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8项,不只四大发明
钱二娘
其实也不只88项,只是手上这本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的书里(”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只写了88项,前言中写许多东西没有列进去:“仅在机械与仪器方面,就还有犁镜……(省略一大段,全是机械)等,以及技术特色鲜明的砻、赤道浑仪等。一些重大发明还衍生出的新技术,比如大豆的利用方面……”
书中讲了评估发明的原创性一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能证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或是属于最早之一且独具特色,所以未列出那些因史料不足而不易判断其科技内涵或原创性的发明。
比如,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00多年最早记载小孔成象现象这种事情肯定不会采纳。不说他描述小孔成象现象的原因是错误的,就这个史料记录也是有问题的,更不要说亚氏资料的重重问题了(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序言 (现在人所见亚里士多德全部著作皆非原装著作)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514973/)
目前这书我读了3个项目,著书的风格是就事论事,有什么写什么,多一分的猜想都没有,严谨性真的非常佩服。(不像美国人写的那个克里奥佩特拉的传记,通篇都在编故事,居然还拿了奖)
我就想我就建个专楼,类似于读书楼,一边看一边分享。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书来看看。后面的项目我就更新在评论区,也算是监督自己看书了。
一、干支
干支至迟从公元前13世纪的商后期开始,干支已普遍用于纪日。有一块牛胛骨完整地记录了六十干支(我:也就是说这套纪日法起源时间要往前推)。由于干支纪日法的连续使用,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古代史料中记录的日期具体是哪一天,对应准确的日期,可以佐证考古发掘的文物,可以对史料进行验证,同时也可根据史料进行考古研究。
(我:因为干支的记录,使得史料上的日期难以篡改,所以就成了史料中进行逻辑分析的锚点。有些史料里就因为日期很难更改,导致记录事件后期即便篡改过了,也很容易被后人发现。
所以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目光长远,干支纪年纪日法完全就像一套用于记录日期的明码系统,难以改动,而且严格对照那个时期的日月运行规律,也就是说,得具备发达的天文观测科学水平才能对应日月运行规律进行干支纪年,而且史料中记载日期时通常会描述天文现象,通常是超新星爆发或慧星现象,这种规律性天文现象就进一步锁定了日期的准确性。这也是后世能精准判断武王伐纣准确时间的原因。)
以十二地支纪月至迟出现在秦秋时代,而战国到秦代使用的则是一套很奇怪的60循环的名称纪岁,应该是由岁星(木星)纪岁发展而来。
后来到汉武帝时期始用干支替换了木星(岁星)纪年,之后一直延续下来。而最迟在汉初出现十二地支表示一日十二时辰,配上天干的纪年则是到唐代出现。
(我:个人猜测这和当时秦改制有关,秦改制弃用了周时流传下来的礼制,秦朝及汉前期也没有用冕服,历法作为礼制的一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跟着改。个人猜测哈。不过这个用木星周期作为历法基准,真的是十分NB)
而天干地支也用于表示方位,配上阴阳五行,在中国古代时空构架中有重要的角色。(我:古人取象类物,四方位四神兽既利于传播又便于记忆,并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结合,形成了一套逻辑完备的宇宙观,这套观念神人各安其位,日月按规律运行其中,基本上就杜绝了一神教占领主流的可能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到处经济都不怎么景气 查查蛀虫挺好的 (momo)
- 以后她的戏还能上映大家都有责任 (Jenia)
- i认人进 (两条🐟)
- 废青又来网暴我了,大家可以救救我吗? (momo)
- 陈奕迅是真的吗? (此账号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