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一个被传说歪曲成屌丝的高富帅官二代

大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市(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组长
2012-07-05 06:06:12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大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市 (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组长 楼主 2012-07-05 06:08:06

    历史上留下的包拯画像也可以称得上帅哥,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画像,额头上没有任何疤痕,更没有月牙形的痕迹。 至于民间传说和戏曲中包公脸上有月牙是戏曲的影响。出于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的需要。戏曲中的包公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断案如神,嫉恶如仇的形象,他能申张人间正义,哪怕是已经冤屈死去的人也可以让包公夜里到到阴曹地府中给他们平反昭雪。为了塑造出这个形象,包公的造型就是脸色如锅底,额头有白色的月牙,代表他昼审阳,夜审阴。有人考证过,明清时代戏曲中包公脸谱上没月牙的,但是有夸张的白眉。清朝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大发展以后戏曲中包公才是黑脸带白色月牙的形象。

  • 大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市 (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组长 楼主 2012-07-05 06:22:32

    从包拯的仕途发展上看还算比较顺利的。包拯一生弹劾朝中重臣超过三十人。搞掉的人很多人都比他位置高。办了不少震动全国的大案要案。应该说还是很有策略和手段的。电视剧告诉我们主要包拯依靠朝中的八贤王,如果这一点是真有历史根据,应该就是他朝中有人,根据网上的一些资料看看包拯朝中到底依靠是谁?网上google资料找找包拯家的裙带关系吧。 包拯有个三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不详。第二个是贤内助董氏夫人,董氏出生官宦世家,(董氏曾祖父曾经追随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打江山的。官至宁州刺史。父亲在湖北省做官。)和包拯是门当户对的婚配。第三个就是一个姓孙的妾侍 包拯二十八岁中进士,于三十六岁正式出来做官,根据一些资料推算包拯应该是二十五岁之前结婚的,(有资料记载包拯四十六岁的时候唯一的儿子包繶去世,年方20),儿媳崔氏已经怀孕,后来生下一个遗腹子包文辅(后于5岁夭折)。包拯这个儿媳崔氏来头不小,崔氏的娘是大名鼎鼎的吕蒙正的女儿,吕蒙正曾经三次担任宰相之职。吕家在北宋属于显赫家族。 倒是没有百度到包拯和八贤王有啥特别关系,也许是单纯的欣赏吧。应该是包拯作为官二代,懂得为官之道,也有一些官场关系网。

  • 大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市 (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组长 楼主 2012-07-05 06:24:36

    有必要顺便说一下包拯的儿媳妇崔氏。包拯儿子死了,他就劝年纪轻轻的儿媳妇崔氏改嫁,崔氏的娘也劝自己女儿改嫁。这个媳妇就是不同意。后来遗腹子死了她还是不改嫁。崔氏的娘亲采用很多手段也无法让这个女儿改嫁也只好作罢了。包公儿子死了,遗腹子孙子夭折了,包公在60岁时候将那个孙姓的小妾遣送回娘家了,而且这个小妾还怀孕了。后来在娘家生下一个儿子,包拯也没有将她接回来的意思,甚至在自己在去世那一年还和皇帝说自己没有儿子。在包拯去世以后,儿媳崔氏将小妾的儿子接回包家,取名包绶。崔氏这个嫂子对包绶非常好,延请名师精心培养小叔子包绶,包绶后来考取了功名,叔嫂感情很深。崔氏死后被被封为节妇,表彰信是苏轼写的。 我想这就是民间故事以讹传讹所谓嫂娘故事的来源吧。

  • 大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市 (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组长 楼主 2012-07-05 06:33:43

    google来历史上庞太师应该是北宋仁宗年间任宰相的庞籍,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山东人,读书人出身,是范仲淹的好友,还培养过司马光、狄青等有出息的学生。 庞籍反对外戚干政,对皇帝的后宫干政比较厌恶。据说他在开封府主政时候,皇帝某宠妃派人去他那里指手画脚被他打走了。后来历史上那个狸猫换太子的原型刘娥想垂帘听政都被他和众大臣拒绝了,并当众烧掉支持垂帘制度的《内东门议制》。 戏曲里面将他丑化成后宫干政的既得利益者很冤的,戏曲里面那个不讨喜的庞太师原型应该是张尧佐。

  • 大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市 (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组长 楼主 2012-07-05 06:47:51

    历史上的倒是有包拯多次弹劾张尧佐,张尧佐是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包拯前面几次弹劾都没有成功,因为这个张尧佐并没有干啥拿得出手的坏事,包拯弹劾他能力有限,不足以担任要职。后来随着仁宗不停的提拔张尧佐,惹起众怒,不仅包拯,其他官员也反对,就联合起来辞官要挟仁宗不可以让张尧佐担任要职。于是进行“廷辩”,大臣们都很激动,包拯的唾沫星子都溅到了仁宗皇帝的脸上。庭辨结果是张尧佐没有升官。当然那个张贵妃也很早就死了。并没有像电视剧里面那么夸张。

