科尔是严重失职,他如果要巩固自己在绿党内部的权位,或许就需要和阿莉森的和平路线切割,找新靠山(参看原著)。
这种改编思路有些时候执行效果很好,我个人很喜欢上一季结尾的“误杀”改编。很多人说什么编剧室洗白绿党、黑党完全错失重点,编剧室更主要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展示在结构性冲突之下偶然事件如何把历史引向深渊(这一点显然是致敬马丁本人)。但实事求是地讲,“以子偿子”确实没达到应有的效果,编剧室所铺展的细节在之后能得到怎样的展开也有待观察。


“以子偿子”中一个很有争议的细节就是阿莉森阿莉森和科尔CP。这个细节可以说反映了目前HOTD改编的典型症候。
阿莉科尔Alicole
我几乎没见到有对剧集凑阿莉森和科尔这一对持正面态度的观众。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我对这一段的批评可能和很多人的思路不一样。
很多观众指责,编剧室搞的Alicole这个CP毫无意义、目的不明,似乎只是为了增加两段床戏,撒点狗血抓马。但我的看法是,编剧室凑这对CP的根本目的倒不是撒狗血抓马,而是深化科尔和阿莉森的角色塑造。可是执行效果非常糟糕 。
其实S2E1对科尔和阿莉森关系的塑造是符合第一季思路,这些我第一季剧评都分析过【 第五集:前路漫漫 (douban.com) 】。
先说阿莉森。Alicole这个CP显然是延续第一季,突出阿莉森在维斯特洛父权制和糟糕的sexuality体验不到一种健康的两性关系,常常既要又要的矛盾状态:既羡慕、模仿雷妮拉的那种自由,又认同家族给她灌输的那套“女德”。第一季后半段我以经分析过阿莉森为什么看上去很摇摆 【S1E9剧评: 第九集 雷妮斯的选择与绿党的裂痕 (douban.com)】 。S2E1她为小路祈祷,和科尔说二人关系不能继续也是第一季角色塑造的延续。回看S1E4对她和雷妮拉床戏的比较,和拉里斯的“龙之佳足”以及和S2E1和科尔的关系,是一条很清晰的角色塑造线索。另外提示一个要点,观察阿莉森自第一季以来服饰的变化和人物状态的关系(不只是颜色,也要看涉及细节,保守、开放展示了阿莉森的摇摆)。
科尔也一样,剧集中的科尔在S1E5之后基本就定调为丑角。和雷妮拉发生关系时没坚守誓言(既没坚定意志也没足够的能力拒绝雷妮拉),之后又用誓言给自己在道德上作找补。被阿莉森收归门下后就安心做忠犬,在这个意义上他和阿莉森在S2E1里的关系倒算是顺理成章。但参考S1E7中科尔又耸又坏的表现,“以子偿子”事件后他大概也会抛弃阿莉森。参照原著里科尔之后的操作(这里就不对没看过书的观众剧透),也说得通。
科尔和阿莉森的关系塑造,最大的问题就是执行。
上一季季终评价里我就分析过【 第十集:冲动、后退与“血龙狂舞” (douban.com) 】:
HOTD第一季的剧本创作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创作意图和实际执行效果上确实存在张力。
造成这种张力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马丁要求必须线性叙事[3],这导致编剧室如果要让第一季能有一个强力的结尾在“血龙狂舞”正式开打前结束,就不得不经常在叙事中添加时间跳跃。另一方面,编剧室显然在人物塑造上力求丰满(而非某些人说的“洗白”“抹黑”“给黑绿找平衡”)以呈现角色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在观念和行动之间的矛盾性和张力(而不仅仅是让角色符合理性逻辑)。编剧室和导演想做到这一点又不想造成叙事拖沓,就必然会选择在剧本创作中尝试高效地在推进剧情的同时利用台词、剧情、镜头细节呈现角色的多重维度。比如第八集魏蒙德见阿莉森和奥托那一段,除了交代魏蒙德与绿党密谋这个情节以外也交代了第八集阿莉森与第六、第七集阿莉森的差异以及她和奥托关系的潜在张力。但由于时间跳跃存在,这些细节就容易被看剧不仔细的观众忽视,而观众作为消费者当然有“不仔细”看的权利。
