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去元朝》—郭建龙_2024.07.21读后感
陈粒
《骑行去元朝》—郭建龙_2024.07.21读后感
书名叫骑行去元朝,其实不是很恰当,因为整本书讲述的其实是郭建龙在骑行蒙古国的过程中,对蒙古民族发展的整体回顾,元朝只是蒙古族硕大的历史版图中颇为浓墨重彩的一个子章节,但并不是ALL。
回到书的本身,对我来说,类似于闲暇时打发时间的读物,也让我开了些许眼界,了解到了游牧民族本质上,是定居文明所无法同化的,只能并行不悖。而且,讲述蒙古民族的几次辉煌当中,不乏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这样浅显全面的认知,对我来说也够用了,确实史料也不是那么多,况且人家的文化确实千年万年不变,多使劲挖也挖不出多少的内容了。
具体来说,这本书的架构是游记,是地理骑行记录下的民族历史回顾。这种骑行就很类似于荒野求生,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都是在赶路,而且是放弃了东部的探索,因为郭建龙只有一个月的签证时间,就要骑行蒙古国四千公里的路程。从乌兰巴托出发,去往哈拉和林、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穿过蒙古国主要的山脉、湖泊,郭每天骑行平均距离上百公里,很多景观都是在骑行过程中看的,更何况路况也很不好,风雨雷电来的很快,经常是蓝天白云下一秒雨就来了,过了没多久雨就停了,这很像乌云在追着你跑的感觉,然后郭是坚持经常碰到下雨天,也是有点倒霉在身上的。雨后的土路泥泞,地势陡峭,坡度极高,湖泊和积水路段还要蹚水而过,西部还有风沙路,一路走来自行车也算是身残志坚,只坏了一次车胎,谢天谢地吧~更值得感恩的,是蒙古很少柏油路,基本都是土路,很多岔路,一不小心走错路就又绕回去了,依靠车辙印和过路人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判断,郭没有走太多的弯路,所以才得以游览中西部大部分的城市。地势崎岖不平,这就是最荒野求生的部分,经常上坡,山坡陡峭到郭都不敢摘下凹视镜直视的程度,反正又吃力又多的爬坡路,郭建龙真的牛。另外,过路人当中,有蒙古国人,也有外国游客、中国工人,越往西部的荒漠地区走去,人们就越是热情互助,因为游牧民族的共识就是,因为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不会碰到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袖手旁观,,很有可能就在渺无人烟的地方一命呜呼了。
所以,谈及游牧民族的特色,我也觉得挺让我感到新奇的。他们居无定所,因为他们喜欢居住在蒙古包里面,逐水草而居,日常喜欢骑马射箭、狩猎、养老鹰,这几千年的传统,一直没有多大变化;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敬,对腾格里(天)的尊敬。自然景观的广博浩瀚,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天然的草场,远处连绵不断的高山,西部的雪山,各种各样的坝子,点缀山谷中的湖泊,像宝石一样闪耀并养育着一代代人民和牛马。郭拍的照片看着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不是城市里的小家碧玉能领略到的大气磅礴的景观,以至于郭建龙走的时候还挺留恋的。

说会正史,蒙古国从一开始寂寂无名,到一同欧亚,这个过程也值得唠唠。成吉思汗也不过是个小部落首领,因为妻子被掳,才痛下决心,联合家族的老干部采用远交近攻的方式一统蒙古东部,打败克烈部和强大的西夏,然后直击中亚。中亚刚刚兴起的花揦子模沙,也是刚刚统一中亚,但是他把蒙古经商队全部杀死,激怒了成吉思汗,势均力敌的两国必要一决高下了。面对蒙古国铁一般的纪律和作战忠诚度,花揦子族的松散军事统一逐渐被击溃。后来的欧洲版图和西亚版图则交由他的子孙进行,成吉思汗的兄弟和子孙:窝阔台、忽必烈、蒙哥、拔都、察合台、拖雷等等都通过蒙古铁蹄和灭城之举惊讶了世界,让欧洲各族、中亚、南亚和北非各国瑟瑟发抖,但坏在蒙古国是一个家族传承、分封制的国家,每当一任可汗倒下,所有亲兄弟都得回去争夺王位,所以蒙古国的版图,经过三次西征,即最为鼎盛的时期,他们建立了一个横亘欧亚非三国的超大国家,后面因为家族内斗和新势力的崛起,很快就分崩离析。这种大一统,打通了中西部交流,让基督教开始传入蒙古,但是在多种宗教的并存中,波斯因为本身的基础,伊斯兰教成为了重点,藏传佛教因为跟蒙古国的地理环境有得一拼,都是敬仰天神、敬仰自然,所以受到了蒙古国的青睐,这对后建立的国家也有一定影响,佛教传入莫卧儿国,就是蒙古统治的遗产。
读完这本书,是不是印象深刻呢?那倒还好,但是吸引我开始读这本书和继续读下去的原因,就是郭建龙在骑行过程中,融入的历史的思绪,那就是弥漫在文字当中的一份气质和沉稳,当他开始将正史的时候,总让我觉得舒适畅快,所以闲暇时翻开读两下,还可以。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帷幕》:属于波洛的完美谢幕 (叙事通勤族)
- 《ABC谋杀案》:译本不行,小说精彩 (叙事通勤族)
- 秦制回归 (大雄)
-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我们可以做好一切战争... (叙事通勤族)
- 白马之盟下博弈 (大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