  • 大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市 (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组长 楼主 2012-07-05 06:50:56

    包拯断的案子,这个应该是狸猫换太子案子的原型: 先是,医家子冷青自称皇子,言其母尝得幸掖廷,有娠而出,生青,都市聚观。明逸捕得青,入府,叱明逸曰:“明逸安得不起!”明逸为起坐。既而以为狂,送汝州编管。推官韩绛言青留外将惑众;翰林学士赵概言青言不妄不当流,若诈当诛;即诏概与知谏院包拯追青穷治。盖其母王氏尝执役禁中,出嫁民冷绪,始生女,后生青。青漂泊庐山,数为人言己实帝子,浮屠全大道挟之入京师,欲自言阙下。狱具,皆论不道,诛死。

  • 大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市 (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组长 楼主 2012-07-05 07:09:16

    戏曲狸猫换太子来源是:

    真宗刘妃就是狸猫换太子里面那个反面人物刘太后。刘妃出生不高,传说她善播鼗。漂亮娇媚,聪明强势,被真宗立为皇后。刘皇后没有儿子,一李姓宫女生了儿子,就是后来的仁宗,被刘皇后占为己有,这个李姓宫女就是狸猫换太子里面的李辰妃。

    仁宗一直不知自己生母是李辰妃,直到仁宗亲政他才知道真相。在狸猫换太子里面,仁宗赶紧去和亲娘相认,然后那个可恶的刘太后就畏罪自杀了。真实情况是仁宗知道真相时候,李辰妃已经去世好久了,他压根没有任何机会和自己亲娘相认,而且刘太后也没有自杀,仁宗亲政,知道了生母是李辰妃,同时还听到很多流言,所谓刘太后逼死自己生母李辰妃。据说仁宗就一面派人去围住刘氏的住宅,一面亲自去看开棺检查生母是否被毒死,结局很美好。(当初李辰妃病死时候,刘太后还在垂帘听政呢,人家决定按照一般宫人下葬。然后宰相吕夷简建议厚葬。刘太后私下召见吕夷简,询问厚葬理由。吕夷简说:“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是丧礼宜从厚。”于是刘太后以太后规格葬李辰妃,并且在棺材中注满水银,为了李辰妃尸体不腐烂。而且找到李辰妃的兄弟加以封官。) 仁宗开棺见到生母面色栩栩如生。身穿华服。仁宗叹曰:「人言其可信哉!」遇刘氏加厚。 狸猫换太子的戏曲最初的雏形来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戏曲最终成型于明朝成化年间,子所以刘妃被塑造的那么狠毒,是为了映射当时的万贵妃。万贵妃原来是明宪宗的乳母,比明宪宗大了十几岁,万贵妃特别爱嫉妒,心底也不善良,别的妃子或者宫女怀上孩子就被她毒死。万贵妃的兄弟姐妹还嚣张的不得了。所以一方面这个事情是恶心的丑闻,然后嚣张霸道惹得朝野上下的痛恨,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来借古讽今。 网上还有说法认为《狸猫换太子》来自印度佛教故事《大阿育王经》,据说那个故事里面的王后用一个剥皮的猪崽,然后到了中国就变成剥皮的狸猫了。

  • 大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市 (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组长 楼主 2012-07-05 07:12:23

    google来的铡美案的来历

      《铡美案》中的陈世美是妇孺皆知的负心郎。那么历史上的“陈世美”又是怎么样的呢?其实,《铡美案》开唱以来,才两百年而已。至于原型“陈世美”,现考应该是清朝的陈年谷。据戏剧上的陈世美自报“湖广均州人氏”。我们来看可《均州志•进士篇》:“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我们都可以知道这陈世美就是陈年谷。那么清朝的人怎么会和北宋的包拯挂钩的呢?据说,是人报复陈年谷,于是将他编进当时的戏剧《秦香莲》中,而历史上的陈年谷,却是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的清官。又据说,清朝时,有一戏班正演《秦香莲抱琵琶》,却见观众多,而又嫌戏剧短,于是,便将前处加了包拯的《陈州放粮》。可是,戏场还是乱了。观众们高喊要杀死陈世美,可当时的“包公”演员还没卸妆,于是就上了个清朝戏,北宋官了。而“包公”就上到前台,杀了“陈世美”。后来,就发展成了《铡美案》了。那么陈世美的后代难道就没有反应的吗?当然有,据说,有一个还看了后,当即吐血身亡,而更多的则是拼命不惜武力来维护他们的祖宗陈世美。《铡美案》的主角陈世美的确是够冤的了。

  • 大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市 (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组长 楼主 2012-07-05 09:02:32

    也google和度娘了,羞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77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