具有不同观影习惯的观众观感存在差异是一个客观事实。经常看影视作品,习惯电影化叙事的观众(据个人观察)普遍能适应这种利用视听和台词细节在推进剧情的同时交代角色塑造相关信息的叙事方式,但习惯短视频、习惯编剧把所有关键信息在文本和视听上明确强调的观众就未必适应(国内外都如此)。像我家里父母那一辈人就喜欢那种时不时抬起头看一眼就能跟上剧情的电视剧。这倒不是说观众之间有什么高下之分(本来就是消遣娱乐,观众有选择自己观看方式的权利)不过确实是剧集传播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一些观众观看HOTD第一季的接受效果和编剧的创作意图存在错位。
这一点对照其他HBO经典看就很清楚。这种高效利用一两处细节和台词在剧情推进同时呈现角色多样性的写法在HBO经典如《黑道家族》《火线》《朽木》《守望尘世》《继承之战》里都经常被使用,而且效果很好。但前面提的这些剧除了《守望尘世》以外在叙事上并没有很大的跳跃(《守望尘世》的时间跳跃都发生在单季之间,而且其编剧室有刻意呈现角色断裂性的意图)。《继承之战》节奏虽然快但单季内部各集故事在时间、空间上比较连贯。《黑道家族》《火线》《朽木》都是slow burn的慢节奏叙事。所以上述这些剧不存在HOTD这种问题:HOTD编剧室实际上确实在剧本里建构了角色的多面性导演也用视听语言呈现出来了,但观众因为要跟上叙事节奏和时间跳跃也的确可能会不注意角色塑造的细节,觉得角色有脱节感。
另外一个问题是,尽管HOTD的剧本总体上看在表达女性主义主题和对父权制批判的时候有避免观念先行的意识(第一季阿莉森、雷妮拉、雷妮斯的角色塑造,编剧都尽量让其言行符合其所处语境,且角色发展都保留了相当的开放性和多义性)但个别段落的剧本还是带着某种英美编剧特有的保守倾向(这恰恰是Sara Hess这类资深编剧容易犯的一个错):太注重角色动机呈现,写作上不够大胆。
比如对“白蛆”这个配角的呈现,角色的动机(第二、第九集都有交代)、逻辑写得过于明确、顺畅。有些观众就会觉得太“启蒙”、太现代(我个人对此持开放态度,一方面是因为“白蛆”在第二季之中显然会还有进一步的塑造,另一方面这么写也能表现出“白蛆”面对老油条奥托的“天真”)。放一般的剧集这不算缺点(因为角色动机、逻辑明确有条理,而且她还是配角),但如果以精品剧的标准来看,就写得过于“整洁”,角色的nuance没体现出来(不过这可能是编剧留给第二季处理的内容)。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我评第四集的时候就指出来过【如何评价《龙之家族》(House of the Dragon)第四集(S01E04) ?】。第四集对雷妮拉被戴蒙勾引进而与科尔初尝禁果的呈现过于“唯美”。除了雷妮拉在君临奔跑那一小段戏稍微拍出身体的自主性以外既没有呈现出身体自主性与观念意识的张力也没有呈现出这种性行为兼具的风险性和解放性。关于sexuality这个议题,英美的创作者和欧陆创作者比真的感觉弱一些,对比去年戛纳电影节荷兰导演保罗·范霍文在《圣母》里对中世纪女性禁忌行为(依据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改编)的呈现就能看出差距。《双峰》《黑道家族》《火线》之后连续剧无论在视听还是文本层面都已经被证明可以和最顶级的电影及文学作品比较,不像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比电影低一等的视听媒介。HOTD可以也应该被拿出来和好的电影作比较。
阿莉森科尔这组关系,虽然不能说第一季毫无暗示,但没有充足的细节,以至于虽然从编剧室视角看上去很顺,执行出来却让观众感觉非常突兀。这里对比《继承之战》(Succession)差距就更明显了。《继承之战》采取Roy家族主视角叙事,所以旁支角色也是经常突兀地采取一些动作,但是观众一细想就会发现这些表面上的“突兀”暗含着一系列纠缠、复杂的网状潜在叙事。另外,阿莉森科尔关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糟糕效果也与最近几年美国影视界的震荡、编剧的收入分配和培养制度出现严重问题有关,以后我可能会写,此处暂不赘述。
伊耿二世的宫廷
