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作者|《中国建筑史》为什么没有林徽因的署名?
来自:静谧形态琳琅(所知甚少)
原题目:《中国建筑史》为什么删掉了林徽因的署名,发觉该题目不具有事实性(即为豆瓣的信息和书籍出版本身不符),故而更改。
原贴:

最早的版本反而是有林徽因的署名的,而该书的完成也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林徽因的功劳,恰如梁思成在文中所说的“林徽因同志除了对辽、宋的文献部分负责搜集资料并执笔外,全稿都经过她校阅补充”。

更新:
去查证了作为老版本的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版本,同样也没有林徽因的署名,但事实上林徽因对这本书的贡献似乎也该有署名的权利吧(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建筑史》既然最初的版本没有林徽因的署名就不应该随意添加,以免违背梁思成本人的意愿,但在我看来林徽因的贡献被证明是事实的话,署名本身也是应得的吧?而该书我目前找到的最早的版本同样也是在梁思成死后出版的,本人意愿似乎也是一种和稀泥的说法?又或者说是否有更早的版本呢)?

重新去查阅了一些资料,林徽因对该书的贡献似乎和营造学社的其他诸位包括莫宗江和卢绳等人的不是一个程度的;并且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学的成就和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且检索到了一种说法是该书的完成以及观点的成型、田野调查等工作均有林徽因主导完成,后因其身体问题和社会原因(事实上当时的社会境况及对女性狭隘的认知必然导致林徽因工作的难以完成)才交由梁思成进行主笔;而宾大也正是在考察到以上情况以后追授了林徽因建筑学学位。梁再冰(也即林徽因之女)也曾回忆说母亲卧病在床期间心心念念《中国建筑史》,并一遍又一遍地说:“不要放弃我们的研究!”在我看来,“我们”这个词也恰好证明了该作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共同完成的结果。这是她付出了自己无数的心血、更是满含一种美好的期望的著作(在我看来,那种期望更接近于一种作为女性奋起反抗这社会畸形的偏见的愿景和力量),故而,有林徽因的署名也该是正当的。最后需要重申的是遵循逝者意愿是一种不恰当的和稀泥,因为该书本质上是在梁思成去世以后才得以出版的、署名的问题也没有人询问过本人,更何况林的贡献必然属于事实,所以署名的权利该去为她争取:这是她的、也已然不属于她二十年的生命结晶。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素材&方法|妒女祠的故事 (DMelanogaster)
- 从《她的国》思考纯女/全女世界的架构 (杰尔科)
- 自荐|两个女人在海洋公园一起度过的,「无所事事」的夏天。 (匿见渊)
- 讨论/提问|近几年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 (新世界游戏)
- 讨论/提问|之前组里那个很火的关于同人的贴怎么没了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