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拆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二
可达鸭
蛤蟆先生低价值的原因:
蛤蟆把价值感和别人对他的态度绑定在一起,别人肯定自己,就觉得自己有价值,别人否定自己,蛤蟆立刻进入儿童状态,处于评价体系的低点。
当力量悬殊,面对巨人的时候,蛤蟆的感受是愤怒,愤怒是非常正常、健康的感受。问题在于如何表达处愤怒。
第一种:当蛤蟆处在力量悬殊的关系中时,蛤蟆被迫进入评价体系的低点,蛤蟆没有办法逃离,只能忍受这个状况,同时学习适应,尽自己所能的应付,学习适应评价体系里高点对我们的评价,保全自己的安全。
你没有办法逃离,只能忍受这个状况,同时学习尽其所能的去应对。
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当孩子无法自由的拥有这些基本感受时,孩子会根据经验发展出一套行为策略来适应当下的环境。孩子的自我防御机制形成。角斗士、情感矫正者、粉刷匠、扑克脸、逃兵
蛤蟆的机制是:讨好,保证。(情感矫正者面具)
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的底层情绪
看见孩子:我被看见吗? 我重要吗? 我有价值吗?
当孩子被情感忽视,感受又无法自然的流淌,就不得不去配合当下这个环境,长出一副独特的面具。每当情感受阻,就会立刻带上假面具
当蛤蟆的愤怒没有被允许,他会立刻带上矫正者面具。这个惯性动作,是孩子的潜意识。这是基因在做自我保护的机制。
成年状态的妈妈如何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挖掘出面具下的深处原因,让内在小孩去链接儿童状态下的基本情感。
本我所在,自我相依——弗洛伊德
当孩子做到活在自然型儿童状态下时,是活在当下的状态。本我的底色是爱、是安全感。
自我,是孩子的适应方案,是面具。是衍生出的方案。自我的底色是恐惧,唯一的目的是在养育者身边存活下来。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孩子的适应方案,在于孩子选择戴上面具的时候,孩子是内化了父母的评价。
大脑的本能,是将感受合理化。例如吵架的时候翻旧账,目的是为了告诉当下环境,我目前的行为策略都是合理的,都是旧账的因,才导致当下结出这么个果的。导盲犬为了把一切合理化,忙的不行。
人生坐标。
当孩子被训斥的时候,孩子的大脑会给出:我的行为一定是错误的,才让永远正确的大人生气。
我觉得妈妈不爱我,一定是我不值得被爱,妈妈才这么做的。否则我这个感受不就是错了么?
甩锅:孩子正在试图用一切的方式来证明她感受的合理性。
当孩子作业没做完,孩子指责大人:都是因为你没有提醒我,才这样的。孩子不认为自己的感受是合理的,不确定自己此时此刻是否可以拥有焦躁的感受。孩子大脑会找一些借口/理由,来合理化这个焦躁的情绪。孩子不相信,哪怕没有任何理由,我都可以合理的拥有焦躁的感受。家长要直接帮助孩子,外化这个焦躁,让孩子可以安全完整合理的和这个焦躁相处,这时候没有评价体系,没有人指责孩子
生命之初最原始的情绪是羞耻感和自豪感
以上内容转自小红书博主 花生共和本花 24.6.18的直播内容。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松弛养育》拆书直播笔记 一 (可达鸭)
- 花生拆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三 (可达鸭)
- 花生拆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二 (可达鸭)
- 我可能要被你们骂了 (鹅鹅呃呃)
- 花生拆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 (可达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