S2E1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伊耿二世的塑造,尤其他在请愿会上的表现。编剧室显然不满足于把伊耿二世塑造成“乔弗里二世”,他虽然会去地下搏击看儿童决斗(S1E9),但和乔弗里的残暴、傲慢、施虐倾向不同,这反而是他和君临普通人有共同语言、爱好的维度。当然,他对百姓的这种“宽宏”不一定是明智的表现(比如第一个请愿),反而有一种没能力但还试图展现能力的笨拙感(HOTD这一点绝对参考了《继承之战》对Kendall Roy的塑造)。
不过,伊耿的请愿会除了丰富伊耿这个角色,展现他和奥托的冲突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对我来说是惊喜。就是第一次呈现了养龙对君临经济造成的影响。铁锤休夫这个之后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角色在君临请愿会上现身也表明编剧室会逐渐开始把高层权力斗争对维斯特洛平民生活的影响呈现出来。

伊蒙德这一集塑造相对较少,也比较精炼。他彻底抛开一切虚礼客套,和科尔对话的时候提到绿党就是篡位而不是指责黑党,直接称母亲姓名都展现出杀害小路之后他基本也破罐子破摔。(别扯什么外国人直呼父母姓名,外网观众见他直呼阿利森名字也都有对角色变化的感知)很明显他把上一季的“误杀”明确标示为自己的战功,利用这一点为自己积累名声,在敌人那里制造恐惧。
黑党
S2E1里黑党的戏基本是在积蓄情感。就简单说一下。
Emma D’Arcy的表演很出彩,不是那种美式方法派表演,而是很典型的英国演员,表演克制但层次丰富。所以整个S2E1,雷妮拉一句台词却力道千钧。
“I want Aemond Targaryen.”(我要伊蒙德坦格利安)”

戴蒙的反应也很有意思,不断地谴责见到的每一个人为什么没有在有机会的情况下清除绿党。
雷妮斯对戴蒙的回应体现出她、雷妮拉和戴蒙不同的思路。上一季结尾老有人说S1E9和S1E10雷妮斯不除绿党和雷妮拉考虑阿莉森条件是降智。但其实原著里说过,小路的死才是让战争不可避免的关键转折。上一季剧评我已经分析过,这里只简要总结一下。首先雷妮斯不动手,一是避免弑亲,另一方面是保留和平解决的余地。雷妮拉也同样。很多人把雷妮拉看到阿莉森寄来的书页后流泪看作投降,但剧集的呈现其实很清楚:雷妮拉一方面受韦赛里斯教导,有“冰与火之歌”责任观,另一方面她不愿立马开战不代表不做准备,事实上她之后就凭此收获雷妮斯和海蛇支持并开始布局战略。S2E1里众人对戴蒙的回应其实也是进一步再说明这一点。
海蛇这边引出埃林和亚当,主要是呈现了两人微妙的关系和埃林的能力,这一点因为涉及之后的剧透且信息有限,暂不作分析。
小杰和克雷根.史塔克会面的开场算是个出彩段落,虽然根据目前报道,克雷根第二季不会再出现了,但他派的2000冬狼军很关键,之后再说。有意思的点是,“蘑菇”讲述的莎拉.雪诺这条线基本被砍,而且从他和小杰的对话来看,他和原著里的形象有些细微差别。原著里,在“史官”的笔下,克雷根讲责任、信誉,但也很狡猾,派冬狼军为了缓解北境过冬的生存压力,最后的操作有摘桃意味却又有些神秘。而剧集里他和小杰的对话表明,编剧室对他的呈现似乎在展现出他精明一面的同时也呈现出他类似奈德的维度。比如他和小杰展开言语交锋后,发现二人信念有相近的地方,也会明确表示赞同。而且最后主动提出支援2000人(剧集没提原著里下一代联姻的谈判条件)。
PS
总体来讲S2E1改编有好有坏,好的一点是节奏放慢,深入刻画角色,铺排细节,坏的地方是编剧创作意图执行效果不好而且很多细节铺排的还要看后续几集甚至几季的编排才能确定优劣。
S2E1,克雷根.史塔克说出许久未听到的经典台词:
“凛冬将至。Winter is coming.”
某种意义上,史塔克家族的这句箴言隐喻了整个S2E1的基调,战争不可避免,但真正的寒冬尚未呈现给观众。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支持绿党的人,请问你们到底在支持什么? (hdeyjvyjjhfs)
- S1E6|不懂就问 (闻绘)
- S1E9|为什么无冕女王不让龙喷四这帮绿党? (Chloe)
- 剧情分析|那两个漂亮孩子是谁的?后面为什么没出现了..... (Jm)
- 我用AI画了一些龙族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