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一个消费主义逆行者
来自:福尔摩橘🍊
今天我想讲的这个故事是关于我家属,一个似乎从来没受到过消费主义影响的人。
想写这个故事的契机是周末陪他一起去买衣服,观察他买衣服的样子,才惊觉原来在这个消费主义横行的环境下,他竟能做到独善其身。这里写下一些我对他得观察以及能给我带来的感悟。
先说一下大前提,我们目前生活在德国,我在读博士,家属在做博后,我们租住在这个小城市里比较破旧的一栋居民楼。我们时常戏称这里是这个城市的贫民窟。公寓里没有属于私人的洗衣机,洗衣服的话需要用共享洗衣机,所以我们的习惯是把一周的衣服攒在一起,周六统一拿到洗衣房去洗。这就要求最少要有7套衣物。家属要买衣服的原因是秋天的时候,他的一件衬衫的领子和袖口都磨破了,就直接丢了,今年就少了一件。我们直奔市中心C&A的男装区,开始选购衬衫,然后找到他满意的,直接付钱,整个过程不超过半小时。他既没有看是否有折扣,也没有看有没有其他想买的。需要衬衫,买到满意的,回家。而这样的购物,他一年进行了两次,上一次他买了4件同款不同色的圆领卫衣,也是30分钟搞定。平时穿衣服,也是随手拿起一件干净的,从来不会考虑搭配。鞋子一般都是我看到打折的,帮他购入,他只有偶尔看到我的鞋子,说这个蛮好看的,咋不给我买,我一般都说太贵了哈哈。
电子产品方面,过去几年,他购入了鼠标(因为有线鼠标坏了),airpods2代(听歌方便),博士毕业换掉用了10年的卡的要死的电脑。换掉用了6年的ip8。购入小型洗碗机,解放了双手,他再也不用洗碗了。微波炉,他是十足的微波炉粉丝,每天都用来热牛奶,热面包,热菜。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吃水果,这可能是他日常消费最舍得投入的地方,每次到了超市,直奔水果区,所有新鲜的水果都买一遍,他平时很少生病,总是戏称是因为吃水果多带来的好处。
然后就是旅行,我们很喜欢一起旅行,去看不同的风景,感受不同的文化,当然有时也是对当前生活的短暂逃离。因为我们处在欧洲,去其他国家比较方便,我们就计划在这边生活的时候,多多旅行一下,以后回国了就不再来欧洲旅行了,毕竟要飞十几个小时过来也挺吃不消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租了一个很便宜的房子,就是希望从这部分预算节约一些出来用于旅行。
他的生活看起来简单且无趣,但是我却观察到他很少焦虑很少内耗,他的生活非常快乐纯粹。我时常思考,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他这样不受消费主义影响的性格呢?由于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和他相反的,所以我试着比较我和他的经历,想找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点。
1.首先肯定是社会环境的不同,他从来没接收到过男孩子要讲究穿搭,要穿衣显瘦,身材焦虑等等社会规训。而我则一直被各种灌输,女孩子要穿衣显瘦,要会打扮,要学会化妆。
2.他的父母是那种非典型的农村父母,虽然是农村家庭,但是不勤俭节约,他小时候想要的东西基本都能满足。但他上大学后,父母没有给他太多的经济支持,他明白以后的生活只能靠他自己,他一直靠自己打工,包括后来读博有了一点工资,加上奖学金最后毕业的时候攒了几万块。 而我作为典型的苏北重男轻女家庭的姐姐,我的童年,伴随着父母在我耳边唠叨他们挣钱多辛苦,我要懂事不能乱花钱,不过他们攒的钱都一把拿去给我弟买房,这都是后话了。
3.天生的,因为他还有一个弟弟,相似的成长环境,却和他非常相反,非常喜欢买名牌衣服鞋子各种新出的电子产品。
4.他能从其他地方获得满足感,那就是他的工作,他在工作的时候非常专注,也比较幸运的获得了很多的正反馈,所以他大概不需要通过消费就能获得足够多的快乐。他工作非常忙,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刷任何和消费有关的东西。最搞笑的是,他把小red book的主页刷成了赶海视频,他的另一个爱好是钓鱼,但一直没机会实施。
我并不是想要把一切都归咎于原生家庭,只是想表明,就算受消费主义影响,也不要过多的苛责自己,它和童年的物质匮乏,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甚至与我们的先天性格一定都是有非常大的关系。如果发现自己偶尔陷入消费主义,一定不要过多的苛责自己。可以反思,可以记下经验教训。我们是人,不是机器,所以偶尔产生消费欲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正视消费欲望,学会与消费欲望共存,可能会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少买不必要的物品 (最爱菲比)
- 怎么劝自己不要每天买油条 (momo)
- 讨论区|要换新的手机吗 (momo)
- 不要买|很想很想买车 (momo)
- 心得分享|不要在节假日出门旅游 (瞄准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