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律|不是“撒娇女人最好命”是“好命女人才会撒娇”
来自:心可溯源

最近看到一个心理学趣味讨论内容,说为什么撒娇在家庭中更好用,里面说到了背后的潜意识的作用,他说“撒娇”是你相信这个人会这样做。
撒娇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有一个暗示的 “我相信你会满足我的”,发心祈愿就觉得自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抱怨很多时候不起作用是因为那句话说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把人往“你就是故意的”这个结果上去推动。
假设一个场景:你吃完饭妈妈让收碗,妈妈充讽刺的说:“你把碗放那里做什么,等谁来给你收,谁是你的保姆?”,这里面妈妈的发心就是怕自己被当家人的保姆,但任何人听到这句话后,对洗碗这件事都产生了复杂的情绪,不去做呢会被骂,去做呢又有屈辱感,次数一多最后就会变成对收碗这件事打心底的排斥,就真变成这个妈妈最不喜欢的那个结果“家人不爱收碗”。
我们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情感导师给关系中的女孩出一些方法层面的主意,比如:要温柔、要学会撒娇……,那这些方法说对也对,但要是你直接学起来还真不见得会有效果,因为这些方法真正起作用的是做这件事的人背后的发心,而不是撒娇这个行为。
那些导师之所以会让女孩们把那些方法学起来,是因为他们参照了关系里有好结果的那些女性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只要你去模仿那些女性的行为就能得到那样的结果了,但真正支撑一个女性温柔得下来、撒娇得出来的是她在心里就觉得“我是可爱的、我是会被善待的”,这是她们与自己的关系,也是曾经被这样对待过,才会有的对结果这样的预设。
在精神分析里对“强迫性重复的人生”解释是:一个人早年被环境如何的对待,他潜意识里的自我定位就会变成那样 在他今后的人生里会用这样的自我定义和他人相处,也会反复的诱导他人继续这样的对待自己。
而一个能处理好关系让自己被善待的人,他的心里是有一个信念的,那就是“我是会被善待的”,有了这个自我身份才让他们才有了各种让自己在关系里被善待的行为举止。
我们无法通过表面的模仿就达到和某个人一样的结果,因为只有模仿的那一刻对方会恍惚一下以为你是那种人,但放松的时候你还是你原来的样子,这种真实会透过语气、气质、对外界不经意的评价…….精确的传达给对方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样的脾气,对方会结合实际有自己的判断。
要想真正的扭转,是需要由内而外的调整,从认知信念处出发,然后在内外一致的言行中,从根本形成调整和外界的关系和状态。
——————
补充:
这篇笔记不教撒娇的,是在讲“信念、发心”的
可能有朋友会说“人不对撒娇没有。”
其实在关系的“选择”那一刻,你的信念就已经起作用了,你选的是就是符合你的信念的。
例如:
讨好型人格的人 他们的信念是“我是会被欺负的”,他们就会用讨好的方式进入社交关系避免自己被欺负,但这样的姿态就会让相信人人平等的人感觉不自在,他们会选择和更自信的人在一起因为更自在一些,
最后留下的大概率是就喜欢被讨好的霸凌者,那一刻就已经是你任何行为都很难扭转的关系了。
(因为你在选人的时候你的信念决定你进入关系的状态,这样的姿态的本身就是在“选择”符合信念的人,)
信念影响的范围太大,从对象的选择,我们的状态,我们的语言习惯。
所以单改变语言不一定有效果,
例如:
一个爱催促洗碗的人,可能选的就是 不爱洗碗的对象,因为不相信别人会帮助自己的人,会有“劳累”的气质,也会对很多事都不放心,导致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这样的状态就很容易和懒惰的习惯被操心的人走到一起。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家庭家族|贫困户的孩子太窒息了 (666)
- 社会规律|我发现年轻人的能量好像在降低 (HHHH)
- 社会规律|我发现变优秀不会让你得到爱 (momo)
- 讨论/管理|退休后,才明白,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两件…… (阿佛)
- 讨论/管理|为什么很多人热衷于找搭子 (1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