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被害者》第一季观后感
咖啡星人驾到(intj,声控但讨厌假音,极度高冷)

今天从几个新颖的角度来谈谈 《谁是被害者》第一季这部剧。
一、角色设定犹如社会显微镜。
像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鉴识官方毅任,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对他而言存在障碍,但这也使他在案件调查时有着独特的专注与敏锐。借由他的视角,我们能更真切地洞悉社会边缘人群的内心世界。
二、对“被害者”有了全新定义。
传统认知中,被害者通常是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但此剧将范围拓展,那些选择自杀的人,由于在生活中承受着各类压力、歧视、欺骗,内心极度痛苦,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是社会环境的“被害者”。这促使我们重新思索社会及人性。
三、关于死亡与救赎的探讨颇具深度。
一系列自杀案件,每个死者皆有遗愿。这引发了对死亡是否为解脱或救赎的思考。有人认为帮助实现遗愿能获得解脱,也有人坚信活着才是真正的勇气与救赎。这无疑挑战了传统思维,令人反思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四、记者徐海茵这个角色很值得玩味。
起初她一味追求新闻热度,而后良知被唤醒。她在职业责任和人性关怀之间徘徊挣扎,并最终有所转变。这充分展现了记者的多面性,她的报道不仅记录案件,还推动了剧情发展,对其他角色产生影响。
每个案件背后都涉及不同的社会问题,诸如性别认同障碍、职场压迫、家庭矛盾等。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一幅繁杂的社会图景。观看时,会让人不自觉地关注那些常被忽视的社会角落和边缘群体。
五、独特的叙事结构是一大亮点。
采用交错插叙的手法,在呈现案件调查进程的同时,逐步揭示各个角色的过往和内心世界。既维持了悬疑氛围,又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角色,使人物形象更为饱满。
六、对人性的刻画细致入微。
剧中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每个角色都有自身的无奈与挣扎。无论是凶手还是被害者,其行为背后皆有深层次缘由。观看过程中,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理解他们的处境。
例如李雅均这一角色,她的行为看似极端,但站在她的立场,或许认为自己在帮助痛苦的人获得“解脱”。她犹如放大镜,凸显了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人们的无助与迷茫。
再如主角方毅任,一方面竭力查案拯救女儿,另一方面因自身病症在人际交往中遭遇困境。他的挣扎与成长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却不完美的人物形象。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职场|生活|去山西看看古建筑 (带刀的诗人)
- 都睡了吗 (没有昵称)
- 爱而不得,人生常态 (客里清寒)
- 当年uncle组的友友们都老了吗 (Frank)
- 我老公把自己给绑了 (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