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76-2菁菁注释2
刘小羽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o
□□□□,□□□■。□□□□,□□□■。i
□□□□,□□□◆。□□□□,□□□◆。ng
□□□●,□□□●。□□□□,□□□●。o
附注:
上一节分析了,本诗为赞美诗、明君诗,诗人自比野菜,莪蒿(播娘蒿),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朝得遇明主,如同灰姑娘遇到了王子,成为王妃。这里接着讲最后一阕。
1、杨舟,=杨树做的船。而不用诗经中常用的柏舟,可能是柏舟为贵族所乘坐,杨舟为平民所乘坐。
2、载沉载浮,=又沉又浮,=时而下时而上,起伏不平。
暗喻诗人一生漂泊不定。这呼应了上文的:杨舟。联想到俗语:水性杨花。
杨舟如同杨花,随波逐流,诗人跟了无数个主公,犹如荡妇跟了无数个男人。
这是诗人联想到过去,遇到明君之前,跟的对象(主公)都不对,都是过眼云烟。
3、 我心则休。
这就呼应了上文:杨舟、沉浮。心休,意味着人才遇到明君,不再得陇望蜀、朝三暮四,犹如荡妇遇到正主,不再放荡,不再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4、最后,要讲一讲:乐。
①樂从白,最初甲骨文从木,古音bo。在诗经中有多重意思,其中一个意思是:饱。通假字。
②在本诗中,乐-仪,同时用来形容明君,应该都是褒义词,仪=仪表堂堂、一表人才。那么,乐=?快乐?显然不合适。温饱?更不合适。如果形容精神饱满、天庭饱满,是可以的。
进而延伸:慈祥,也是可以的。因为尖嘴猴腮的人,不能称之为慈祥。
所以,我认为,乐=饱,这个通假,在本诗中仍然成立。