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103厂的往事
来自:Dr. Z
我爸和同学是60年代末大学毕业后一起被分配到四川的民航103厂。中国当时有三大飞机维修基地,北京的“民航101厂”,上海的“民航102厂”,成都的“民航103厂”。民航103厂建于1965年4月,对外称“654邮箱”。
我爸和他同学是第一代三线人,有的内部结合,有的与当地人结婚。生下的下一代也都是同学,我从小就在103幼儿园、子弟小学、子弟初中、子弟高中读书。我们学校教学水平较差,我读初中时才有人考上大学。长大后的出路也比较单一,要么参军后回来工作,要么直接进厂;也有读技校再进厂的,表现好的会被送到民航大学进修;成绩最好的,考入北航、南航或中国民航学院,然后回来工作或到民航系统兄弟单位工作。我则是个例外,大学报考了生物,完全离开了民航系统,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民航子弟。
103厂的主要工作是民用航空,属于中国民航局CAAC,主要负责飞机维修,同时也与飞机制造有合作,比如同一个城市的132厂,生产J-20。民航子弟的名字常带有“翔”、“航”、“飞”、“鹏”。我们玩得最多的也是飞机模型、飞行游戏,模仿飞行员。几个小伙伴坐在马扎上,对着墙壁模仿飞行员,能玩一下午,剧本多是飞行中遇险,机组人员紧急迫降,挽救乘客,最后空姐给飞行员献上鲜花和“热吻”。除了模仿,我们还能参加试飞,比游乐场更刺激,我们是真正坐在飞机上玩,甚至能到驾驶室看飞行员驾机。我小时候模仿“挑战者”号爆炸,全班筹资买来冲天炮,包裹成航天飞机和助推器,在校园里发射。我向“投资人”演示助推器分离、航天飞机爆炸的过程。在那个年代,能讲故事让资方投资,完全就是少年版的SpaceX。如果我不学生物,而是投身航天航空,现在可能就在领导中国的火箭回收。
103厂生活简单,每周可以看两场电影,有内部录像,有“锅盖”天线看港台电视和欧美MTV,在80/90年代这已很超前。因为是民航维修单位,经常修外地飞机,兄弟单位会带来一飞机的水果特产,然后103厂按照各单位分发,小时候生活富足,待遇好,每家每户都能吃到各地美味。民航接触到许多海外事物,比如杂志、画册、衣服、帽子,那时看起来很酷炫。前段时间见到一个发小,他还在回忆当初他爸出国时买的画册《美国一天》。
大院子弟相互都认识,没有隐私,从小一块长大,外号跟一辈子。103的人,从十来岁的中学生到退休人员,穿的几乎都是民航制服,很像飞行员,有大盖帽、风衣(像盖世太保),带肩章和镀金双排扣的飞行服(电影《猫鼠游戏》中小李子靠这身行头行骗)。有次厂长开会,怒斥一些员工把制服卖到外面去,连卖菜的居然都在穿,可见当年对制服的荣誉感和优越感有多强。
我们是个封闭系统,大院里说普通话的居多,称外面的世界为“地方上”,“地方上的人”,“地方上的学校”,“地方上的单位”……大院外面的人进来,一眼就能被认出来,好斗的伙伴就会去轰走他们。有时会成群结队去外面打架,很像《阳光灿烂的日子》片段。我们能自制火枪,储备火药,有些同学能搞到信号枪,在那个年代,这就是《功夫》中斧头帮的摇人信号。
103厂也经历了岁月变迁,90年代就不行了,好多人“休工”,我那时候在外地读书,回来的时候无聊的同学就找我赌钱。好在103是民航,后来与兄弟单位“西南航空公司”合并,之后并入“国际航空”。期间工人有过集体事件,要求与航空公司同事同工同酬。过去大家都是兄弟单位,工资待遇一样。我爸说,他们当初就是为了做技术,才到103厂,没有去做航空后勤,没想到几十年后,工程师没有了往昔的荣耀。
如今民航103厂又从国航分拆出来,与德国公司合并成Ameco成都分公司维修基地,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飞机维修企业。相比其他三线单位,民航103厂还算马马虎虎,没有太糟糕。我回去过几次,一切都没变,那就是我的故乡。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核矿子弟吗? (随意啦)
- 八十年代的株洲北区,冶炼厂生活区和601十四车间 (刻舟人)
- 陕西汉中8号信箱归队 (豆几几)
- 《再绘童年—80年代厂矿子弟的岁月往事》出版完成 (刻舟人)
- 回不去的,不是故乡的故乡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